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向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連續發動五次戰役,取得重大勝利。 ![]() 第一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至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主要以運動戰實行戰略反攻。10月下旬,中央軍委調第50軍、第66軍入朝,作為志愿軍戰役預備隊,連同首批入朝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以及3個炮兵師,總兵力約30萬人。當時在朝鮮戰區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下的韓軍共有42萬人,其中地面作戰部隊21萬人。因受留在敵后的朝鮮人民軍牽制,聯合國軍向北推進的一線部隊有13萬人(包括美軍4個師、英軍1個旅、韓軍6個師)。 10月25日,韓軍1個營闖進志愿軍隱蔽集結的溫井地區,第40軍立即在兩水洞附近的公路兩側發起突襲將其全殲。次日,韓軍第6師第7團進至鴨綠江邊的楚山,發現志愿軍入朝后即往南逃竄,被第40軍殲滅大部。后來,中共中央將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雖然志愿軍與韓軍已交火數日,但美軍對中國出兵持懷疑和不在乎態度,美軍第1騎兵師仍向距鴨綠江60公里的云山前進。11月1日傍晚,志愿軍第39軍以8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團的兵力對云山發起攻擊。韓軍遭到打擊后頓時陷入崩潰,美軍優勢火力在近戰中難以發揮,被迫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午夜后在坦克掩護下突圍。突圍路上,美軍騎8團遭我軍截擊,坦克大多被炸藥包炸毀,該團第1營、第2營趁隙沖出包圍,第3營被志愿軍包圍。志愿軍采取白天隱蔽、入夜攻擊的戰法,連續進行兩個夜晚的猛攻。至3日夜間,殘敵除個別突圍外,全部投降。前來增援的美騎1師第5團被擊退。據志愿軍統計,云山戰斗共消滅美軍約1800人,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火炮190門。 云山戰斗打響的當日夜晚,志愿軍總部判定清川江以北敵軍有5萬余人,而志愿軍可以集中12至15萬人投入作戰,因此決定分割和殲滅清川江以北的韓軍3個師。從11月1日晚間起,志愿軍各部展開全面攻擊。3日,聯合國軍急忙全線撤退,因全部是機械化裝備,收縮迅速,并利用良好的工程機械設備搶修工事進行防御。5日,考慮到殲滅敵主力已不可能、供應接濟不上等,志愿軍總部命令各部停止進攻。7日,在東線黃草嶺擔負阻擊任務的第42軍在抗擊美軍陸戰1師連續7天進攻后向北后撤。第一次戰役結束。 第一次戰役共進行13天,志愿軍以1萬余人傷亡的代價,消滅敵軍1.5萬人。這一戰役雖然規模不大,但意義十分重大,粉碎了美軍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使朝鮮人民軍獲得了整頓的時間,志愿軍初步取得了同現代化裝備敵軍作戰的經驗,為后續戰役勝利奠定了基礎。 ![]() 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上旬,志愿軍各部隊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后開始后撤,沿途有意遺棄部分破舊武器和物資,給敵方以“象征性出兵”的假象。為占領朝鮮全境,聯合國軍將第一線兵力增加到20余萬人,其中美軍7個師、韓軍6個師、英軍2個旅、土耳其1個旅,并有1100架作戰飛機和900輛坦克支援,決意繼續向北進攻。 為加強前線力量,11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將預備隊——第9兵團調赴東線作戰,此時志愿軍入朝部隊總數達到45萬人,其中作戰部隊38萬人,后勤部隊由入朝時的7000人增至6萬人。 11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宣布發動總攻勢,旨在圣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當日,聯合國軍分多路向北推進。此刻,西線美第8集團軍和東線美第10軍之間出現一個數十里的缺口,西線美軍右翼是剛受到打擊的韓軍第2軍(轄第7師、第8師,不足2萬人)。志愿軍總部決定利用這個薄弱點,向西線敵右翼德川發動攻擊。 25日夜,西線志愿軍6個軍同時發起進攻。因敵兵力火力密集,不易分割,一時形成對峙。向敵右翼迂回的第38軍、第42軍利用敵軍接合部間隙,一夜之間完成對韓軍第2軍的分割。隨后,志愿軍總部命令第38軍、第42軍向西線進行雙層迂回。第38軍進行內層迂回,插向價川、三所里,包抄美第9軍后方。第42軍進行外層迂回,插向順川、肅川,準備將美第8集團軍主力合圍于平壤以北。 27日晚,第38軍113師沿山間小路全速前進,為迷惑敵人,索性去掉偽裝整隊前進,使敵機誤以為是韓軍。28日8時,第113師以14小時前進72.5公里的速度穿插到平壤至價川公路的交叉點三所里,使清川江北的敵軍被三面包圍。 29日上午,清川江以北敵人開始全線撤退。為打開美第9軍的退路,美第2師由北向南,美騎1師由平壤北上,南北對攻三所里。當時,第38軍被夾在三所里、龍源里一線,南北之敵相距不足1公里。經英勇奮戰,最終頂住了南北兩面之敵。第38軍迂回三所里的成功,對于第二次戰役的勝利起到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擔任外層迂回任務的第42軍插到順川以東的新倉里,對整個西線敵軍側后構成嚴重威脅。此時,美第9軍在三所里突圍無望,遂丟棄2000余輛汽車和坦克,掉頭向西與美第1軍會合,沿海邊公路南逃,其部分掩護部隊被志愿軍殲滅,美軍3000余人被俘。 西線敵主力依靠快速機動能力逃脫志愿軍的合圍。12月4日,聯合國軍下令放棄平壤,向三八線以南退卻。志愿軍以3個師跟隨南進收復平壤,主力轉入休整。 西線激戰的同時,東線志愿軍以高寒的長津湖畔山區為中心,對美軍展開圍殲戰。11月中旬,美海軍陸戰第1師和美第7師一部沿咸興——江界公路向北推進至長津湖一帶。11月27日晚,隱蔽進入長津湖東西兩側的我第9兵團突然以8個師兵力發起攻擊。經過一夜戰斗,將美軍分割成五段。美軍遭志愿軍分割包圍后,立即以200余輛坦克在三個主要被圍點構成環形防御,通過臨時機場運走傷兵和運來彈藥、御寒裝備。志愿軍主要依靠步兵火力攻堅,雖然在夜間再一次突入敵陣地,但無法在天亮前解決戰斗,只能一次次撤出。 30日,志愿軍第27軍集中2個師兵力和全軍炮兵,攻擊新興里美第7師第32團和第31團一個營。當天風雪交加氣候惡劣,敵空軍難以支援,第27軍突破外層防御后以設伏方式基本殲滅突圍之敵,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唯一一次整建制殲滅美軍1個團。 從12月1日起,長津湖附近其余被圍美軍在大量飛機支援下,以集群坦克為先導,沿著唯一的山間公路在晝間梯次向南沖擊。此時,志愿軍第9兵團部隊彈藥大都耗盡,糧食供應達不到最低需求的一半,氣溫降至零下40度,部隊大量凍傷減員,難以阻止敵軍突圍。美陸戰第1師和第7師一部在被圍15天后逃出包圍。在東線,美第10軍在海軍艦炮和航空兵火力環形火網掩護下,至24日全部從海上撤走。至此,第二次戰役結束。 第二次戰役的勝利,鼓舞了中朝兩國人民,激勵了志愿軍敢打必勝的信心,也震驚了世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發來賀電,祝賀第二次戰役勝利,向中國人民志愿軍和全體中國人民,致以衷心的敬意。第二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對美軍打擊最大的一次戰役。此役殲敵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人。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在撤退中翻車身亡。美軍10天里敗退300公里以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此為“美國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向美國總統報告中驚呼: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稱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發起第三次戰役。此役,中朝軍隊越過三八線占領漢城,進至三七線,在國際上造成巨大政治影響。 第三次戰役開始前,中朝軍隊實現了統一指揮,朝鮮人民軍經過整頓已有3個軍團能夠投入作戰。12月4日,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鄧華、洪學智任副司令員;朝鮮人民軍委派金雄任副司令員、樸一禹任副政委。 第二次戰役后,聯合國軍從三八線以北地區全線敗退,美國最高當局對志愿軍的力量作出過高估計,一度考慮在中國軍隊攻擊下有可能撤出朝鮮。這時,新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不同意撤退,主張在條件許可時即可恢復攻勢。美軍迅速在三八線以南縱深地區建立了五道防線(分別稱為A、B、C、D、E線)。韓軍8個師部署在第一線,美英軍在第二線,擺出可打可撤的姿態。 第三次戰役開始前,志愿軍首長決心:出動9個軍(含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對敵進行分割包圍,爭取在三八線附近殲滅敵軍主力。12月27日前,志愿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第2軍團、第5軍團共30余萬人(其中志愿軍23萬人)隱蔽進入三八線以北預定地域。 此時,因距離國內的運輸線由100多公里突然拉長至500公里,志愿軍后勤供應困難增大。部隊勉強補充了彈藥,糧食只能滿足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朝鮮政府發動地方群眾給志愿軍借糧,籌集到3萬噸糧食,解決一時急需。戰役發起前,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軍團在東線越過三八線向敵側后滲透。12月31日晚17時,志愿軍在西線向敵防線發起全線進攻。 攻擊開始前,各部隊發揮了出色的偽裝技能,采取拂曉進入出發地,以樹枝、白雪嚴密偽裝,在晝間瞞過敵飛機和前沿哨兵偵察,入夜后突然發起攻擊。攻擊開始時,志愿軍集中100余門火炮,在主要方向進行短促火力準備。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炮兵,為打開突破口起了重要作用。 經過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兩天一夜穿插追擊,至1951年1月2日,漢城以東的韓軍潰逃,漢城地區10余萬聯合國軍處于背水(漢江)作戰的危險境地,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 敵軍全線撤退后,志愿軍立即開始全線追擊。因敵軍全系摩托化部隊,志愿軍徒步無法追上,僅消滅敵少數掩護部隊。4日夜,志愿軍第50軍、第39軍以及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占漢城。8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占領仁川。當日,中朝軍隊全線進抵三七線。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結束。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大部分為韓軍)。中朝軍隊傷亡8500余人。此役是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損失最小的一次戰役,也是政治影響很大的一次戰役。中朝軍隊攻占漢城,并將敵軍驅至三七線附近,向全世界顯示了中朝軍隊的威力,打擊了美國的氣焰。 ![]() 第四次戰役 1951年1月上旬,第三次戰役勝利后,中朝軍隊轉入休整。這時在第一線的28萬中朝軍隊(其中志愿軍21萬)經連續作戰已十分疲勞。中共中央軍委急調第19兵團和西南軍區3個軍作為志愿軍戰略預備隊,但因路程遙遠需長途調運,糧彈運輸也很困難。而此時敵軍第一線作戰部隊達23萬人(美軍7個師、韓軍8個師、英軍2個旅),兵力集中,戰術變化,裝備優勢已能得到更有利的發揮。 從1月25日開始,志愿軍第50軍和第38軍一部在漢江以南地區進行了20余天陣地防御戰,阻擊向漢城進攻的美第1軍。這次防御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防御作戰。經過14天節節阻擊和反復爭奪,敵軍僅前進了18公里,且付出10000余人傷亡的代價。2月10日,美軍進占被朝鮮人民軍主動放棄的仁川,但漢江以南的主要陣地仍在志愿軍堅守之下。后因漢江開始解凍,為避免背水作戰,漢江以南的志愿軍部隊于18日前撤回。 在漢江南岸,東線韓軍3個師和美第2師一部進至橫城以北,態勢突出。2月11日晚,中朝軍隊6個軍以迂回穿插戰術發起攻擊。由于在夜間利用敵空隙大膽深入,戰斗進行十分順利。在兩天一夜戰斗中,俘虜美軍500人、韓軍7500人。 橫城反擊戰獲勝后,志愿軍于13日乘勝向橫城以西的砥平里發起攻擊。參戰部隊分別隸屬于3個軍共6個團10000余人。由于產生輕敵思想,以野戰進攻方式向構筑堅固工事之敵發起攻擊,進攻中對敵火力不能壓制,坦克不能摧毀,障礙區未能突破。經兩天兩夜激戰仍僵持不下。這時敵援兵已到,志愿軍彈藥大都耗盡、缺糧嚴重,遂于16日開始北撤。 砥平里戰斗規模不大,暴露出志愿軍的主要弱點。美軍摸清了志愿軍火力薄弱和供應困難等短板,開始大膽進攻。因志愿軍戰略預備隊從國內到達尚需兩個月左右時間,彭德懷決定于17日全線轉入運動防御,爭取兩個月時間,以集結兵力,改善交通運輸,囤積作戰物質,待引敵深入,置漢江于敵背后,再行反擊。 3月7日,聯合國軍在西線發動大規模攻勢。中朝軍隊第一線8個軍(其中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組織運動防御。這時,志愿軍前線部隊面臨的困難超過入朝以來任何時期。因彈藥不足和炮損嚴重,炮兵部隊大多已撤往三八線以北休整。在戰斗人員減少過半的情況下,前線部隊仍頑強奮戰,以較小代價遲滯敵進攻。 14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根據預定計劃主動放棄漢城。隨后,中朝第一線部隊8個軍轉入第二線休整,第二梯隊3個軍又1個師接替第一線運動防御任務。各部隊經頑強阻擊,至4月中旬基本撤至三八線以北。敵方發現中國國內大量新銳部隊到達,遂停止進攻。 第四次戰役歷時87天,是抗美援朝戰爭五次戰役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戰役。敵軍雖向北發起猛烈進攻,但僅前進了100余公里。中朝軍隊保全實力并撤至三八線以北,依靠機動防御以空間換時間,為后續反擊作戰創造了必要條件。此役,殲敵7.8萬人,中朝軍隊戰斗損失5.3萬人。 第四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回北京向毛澤東匯報朝鮮前線的困難情況,毛澤東表示“抗美援朝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據此,黨中央、中央軍委確立了“戰爭準備長期,盡量爭取短期”的戰略方針。第四次戰役期間,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揚言,要把軍事行動擴展到中國的沿海和陸上基地,與美國政府全球戰略發生尖銳矛盾,被總統杜魯門解職。 ![]() 第五次戰役 1951年2月中旬至4月初,中共中央軍委調戰略預備隊第3兵團、第19兵團及第47軍相繼入朝,朝鮮人民軍也整頓擴編。4月間,中朝兩軍在朝兵力達130萬人,其中志愿軍15個軍共95萬余人(其中作戰部隊77萬余人),朝鮮人民軍34萬余人。志愿軍各種火炮增至3000多門,火力有較大增強。此時,聯合國軍在朝地面作戰部隊為34萬人。 4月22日晚,中朝軍隊14個軍沿200多公里寬的戰線同時開始進攻,部隊采取多鉗合擊的方式向前穿插。東西兩線中朝軍隊達成突破后,乘勝向后撤之敵猛攻,第一階段(7天)全線推進了70至80公里。 第一階段攻勢結束后,鑒于美軍大都集中于西線,東線由韓軍6個師防守。中朝軍隊決定主力東移,爭取先殲滅東線韓軍。5月16日晚,中朝軍隊共13個軍(其中志愿軍9個軍、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發起第二階段進攻。西線第19兵團佯攻漢城以吸引美軍主力。中線第3兵團實行中央突破,切斷敵東西線聯絡。擔任主攻的第9兵團和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在東線分割包圍韓軍。由于采取傍晚突破、夜間向縱深穿插、天明實現合圍的方式,加上攻擊部隊十分勇敢,韓軍迅速崩潰。18日,中朝軍隊切斷了韓軍4個師的退路,被圍韓軍丟棄重裝備分散逃入深山。中朝軍隊繳獲敵4個師的裝備,殲敵1.7萬人。至21日,中朝軍隊在東線推進了50至60公里,因糧彈接濟不上,被迫停下等待補充,美軍和韓軍各1個師以摩托化行軍迅速堵塞缺口。中朝軍隊決定結束春季攻勢,將主力移至三八線以北休整。 22日,中朝軍隊開始北撤。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以美軍7個師為主力連同韓軍、英軍共13個師全線反撲。美軍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在大批飛機掩護下,沿公路向志愿軍縱深穿插,搶占橋梁和渡口。美軍突破前沿后,三天內即向縱深推進50至60公里。24日,志愿軍第12軍軍部和所屬2個師、第27軍主力和第60軍180師被堵截在三八線以南,志愿軍司令部所在地也面臨嚴重威脅。 面對嚴重局面,堅決突圍的部隊獲得了成功,有些部隊因處置不當損失較大。27日之后,中朝軍隊展開8個軍進行阻擊,準備在后方建立三道防線,并從國內調第20兵團入朝。敵軍因在進攻中損失很重,忌憚中朝軍隊反擊,于6月10日全線轉入防御。至此,第五次戰役結束。 第五次戰役歷時50天,中朝軍隊共殲敵8.2萬人(其中志愿軍殲敵6.7萬人),打破了聯合國軍在平壤――元山一線建立新防線的企圖,迫使對手不得不轉入戰略防御并接受停戰談判。此役,中朝軍隊損失8.5萬人(其中志愿軍戰斗減員7.5萬人),特別是在部隊后撤階段中遭到重大損失,是抗美援朝作戰中志愿軍少有的一次嚴重損失。 戰役結束后,志愿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向志愿軍黨委傳達毛澤東對第五次戰役的意見,認為戰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遠了一些”。 ![]() 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階段一至五次戰役,歷時7個半月,中朝軍隊共殲敵23萬人,將聯合國軍由鴨綠江邊驅至三七線,最后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