大家都知道,在1945年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邀請毛主席到重慶談判,毛主席慨然赴約,開啟了一段傳奇之旅。 其實,早在8年前,也就是全面抗戰剛剛爆發時,蔣介石就向毛主席發出了邀請,請他到南京會談,毛主席為什么沒有去呢?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挑起了“七七事變”,這一次,蔣介石一改“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政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堅決抗戰的號召,發出了那句家喻戶曉、讓人熱血沸騰的抗戰宣言: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當然,蔣介石能如此堅決地抗戰,也離不開共產黨的功勞,早在半年前的西安事變時,共產黨就明確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停止內戰,共同抗日”,蔣介石也答應了。 從西安回到南京后,一直到七七事變爆發前,蔣介石一直在跟周恩來談判如何共同抗日的問題,因此,當七七事變爆發后,蔣介石開始全面抗戰也就順理成章了。 1937年8月1日,蔣介石給延安的毛主席發去一封電報,邀請他到南京會談,共商國防的問題,畢竟毛主席才是共產黨的領袖,讓周恩來在中間轉述,不如直接與毛主席面談。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回應的呢? 經過大家的討論,毛主席最后決定:如果是開國防會議,就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去;如果是談別的事,就由周恩來、博古、林伯渠、葉劍英去。 總之,毛主席本人是不會去的。 那么,為什么在1945年毛主席慨然赴約,這次卻沒有同意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毛主席深知蔣介石的為人,兩面三刀,出爾反爾,不值得信任。 比如張學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已經答應了不會怪罪張學良,但是,張學良一到南京后,就被扣押了,要不是宋美齡等人力保,張學良已經被槍斃了。 所以,在蔣介石面前,是必須要小心謹慎的,千萬不能輕信他的話,萬一毛主席去了南京之后被軟禁了,讓共產黨怎么辦? 可能很多人都會問:毛主席在1945年為什么又同意去重慶呢?難道是蔣介石變好了嗎? 當然不是老蔣變好了,而是環境變好了。 首先,毛主席去重慶是有美國和蘇聯擔保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還親自去延安把毛主席接到了重慶,所以,蔣介石即使再大膽,也不敢得罪美國和蘇聯。 而在1937年,毛主席是沒有這個待遇的,如果去了南京,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 其次,共產黨在1945年的實力,是1937年時遠遠不能比的。 1937年時,共產黨的軍隊還只有幾萬人,武器裝備也都很落后,而國民黨的軍隊卻有幾百萬,武器裝備也先進得多,如果雙方真的發生大規模沖突,共產黨是沒有勝算的,蔣介石自然也有恃無恐,可以隨意軟禁毛主席。 但是到了1945年,共產黨的軍隊已經達到了100多萬,而且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根據地,可謂兵強馬壯,有足夠的實力跟國民黨掰掰手腕,蔣介石如果想對毛主席下手,也不得不掂量掂量有沒有把握。 所以,這就是毛主席不去南京的第二個原因,畢竟實力決定一切,如果沒有一定的實力做保障,即使是大智大勇的毛主席,也不敢以身犯險。 就這樣,周恩來與朱德、葉劍英代替毛主席去了南京,與蔣介石進行了一系列談判,最終確定了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從此開始了艱難而又偉大的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毛澤東與蔣介石》《抗日戰爭》《重慶談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