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視頻來源于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 | 人格成長的唯一途徑,是獲得新的客體關系經驗 健康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重點曾經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現在更關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開并釋放人的潛能,以實現和完善我們的能力。 NO.01.健康人格的特征 對心理學已產生了許多關于人格的定義。據美國心理學家澳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現代定義也有15種之多。對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觀、價值取向及方法論的不同而各異。心理學家從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我們來看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四種描述: 一是奧爾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條標準:①專注于某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是一個真正的參與者;②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⑤能夠勝任自己所承擔的工作;⑥客觀地認識自己;⑦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二是羅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個具體的特征:①情感和態度上是無拘無束的、開放性的,沒有任何東西需要防備;②對新的經驗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自由地分享這些經驗;③信任自己的感覺;④有自由感;⑤具有極高的創造力。 三是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這正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將以創造性的、生產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四是弗蘭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為:在選擇自己行動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負責處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締造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夠表現出創造的、體驗的態度;超越了對自我的關心。 NO.02.健康人格的標準 我們很多人以為人格隨著年齡而進步。其實,很多人的人格不僅沒有隨著年齡而成長,反而隨時光流逝不斷退行,只有很少部分的人隨著年齡而成長。而大多數人的人格介于兩者之間。那么,應該如何認識自己的人格現狀以及如何完善與提升自己的人格。我們從三個角度描述健康人格的標準: 一是心理學角度與標準。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健康的人格是具備獨立自主能力,充滿幸福感受與激情,具有不斷自我革新能力的人格特征。具備獨立自主能力是指心理上達到高度自足,擺脫對所有外在事物的依賴,具備這種人格特征的人是精神上的“真正富豪”,從自己的內心汲取生命的全部能量,無需以外在事物裝點自己,更不會由于內心匱乏而產生焦慮。 一般人之所以對外在事物產生依賴,是由于內心貧乏,感受不到自心的力量,所以不得不靠外在事物來“證明”或“顯示”自己,比如,有些人過度追逐權勢或虛榮就是由于內心匱乏。而充滿幸福感與激情以及富于自我革新精神是內心充滿活力的表征。如同肉體生命在于運動,精神生命在于同世界之間保持豐富而密切的內心聯系。老年人精神衰敗往往是肉體衰敗的先導,這一點可以從反面說明上述觀點。只有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達到精神上獨立自主與內心充滿激情與生機勃勃。 二是社會學角度與標準。健康人格不可能呈現自私與狹隘。自私狹隘的人的內心必然呈現荒蕪與貧瘠,比如,吝嗇就是由于內心匱乏而產生的對金錢的焦慮與依賴。因此,健康人格必然是自私的反面。健康人格不會由于內心焦慮而歪曲對事物的看法,所以表現出對事物強大的洞察力。可以說,健康人格必然在社會和人與人關系中表現出崇高的道德自我與博大智慧。 三是生物學的意義,個體生命平衡內心不同側面的能力與標準。健康人格足以協調生命的不同側面,保持內心平衡,使內心處于最佳的協調與平衡狀態。否則,就很難說是健康的人格。 退行性人格就是渴望回到嬰幼兒時期,甚或退回到誕生之前在母腹中的黑暗狀態。產生退行性心理的動機,其實質是畏懼生命壓力與責任以及放棄生命的獨立性。了解什么是退行性人格,有助于對自己內心產生退行趨勢保持足夠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除少數分裂癥患者以外,還存在大量的不太極端的退行性心理傾向與行為,比如:放棄自己的獨立性,拒絕成長,不愿意承擔人生的責任,拒絕面對自己內心與事實真相,不愿意付出而只愿意享受與索取,盲從,嚴重依賴他人或某物,以及思想嚴重僵化等等。 NO.03.多數人的人格特征 大多數人的人格特征處于兩種極端的狀態之間,既不是完全獨立,也不是完全不獨立。不獨立的人格特征很難說是理性的。因而,大多數人實際上處于半理性與半不理性狀態。為什么這樣說?下面我們從四個心理緯度來說明這一點。 一是心理緯度:獨立性。生理上,人們在嬰幼兒時期已經“斷奶”。但在心理上,很多人終其一生實際上都未能擺脫對其他人的依賴。人們經常被內心的恐懼和貪婪所支配。害怕失去愛情,于是被情欲支配;害怕失去財產,于是被貪婪支配;害怕失去社會好評,于是被盲從支配;甚至于發展到害怕離開手機與電腦,于是被手機與電腦所支配。如此等等。 二是心理緯度:理性。人們總以為自己具有足夠的理性。實際的情形恰恰相反。絕大多數人不具備足夠的理性。人們經常帶著自己內心的恐懼與欲望來觀察世界。很明顯,內心純潔是保持理性的前提。但絕大多數人的內心很難用純潔來形容。所以林則徐說,“無欲則剛”。霍金在《大設計》中說,科學探索無法擺脫主觀性局限。科學尚且如此,何況其它? 三心理緯度:自我革新精神。很多人不具備革新自我的意愿和能力。很多人只注重學習知識,而不注重甚至輕視人格成長。我們必須強調,學習知識與革新自我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情。學習知識只是了解外部世界。而革新自我是發現內心真相,并致力于克服自心的缺陷,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 四是感受幸福與激情的能力。幸福就是內心感受到歡樂、愉悅、充實、有意義。幸福感不是轉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而是健全的心靈。說明這一點的例子是有些富豪權貴的生活并不幸福。而精神上富有的普通人更容易體會到生活的意義與幸福,這說明,幸福與物質滿足感并不是同一回事情。如果人們內心無法感受到生活的價值與意義,這說明心理健康已經出現問題。 NO.04.健康人格的成長 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認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如果不是受到環境的阻礙,抑制了個人的成長,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橡子那樣,都渴望成長和有所成就。羅杰斯認為促進成長的環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真誠、接納和同理心。 羅杰斯所說的真誠,就是拋卻人們慣于用來偽裝自己的面具,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誠懇地自我袒露,擁有一顆透明的心。羅杰斯所說的接納,就是給予對方“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這是一種仁愛的態度,一種即使知道我們的不足但仍然珍愛我們的態度,這是一種當我們卸下偽裝,真實表露出內心最糟糕的感受后,發現我們依然被接納的釋然和寬慰。我們希望在美滿幸福的婚姻中、和睦的家庭生活中以及親密的友情中都能體會到這種令人滿意的感覺,而無需任何解釋。在這樣 良好的關系中,我們自由自主,不用擔心我們會失去他人對我們的尊重。” 羅杰斯所說的同理心,就是分享、反映我們的真實感受,表達出我們真正想要說明的意思。“我們幾乎很少真正能抱以理解和同情的心去聽別人訴說”,羅杰斯說,“而這種獨特的傾聽,是我所知道的能使他人改變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因為,“當人們被接納和獲得獎賞時,他們就會以一種更關愛的態度對待自己”。當人們被抱以同理心傾聽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傾聽他們內心的感受”。 在羅杰斯看來,真誠、接納和同理心,才能真正使人成長。他相信治療者(心理醫師)最重要貢獻在于“接受和理解來訪者(病人)”。但這三原則并不僅僅限于醫患關系,實際上也是人與人和諧共處的基本原則。因此,“如果你想更積極地傾聽自己親友的情感,下面三個提示或許對你有幫助。 解義。用你自己的話來總結講話者的意思,從而驗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要求對方作更多的說明。如'你說的那個事的例子是什么?’這樣可以鼓勵講話者講更多信息。投射情感。如'它聽起來令人沮喪’,這樣可以準確地映**你對于講話者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強度有什么樣的感覺。”事實證明,“那些感到被愛和被支持的人會對與他們不同的人更加開放和寬容。”反之,那些感覺不被關愛、不被支持的人,則會對與他們不同的人排斥和挑剔,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 故此,生活中不斷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健康人格成長的最好途徑。曾奇峰先生認為,獲得人格成長的唯一途徑,就是去獲得新的人際關系經驗,看心理醫生是獲得新的人際關系經驗最安全的方式。比如我是一個曾經霸凌其他同學的人,在心理老師的幫下,如果我能夠體會到被我凌的那些人的痛苦和給他們造成的創傷,以及對他們以后成長的影響,那我的自我意識范圍就擴大了。以后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攻擊性就可能會有所收斂。我們每個人都是慢慢長大的,需要學習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同時,共情他人的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學習的。 - 睡起秋聲無覓處 ![]() 滿階梧桐月明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