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 【心理學科】 常見防御方式之九:軀體化 —01— 什么是軀體化 軀體化,是指個體將注意力過度聚焦于自身的身體及其機能,盡管缺乏醫學上的明確證據,卻仍然體驗到象征性的恐懼。 這一過程,可以視為情緒轉化為軀體癥狀的形式。 當個體面臨如抑郁、孤獨等情感剝奪,尤其是源自早期口欲期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他們可能選擇通過軀體化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避免直面這些情感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軀體化也可能與個體的成長經歷有關。 例如,如果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從養育者那里學會如何用語言表達感受,他們可能會傾向于用軀體癥狀或行為來替代語言。 這種替代性的表達方式,或許能夠幫助他們暫時緩解內心的痛苦,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身患癌癥的女性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住進了一間陽光充足的單人病房。盡管她面臨著生命的終結,但她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這是因為她多年來的愿望——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并得到家人的關心與陪伴——終于得以實現。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癌癥對她來說,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她身體對長期情感壓抑的一種軀體化表達。 這個例子也提醒我們,關注個體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感受,是預防軀體化現象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軀體化不于同詐病。 軀體化是源于個體內部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緒,進而引發的身體感受或癥狀。而詐病則是出于某種明確的目的,如獲取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故意假裝生病。 在進行鑒別診斷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個體的動機和所采用的方法,以確定其是否屬于詐病行為,還是真正經歷了軀體化過程。 —02— 軀體化的由來 軀體化的形成由來可以追溯到個體的早期發展階段。在幼年時期,我們遇到外界刺激時會自然地產生軀體反應,這些反應多數情況下會伴隨我們成長并保留在體內。 隨著心理的逐漸成熟,我們學會了用語言來描述和表達內心的體驗,從而逐漸取代了原始的軀體自然反應。 然而,如果在這一關鍵時期,個體未能得到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導致心理成熟受阻,那么自動化軀體反應就有可能成為情緒波動時的主要表達方式。 當個體再次遭遇創傷性感受時,情緒會迅速閃回,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 這些反應涉及消化、循環、免疫、內分泌、皮膚、呼吸和心臟等多個系統,它們會在情緒壓力下呈現不同程度的激活狀態。 此時,個體會在心理層面上退行到當初受創的狀態,感覺自己重新回到了那個受傷的小孩。 在這種情境下,軀體化癥狀往往會顯現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不安全型依戀和早期的創傷經歷與軀體化障礙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 那些習慣用身體疾病來應對壓力的人,更容易患上內科疾病、緊張性頭痛、過敏性腸炎、皮疹和慢性疼痛等。 當個體遭遇到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刺激時,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產生明顯的軀體化癥狀。 此外,社會文化因素也對軀體化防御機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中國社會為例,中老年婦女如果在家庭中缺乏家人的重視和關愛,可能會更容易出現一些查不出病因的莫名疼痛。 這可能與家庭氛圍較少鼓勵情感表達,更注重身體健康和強調“孝道”有關。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個體在面臨心理壓力時,更傾向于通過軀體化的方式來應對和表達。 —03— 在臨床中的體現和應對 在臨床實踐中,軀體化障礙的患者通常面臨述情障礙,即難以用文字準確表達自身情感。 這使得他們在接受精神分析或人本主義治療時面臨挑戰,因為這些療法往往需要患者具備一定的情感表達能力。 由于軀體化患者傾向于通過身體癥狀來表達情感,他們可能難以獲得有效的治療幫助。 針對這類患者,一些更直接與身體相關的工作方式可能更為適宜,如催眠、意象對話、呼吸練習、心理劇、繪畫、音樂治療和舞動治療等。 這些方法有助于患者建立與身體的連接,進而促進情感的表達和整合。 南?!溈送匪乖谒闹髦兄赋觯壳吧袩o明確證據表明父母對兒童軀體化反應的回應會增強兒童的軀體化傾向。 相反,早年的恐懼經歷、不安全型依戀以及自我整合感的不足與軀體化障礙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此外,治療師在面對患者抱怨軀體疼痛或疲勞時,應避免立即斷定他們正在使用軀體化防御機制。相反,治療師應考慮到壓力可能導致的退行現象以及文化背景對患者的影響。 通過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治療師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患者理解和應對他們的軀體化癥狀。 (來源:紫蘿言心理) ![]()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