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讀博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我放下對學術界的濾鏡之后,不再追求純粹,反而過得更開心,更順利了!讀博,更像是一場對學術的大型祛魅! 剛讀博的時候,也曾充滿干勁,以為讀博最終能帶我走上一條康莊大道。然而事實卻是,真正放入學術研究的時間很少很少,反而投入到其他項目,雜事上的精力更多。 這使我不得不開始反思,也逐漸開始對到學術界祛魅! 祛魅之一:以前我覺得學術界的學者都是一心做學問,一心做研究,世俗名利什么的根本不是重要的,也不必在乎。 然而卻發現,其實學術圈未必就是凈土,學術圈也是圈,這里也有勾心斗角,利益糾葛,爾虞我詐。 祛魅之二:以前覺得學術會議就是大佬分享經驗,年輕的學者學習經驗,大家互相交流在學術上的心得。 然而卻發現,學術會議更像是一個社交場所,誠然不乏高質量的討論,但是背后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利益捆綁。 祛魅之三:以前覺得,論文一定是有用的。每篇文章,每本專著都一定是對人類知識前沿邊界的推動。一篇文章存在,一定是有它的理由。 然而卻發現,沒錯,是有它存在的理由,只不過不是我想的那樣。期刊為了鞏固地位各種約稿,學者為了發表各種水文...原來絕大部分的論文都是車轱轆話來回說,舊瓶裝新酒的把戲。 對學術界祛魅之后,不僅讓我感覺沒有了“不配得”感,更讓我能夠真正的有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挑戰。 以前在面對導師,學術界的大佬時,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無法與他們平視,在他們面前總是怯怯懦懦,過度緊繃,無法展現自己真正的實力。現在我放下對他們過度神圣的濾鏡,反而心態放松了下來,吸收的東西更多了,也更愿意展示自我了; 以前我只是活在想象中,一旦現實與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我就會非常失望與痛苦。當接受了真正的現實之后,我發現自己更能去面對挫折了,遇到困難也能勇敢去挑戰,即便失落也能及時調整。 對學術界祛魅之后,我才發現原來我認為學術界的“好”只不過是我給它加上了一層濾鏡,濾鏡是假的。破開這層濾鏡之后,我才真正看到學術界的好,比如求知探索,比如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比如跨學科,這同時也讓我堅定了我要留下的決心! 最重要的是,讓我看清了自己的“本心”。其實,學術界沒那么好,也沒那么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