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機會擺在你面前,你出自本心考慮,愿意放棄,那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你想要,但不敢爭取,或者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得到。這個時候就出現糾結和內耗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很大一部分痛苦很可能來自于我們的身心不和諧,想獲得卻不敢行動,想完成卻害怕失敗,想表達卻不敢開口,想交往卻害怕被拒絕,渴望他人的關心卻不敢邁出一步…… 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糾結、內耗,這其實就是“擰巴”的過程。 “擰巴”就是指我們的性格、行為或者情緒等方面存在一種別扭、矛盾、不順暢的狀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像擰在一起的一根繩子,有很多纏繞和打結的地方。 比如,自我矛盾,過度糾結,言行不一,做事別扭,進退兩難,違心順從,在乎評價,情緒內耗等,讓自己痛苦不堪。 ![]() ![]() 擰巴的過程就是傷害自己 我覺得擰巴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傷害自己,所以改變擰巴就是放過自己,讓自己身心統一,與自己和解,獲得平靜和安寧。 從心理層面來看,擰巴會導致嚴重的內耗。 當我們處于擰巴狀態時,內心不斷地在兩種或多種矛盾的選擇、觀念中掙扎,這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長時間的內耗會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例如,在工作中,既想追求更高的職位和收入,又擔心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這種糾結會讓我們始終處于一種不安的狀態,無法真正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在身體方面,擰巴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持續的心理壓力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可能會出現失眠、頭痛、胃痛等身體不適癥狀。 而且,長期的焦慮和緊張還可能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比如,我們因為人際關系的擰巴而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身體會分泌過多的應激激素,對心臟和血管造成損害。 從社交角度來說,擰巴的人往往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得猶豫不決、言行不一,這會讓他人感到困惑和不信任。 久而久之,可能會影響人際關系的質量,導致孤獨感和社交隔離。 例如,在朋友聚會中,擰巴的人可能一會兒想積極參與交流,一會兒又想獨自安靜,這種反復無常的行為會讓朋友們覺得難以捉摸,從而逐漸疏遠。 擰巴的過程確實是在傷害自己,我們應該努力調整心態,減少擰巴情緒,以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面對生活。 ![]() ![]() 為什么我們會擰巴呢 擰巴看似只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然而其背后卻隱藏著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這些原因如同隱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行動。 我分析背后深層次的心理原因,讓大家更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走出“擰巴”狀態。 一、自我認知的模糊 1. 缺乏清晰的自我形象 很多時候,我們擰巴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以及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種模糊的自我形象會導致我們在做決策時猶豫不決。 缺乏對自己價值觀的明確認識也是導致擰巴的一個因素。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就很難在不同的選擇之間做出權衡。 2. 自我期望與現實的差距 我們常常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而當現實無法滿足這些期望時,就會產生擰巴的情緒。 這種自我期望與現實的差距還可能來自于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我們可能被期望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式生活,比如取得高學歷、擁有高收入的工作、建立美滿的家庭等。 當我們覺得自己無法滿足這些期望時,就會感到焦慮和擰巴。 二、恐懼與不安全感 1. 對失敗的恐懼 害怕失敗是導致擰巴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可能擔心如果做出錯誤的選擇,會帶來不好的后果。 例如,在決定是否要嘗試一個新的項目時,我們可能會擔心如果失敗了,會損失時間、金錢和精力,還會被別人嘲笑。這種對失敗的恐懼會讓我們在決策時變得猶豫不決,陷入擰巴的狀態。 對失敗的恐懼還可能導致我們過度謹慎,不敢冒險。我們可能會一直停留在舒適區,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因為害怕離開熟悉的環境會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 這種過度謹慎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機會,也會讓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和擰巴。 2. 對他人評價的過度在意 我們如果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過度在意會讓我們在行為和決策上變得擰巴。 我們可能會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做出自己并不愿意的選擇,或者因為擔心別人的看法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例如,在發表觀點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別人不同意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對他人評價的過度在意會讓我們失去自我,陷入擰巴的狀態。 三、過去經歷的影響 1. 創傷經歷的遺留 過去的創傷經歷可能會在我們的心理上留下陰影,導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變得擰巴。 例如,如果我們曾經在一段關系中受到過傷害,那么在以后的人際關系中,我們可能會變得既渴望親密又害怕被傷害,從而表現出擰巴的行為。 童年時期的不良經歷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模式。 比如,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批評和否定,那么我們可能會在長大后對自己缺乏自信,在做決策時容易猶豫不決,陷入擰巴的狀態。 2. 習慣性思維模式 我們的思維模式往往是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如果我們長期處于一種消極的思維模式中,就容易變得擰巴。 例如,如果我們習慣了從負面的角度看待問題,那么在面對選擇時,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風險和困難。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會讓我們在決策時變得更加困難,陷入擰巴的狀態。 當我們深入剖析了擰巴背后的這些深層次心理原因,便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 ![]() 改變“擰巴”狀態6步法 “擰巴”就是一種復雜的情緒與行為模式,這種狀態如同繩索般束縛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糾結與矛盾中掙扎。 別急,我總結了6步法,來改變“擰巴”的狀態,幫助大家開啟心靈解脫之旅。 1. 接納自己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出現擰巴的狀態時,首要的一步便是接納當下的自己。 要知道,這種擰巴是我們情緒和心理的一種呈現,它是正常的人性表現,就像陰天是天氣的一種形式一樣。允許自己處于擰巴之中,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 2.覺察放松 接納之后,然后仔細去分辨,這種擰巴情緒是失落嗎?是糾結嗎?還是痛苦呢?又或者是其他更為復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呢? 當覺察擰巴情緒之后,可以通過深呼吸、放松、冥想等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的緊張感,從而緩解擰巴情緒。 例如,每周進行幾次正念冥想練習,內觀自己,專注于身體和當下的感受,排除雜念,純凈身心。 3、尋找原因 在接納和放松之后,我們需要深入探尋自己擰巴的原因。 是因為內心深處的不敢嗎?也許是對未知的恐懼,不敢邁出那一步去探索新的可能;是不甘心嗎?抓不住機會,卻因不舍得,導致自己陷入困境。 是害怕失去嗎?哪怕那些東西可能已經成為了負擔,卻依然不敢放手;是目標設定得太高了嗎?無論怎么努力都似乎遙不可及,讓自己在追求的過程中疲憊不堪。 還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呢?如同木偶一般,被他人的目光和評價所操控,失去了自我行動的能力。亦或是其他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緣由呢? 只有清楚地知道原因,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變。 4. 清晰需求 我們需要努力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這是解開擰巴之鎖的關鍵鑰匙。當我們陷入擰巴的情境時,要認真思考自己為什么會這樣。 比如在面對一個目標時,我們要反問自己,這個目標真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望達成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們要審視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前進。 如果是因為之前的失誤或者某些條件的缺失,那我們就需要思考如何去彌補這些不足,重新踏上追求目標的道路。 但如果經過深思熟慮后發現這個目標在當下確實無法達成,那我們就要學會暫時放下。這并非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 我們要找出自己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點,將其作為努力的方向,通過實際行動來不斷完善自己。 5. 鼓勵反擊 如果是因為我們遭遇了被傷害、被拒絕、被討厭的情況,或者受到了欺負和委屈,千萬不要讓這些負面的經歷把我們拖入擰巴的深淵。 首先,我們要響應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不要壓抑那些如潮水般涌來的情緒,無論是憤怒、悲傷還是委屈,它們都有被表達的權利。 然后,我們要在內心積極地暗示和鼓勵自己。當面對不公和傷害時,我們要學會反擊,學會拒絕。 不要一味地去討好他人,因為討好就像用沙子堆砌的城堡,看似美好卻不堪一擊,最終只會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內耗。 我們不能讓自己在擰巴的旋渦中越陷越深,更不能讓這些負面情緒傷害到自己的心靈。 ![]() 6. 調整認知 同時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認知,讓自己及時地從擰巴的狀態中調整過來。 如果是選擇帶來的擰巴—— 在面對選擇時,盡可能考慮周全。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就如同船已經起航,就不必再糾結于選擇的對錯。 我們要學會享受這個選擇所帶來的福利,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當我們因焦慮而選擇服用一些藥片來緩解癥狀時,就不要再去糾結吃藥是否會帶來副作用。要相信自己的決定,安心享受當下緩解焦慮所帶來的愉悅。 如果我們的擰巴是由于在乎外界的評價—— 那我們要明白,這往往是他人自身問題的投射,而不是我們的問題。 他人的看法就像隨風飄散的葉子,我們不能讓它們隨意落在我們的心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我們不必過分在乎那些可能帶有偏見或者片面的評價,要堅守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 若是因為害怕目標達不成而擰巴—— 我們要不斷告訴自己:我相信我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無盡的潛力。 我有能力去實現我的目標,我的內心強大,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我要勇敢去嘗試。 倘若擰巴是由于被傷害—— 我們要堅信沒有什么能真正傷害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我們有能力去反擊,去保護自己,就像身披鎧甲的戰士,守護自己心靈的家園。 當擰巴源于對改變的恐懼時—— 我們要意識到,變化是生活的常態。每一次改變都如同破繭成蝶,雖然過程可能痛苦,但結果往往是美麗的新生。 不要害怕離開熟悉的環境或模式,因為新的體驗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和收獲。就像樹木在四季更替中經歷落葉與發芽,每一次變化都讓它更加堅韌和繁茂。 我們要把改變視為機遇,而非威脅,積極地迎接它,相信自己有適應變化的能力。 如果是因為對完美的過度追求而擰巴—— 要明白完美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完美。過度追求完美只會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自我挑剔和焦慮之中。 我們應該接受自己和事物的不完美,就像欣賞一幅有瑕疵但充滿意境的畫作。每一個不完美之處都可以是獨特的亮點,是我們人性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把注意力從追求完美轉移到追求進步和滿足上,關注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和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僅僅盯著那些微小的不足。 在人際關系中的擰巴—— 比如在友情或愛情里既渴望親密又害怕失去,我們要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動態平衡的。 不要把關系想得過于脆弱,也不要試圖過度控制。給予對方空間,同時也給自己空間,相信真正的情誼能夠經受住適度的距離和變化。 就像放風箏,線不能拉得太緊,否則風箏會掉下來;也不能放得太松,否則會失去控制。保持一種健康、自然的相處模式,享受關系帶來的美好,而不是被擔憂所困擾。 改變擰巴的性格是一場與自我內心的深度對話和修行。當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運用這些方法,我們就如同驅散陰霾的陽光,逐漸掙脫擰巴的枷鎖。 最終,我們將以更加豁達、自在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種種,擁抱一個不再擰巴、充滿陽光的自己。 ![]() ![]() 結語 擰巴是心靈的糾結之結,是矛盾在靈魂深處的舞蹈。它像一把雙刃劍,在擰巴的過程中,我們如陷入荊棘叢,不斷傷害自己。 我們之所以擰巴,是自我認知模糊、恐懼不安全感作祟,亦或是過去經歷的羈絆。 然而,改變之途猶存。接納當下并探尋擰巴之因,如在迷霧中尋燈。清晰自身需求,明確目標方向。 遭遇不公,鼓勵自己反擊,莫讓委屈內耗。調整認知,不為外界評價所擾,不懼目標難達,不被傷害桎梏。 如此,方能解開擰巴之結,讓心靈重歸自由之境。
|
|
來自: 天地有正氣 > 《立德 立功 立言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