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絕頂高手秘方風濕身痛 △2類風濕一號(身疼,五副) 當歸12 秦艽12 生地12 乳香12 沒藥10 木瓜15 桂枝12 杜仲12 寄生13 雞血藤25 赤芍12 杭芍12 青皮12 地龍12 蒼術10 川牛膝12 丁公藤20
功能:消腫止疼、溫血補血、祛風散寒。每日服三次。 △3類風濕二號(身疼,三副) 當歸25 川芎16 川斷16 木瓜16 桂枝16 杜仲30 寄生30 獨活12 川烏6 草烏6 雞血藤30 黃芪60 伸筋草*25 奇邊桂*?10
川牛膝30 丁公藤20 老母雞一只(三年) 功能:祛風散寒、止疼消腫,補肝腎、強筋骨。(每日服三次)。 伸筋草*:藥典p387#0540,原植物為石松,生于山坡草地灌木叢,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功用,辛溫,歸肝脾腎經。
奇邊桂*:藥典無此名。一說為肉桂。在抄錄人筆記中“肉桂”條下,寫有“桂楠、肉邊桂”兩名,或為一物乎?待考。 △4身疼三號(五副) 當歸12 生地12 乳香10 沒藥10 木瓜15 桂枝12 寄生12 赤芍12 秦艽10 杜仲10 獨活10 百勞散*6 威靈仙12 蒼術10 白芍12 地龍10 青皮10 雞血藤16 川牛膝12 丁公藤25 川烏8 草烏8
百勞散*:藥典無,一說為罌粟殼。 5身疼四號(泡白酒或煎湯,五副) 麻黃60 石膏80 川烏12 草烏12 地骨皮60 川牛膝60 桂枝60 杜仲60 雞血藤50 蒼術20 丁公藤50 寄生60 (以上藥量太重,恐中毒,服時逐步增加到早晚各一盅,慎用。) △6身疼五號(泡白酒或煎湯,十副) 當歸25 川芎13 川斷13 木瓜15 桂枝13 杜仲16 雞血藤25 丁公藤25 川烏10 草烏10 海風藤25 川牛膝30 鬧羊花16 白花蛇1條 烏蛸蛇1條 全蝎30 金頭蜈蚣4條
早晚各一盅。 △7身疼七號(壯陽補腎) 鎖陽30 雞血藤30 木通15 紅花30 杜仲30 竹黃20 用十斤50度二鍋頭泡服,早晚各一杯8身疼八號(治腰痛,腿痛。) 川烏5 草烏5 烏梅10 川牛膝10 二花*(金銀花)18 桂枝10 白糖三兩 白酒十兩泡七天,每天喝三次,每次一盅。 二花*:藥典p482#659,金銀花常用異名為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9身疼九號(四肢疼痛,半身不遂,受風寒等。徐老特效方) 馬前子10 乳香10 沒藥10 麻黃10 桂枝10 杜仲10當歸10 川芎10 川斷10 木瓜10 川牛膝10 共為末,黃酒送下,每日1~3次 △20類風濕方 麻黃60 石膏80 川烏12 草烏12 地骨皮60 川牛膝60 桂枝60 杜仲60 寄生60 雞血藤50 蒼術20 丁公藤50 泡酒三~五副,煎服十副。輕者減半。開始少服,逐步加量到每日兩盅。以上藥量太重,恐中毒慎用。 △120節風湯(身疼10號) 金銀花15 紫蘇葉30 瓜蔞9 地風9 川烏6 草烏6 川山甲*(即穿山甲)3 沉香3 絲瓜絡20 龜板9 甘草18 水煎服,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主治:歷節風,周身關節疼痛或腫大。 川山甲*:據藥典p586#0815,即穿山甲之異名。 △149類風濕泡酒方(此方當慎用!治婦女月子受寒病) 丁公藤50 雞血藤50 海風藤50 川烏30 草烏30 鬧陽花10 川連30 當歸50 川芎30 木瓜40 川續斷30 桂枝30 杜仲50 川牛膝60 泡白酒,每服半盅,早晚各一次。 △121寒性腰痛方(泡酒方) 當歸30 生芪30 木瓜30 牛膝30 黨參30 川烏15 草烏15 烏藥15 獨活15 陳皮15 桂枝9 甘草9 白酒四斤 研末浸酒一月,早晚各服一盅。 △53止痛 丁公藤250克 白酒1~2斤,泡酒或煎服(隔水蒸)。 △57去痛方 川烏 草烏 丁公藤 鬧羊花 肉桂 楊金花*(即洋金花) 熬湯喝,從一匙漸添至2~3匙。 楊金花*:藥典無此名,據p582#0810,應為洋金花。 逐瘀方、半身不遂 △11血府逐瘀一號(特效)(治頭痛頭暈,腹痛,上半身病,白癜風,冠心病,雀斑)五副 當歸10 生地10 桃仁13(炒) 紅花10 甘草6 枳殼8 赤芍10 柴胡6 川芎5 桔梗6 川牛膝10 卷柏15 香附10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理氣養血補虛。 主治:祛風濕,補肝血,宣肺化痰,排膿止咳。止頭痛頭暈胸痛等。 △12少腹逐瘀(治婦女不孕,可生男兒,去瘀血)五副 炒小茴10 炮姜6 元胡10 五靈脂10 沒藥6 川芎5 當歸10 大黃10 邊桂5 赤芍10 香附10 益附草*15 長生草*(卷柏)15 功能:活血祛瘀,溫經止痛。 主治:由寒凝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經,經期小腹脹,月經不調。治一切婦女月經期病、婦科病、下半身病。 益附草*:藥典無此名,當為益母草之筆誤。 長生草*:藥典p503#0695,卷柏之異名有萬年松、長生草、九死還魂草、還陽草。為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全株成蓮座狀,干后卷曲如拳。辛平,歸肝經?;钛ń?,止血。 △14血府逐瘀湯二號(治夢多不眠)五副 麥冬13 棗仁16 遠志16 香薷12 當歸10 生地10 桃仁13 甘草6 枳殼8 赤芍10 柴胡6 川芎5 桔梗6 川牛膝10 功能: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淤血,血行不暢,胸痛,頭痛日久不愈,舌有瘀斑。 余注:血府逐瘀湯出《醫林改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創制的名方,全方不僅行血分瘀滯,又善解氣分郁結,為氣血兼顧之劑。以化瘀為主,理氣為輔,寓行氣于活血之中。在臨床廣為運用,可通治一切血瘀氣滯之癥。 本方系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與四逆散(柴胡、芍藥、枳殼易枳實、甘草)合方,再加桔梗而成。用桃紅四物湯以活血祛瘀,且具有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的特點,配以四逆散疏肝理氣解郁,又用桔梗開胸隔之結氣,牛膝導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促使氣血更易于運行。合而成方,可使瘀去氣行,諸癥自愈。 道長一號方較王氏方增加了牛膝、卷柏、香附三味藥。二號方去紅花,另加麥冬、棗仁、遠志、牛膝四味藥。 王氏尚有四張逐瘀方劑。 ①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生姜、紅棗、麝香、黃酒。適用于瘀阻頭面的頭痛頭昏,耳聾、脫發。亦用于治腦震蕩后遺癥。 ②隔下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丹皮、烏藥、香附、延胡、枳殼、甘草、五靈脂。適用于淤血滯留隔下,腹中或脅下有痞塊,腹痛有定處者。 ③身痛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秦艽、羌活、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甘草。 ④少腹逐瘀湯:當歸、赤芍、川芎、蒲黃、五靈脂、干姜、肉桂、延胡索、小茴香、沒藥,共十味。道長方多三味:益母草、卷柏、大黃。 △19補陽還五湯(半身不遂) 五副 赤芍16 川芎16 當歸16 口芪*120 桃仁13 紅花10 雞血藤25 杜仲16 草決明20 山楂25 珍珠母25 伸筋草25 川牛膝16 生地10 卷柏15(高血壓者加) 口芪*:藥典無此名?;蚴屈S芪生于口外者乎? 方注:《醫林改錯》之補陽還五湯是王清任所創另一名方,王氏提出氣虛可致血瘀,本方開補氣活血治中風之先河。 △56偏癱(特效方) 生草烏500 綠豆2.5斤,煮至綠豆開花,刮去草烏皮,曬干研末,每天吃一次,早空腹吃一銅板許,溫水送下。 ○肝膽、腎、泌尿、結石、糖尿病 △1排石湯一號 (十副) 茵陳30 郁金12 枳殼12 川連10 黃芩10 廣木香10 海金沙15 海浮石15 雞內金12 滑石15 雙寶花*(金銀花)30 金錢草30 大黃9(后下) 芒硝15(直沖) 每日兩副,分四次服,每6小時1次。 功能:瀉下、清熱、排石。主治膽道急性發作。 雙寶花*:藥典p482#659,金銀花常用異名為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雙寶花疑為道長稱金銀花之慣用名。 △10排石二號(膀胱結石、尿路結石) 花粉15 山藥15 阿膠10(另烊) 枸杞子10 瞿麥15 茯苓20 滑石18 陳皮15 附片10 豬苓20 澤瀉30 肉桂8 上方加減十五劑,尿流通暢。 △124膽結石 鮮滿天星(天胡荽)30克 鮮海金沙30克 大棗10枚 水煎服代茶飲,日一劑。 △130膽囊炎 地膽草*?(龍膽草)(干)60克 冰糖30克 水煎服,連服10天至一個月為一療程,服藥期間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含高油脂的食物。 地膽草*?:地膽草查藥典有二,①藥典
p206#0298,龍膽草,異名為草龍膽、地膽草、水龍膽。②藥典p450#0616,苦地膽,異名地枇杷、地膽頭、土蒲公英、土柴胡。原植物為地膽草,粗壯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嘈梁瑲w肺、肝、腎經。功能:清熱涼血,解毒利濕。 △135肝硬化方1~3 ①烏龜殼30 鱉甲30 水煎服,日二劑?,日4~6次。 ②半邊蓮*5克 水煎服,適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 ③丹參20 桃仁15 生地15 制大黃15 地鱉蟲15 黨參15 黃芪15 鱉甲20~40 水煎服,以此加減可改善肝功能。適用于早期肝硬化。 半邊蓮*:藥典p340#0477,正名為紅孩兒,異名有巖紅、紅天葵、半邊蓮、石紅蓮。原植物為裂葉秋海棠,多年生草本,高60厘米。甘酸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與半枝蓮是兩種藥。 △30乳糜尿 炙黃花*15 黨參15 白術15 萆□*15 杜仲15 菟絲子15 干姜10 益智仁10 貫仲10 升麻10 白芷10 茯苓25 煎服,每日兩次。 炙黃花*:藥典p763#1064,萱草根,異名黃花菜根、綠蔥根、地人參、爬地龍。其原植物有兩種,一為萱草,一為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甘涼。有毒。歸脾、肝、膀胱經。功能為利水通淋,清熱涼血,解毒。此處可能用的是其花,即黃花菜。 □*:原字為繁體(艸+解),電腦暫無此字。 △60小便不通(特效,永不再發) 三~五副 豬苓10 木通*10 冬葵子10 赤苓10 通草10 澤瀉10 滑石10 甘草10 水煎,日服三次。(*應當用川木通,關木通有毒。) △64白淋、白崩、拉白、滑精、漏精一、二方 ①人中白10 冰片1 共末,溫水沖,每日一次,七天一療程。 ②竹中脊*?一根 大黃3兩,共末,溫水沖服,每日一次,三天一療程。加服至寶丹?一斤。 竹中脊*:查藥典無。 △79白尿方(白淋病,遺精) 人中白39 至寶丹?500 早晚空腹各一次,七天一療程。 △148小便便血方 鮮劉寄奴為末,茶調,空腹服。 △109治糖尿病方:生卷柏,決明子各一把,每日代茶飲用。 功能:破瘀血,消癥瘕,血通。 日服兩次,每10克。 癥:血瘀成塊,堅硬不移。(□癥字,原抄本為繁體字[疒頭加徵],電腦暫無此字。) 瘕(jia):血瘀成塊,推之可動,時散時聚 129糖尿病 生黃芪60 熟地30 天花粉30 川黃連6 北五味子15 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服至尿糖定性陰性為止。一般服30~40劑后尿糖消失,并適當控制飲食,少食大米,適當增服黃豆粉,同時用玉米須煎水代茶飲。 △91黃病方(肝炎) 公雞肝七副 黑礬二兩 共炒研末入丸,五天吃完。 ○呼吸系統(氣喘、結核、肺氣腫、鼻炎、百日咳) △15氣喘一號(氣管炎)(戒煙、酒、葷、涼、房事)十副。 麻黃10 桂枝10 白芍10 細辛3 半夏10 沙參13 杏仁10 石膏25 干姜10 北五味6 生百部12 婁仁*(或為瓜婁仁之省稱)16 冬瓜仁16 甘草5 百勞散5 (蠟巴豆6~8顆另加。) 分兩次煎好后合并一個熱水瓶,分三次喝完。間隔6小時。 △16氣喘二號 豬板油500 裝 西瓜三只 裝入西瓜后慢火滾開200下,油化。每天吃一個西瓜,喝后站在太陽底下曬至出汗。大伏天吃能斷根。 △17肺氣腫(徐老方) 十副 白前20 桔梗15 橘紅15 竹茹20 黨參20 丹參15 丹皮20 杏仁10 赤芍15 甘草15 百勞散6~8 分兩次煎好后,合并在一個瓶里,分兩次喝完,間隔6小時。另加八顆蠟巴豆。并按方△15忌戒。 △22肺氣腫(徐老,特效方) 防己15 橘紅20 炒葶力子15 杏仁10 白前20 石膏30 炒蘇子15 桔梗15 炙麻黃8 天冬寸*?25 百部13 百勞散8~6 沙參25 杜仲加水800克,煎成400克,去渣。日服三次,間隔六小時。 天冬寸*:藥典p343#0482,麥門冬,異名為寸冬。而天冬應為天門冬。此處究竟為何物?或按下方△24為天冬與麥冬之合寫?待考。 △18百日咳 雞苦膽七只,溫開水送下。每天吃下一~二個苦膽,早晚各服一次。 △21肺結核(特效)徐老一號 三副 珍珠粉16 桃核仁130 白芨130 清半夏130 杏仁66 百合130 百部130 蛤蚧粉66 川貝66 冰糖二兩 共末為丸,150丸,每日三丸。 禁忌:戒茶、酒,并休息。三副即好。 △24肺結核(特效)徐老二號 五副即好 高麗參50 冬蟬*?50 蛤蚧兩對 百部50 川貝50 杏仁?(缺劑量) 白芨15 珍珠粉七個 黃精15 天冬50 寸冬50 煎服,日服三次,間隔六小時。 冬蟬*:藥典無,待考。 △32肺結核三號 五副 生地30 枸杞子16 沙參16 寸冬16 簍仁16 玉米16(苡仁?) 川牛膝10 川楝子16 川連15(后下) 熟地30(后下) 煎服,日三次,間隔六小時。 △125淋巴結核 豬苦膽(去皮)5公斤 食醋6.5公斤 松香30克 △23感冒咳嗽方(老人專用)徐老,特效方 三副靈 荊芥8 柴胡10 白前10 杏仁10 川貝10 橘紅9 連翹10 百部10 子苑*(當為紫苑)10 桔梗8 防風6 甘草6 百勞散5 △54退燒出汗(治長期發燒,但對注射激素之人沒用)五副 秦艽10 鱉甲13 柴胡16 地骨皮15 青蒿13 當歸15 知母13 烏梅10 雞血藤25 牡蠣30 龍骨30 口芪30 川牛膝20 △25鼻炎藥(內服) 辛夷15 蒼耳子15 甘草30 薄荷8 千里光16 石決明* 川芎10 白芷12 卷柏10 麻黃10 半夏10 桔梗10 共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水煎湯也可以。(*原方缺劑量。) △49鼻息肉 輕粉10 冰片10 研末,早晚用管子各吹一次。 △51鼻炎藥(特效) 豬板油250克 土豆(紅薯更佳)250克 生黃豆250克 生肌散250克(指生肌散二方:石膏66 黃丹40 冰片8) 共搗和面涂患處。 △92、93白喉方一、二(喉發爛,擦不掉。) ①山茨菇6 梅片*3 元寸*少許? 艮珠*?少許,共末吹患處。 ②川連6(焙) 五倍子5(煨) □草窩*七個(焙) 石決明5(煅) 珍珠子兩顆 梅片兩分 公雞腰子兩個用瓦焙 共末,吹患處。 梅片*:藥典p667#0931,梅花冰片,異名有龍腦、龍腦香、冰片、梅花腦等。 元寸*:藥典p887#1231,麝香,異名臍香、當門子、麝臍香、元寸香。 艮珠*:藥典無。據說為一種紅色礦物粉。 □草窩*:□字為三個飛相疊。藥典無。 △老氣喘 楝樹子36粒(一兩)煎湯吃。日一劑,服三次,三年斷根。 △百日咳 楝樹根一兩 枇杷葉一兩 煎湯服,日一劑,服三次。 ○消化系統(胃痛、胃炎、腹瀉、牙痛、闌尾炎、寄生蟲) △34雞鳴五更瀉 五副 熟地16 山萸肉13 山藥13 云苓12 澤瀉8 黑附子10 邊桂5 吳萸子6 炮姜10 炒小茴10 益智仁10 白寇仁6 砂仁6 白術16 甘草5 車前子10 煎服,日三次。 △35老胃痛方 五副 蒼術10 川樸10 大白*?10 陳皮12 元胡12 廣木香12 二丑25 香附10 五靈脂16 白寇10 吳萸子10 砂仁10 甘草5 半夏12 煎服,日三次。 大白*:據抄錄人說即為檳榔,但藥典無此說。 △63稀糞癆一、二方(拉肚子) ①生蒼術16 生乳香16 生故子(即補骨脂)60 共末,日3次,每次3克溫水送下。 ②生蒼術16 生乳香16 生肉寇16 共末,服法同上。 △67胃熱方(大便不通,手腳心發燙,牙紅腫。) ①生石膏水漱口,熱后吐掉,反復幾次。每日兩次。 ②平胃散加石膏30克煎湯喝,每日一次。 △68平胃散 甘草5 厚樸10 蒼術10 陳皮10 △110大黃甘草湯 大黃12 甘草3 主治:實熱積滯胃腸,食已即吐,大便秘結者。 服法:水二杯,煎至八分服下。 △111黃連湯(治胃中有熱,嘔吐)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桂枝 各5克,水煎服。 △73胃熱,嘔吐(食下即吐,大便不通。)(與110、111重復) ①大黃12 甘草3 水兩杯煎服。 ②干姜5 黃芩5 黃連5 人參5 煎服(黃連湯) △74止瀉湯 兩副 黃芩10 黃連10 青皮12 當歸16 白芍16 白術13 △83闌尾炎 當歸30 赤芍16 白芍20 桃仁10 丹皮20 冬瓜仁30 蒲公英30 地丁30 二花30 玉米10 烏藥10 乳香10 沒藥10 大黃10 芒硝12 甘草10 赤小豆30 敗醬草30 △128闌尾炎 烏藥25 白茯苓20 丹參35 川枳殼20 浙貝20 蘇木4 郁金25 水煎服,日一劑,分三次服。 適應:急慢性闌尾炎所致的右腹疼痛發燒,腰痛等。 △131便秘方1、2 ①萊菔子 30克 文火炒黃,開水泡,一次送服,日三次。 ②皂角 燒存性研末。每服1~2克,日3~4次,以米湯送服,即效。 △61止牙痛(吸鼻藥) 川烏3 草烏3 細辛2 白芷3 冰片1 潮腦1 共末研細,左牙痛用左鼻吸,右牙痛用右鼻孔吸,立即止痛。(虛火不效) △62止牙痛 三副(治虛火,風火牙痛) 生地12 丹皮10 青皮10 石膏12 荊芥6 防風6 甘草3 煎服日三次。 △98虛火牙痛(腎火上泛牙痛) 熟地25 當歸13 藁本?10 葛根10 細辛3 白芷10 姜炭5 吳茱萸6 防風6 油桂?5 甘草3 百勞散10 煎服三天。 △95肛門寸白蟲方一、二 ①使君子10 廣木香10 大白10 川楝子10 榧子10 煎服。頭汁、次汁加楝樹根皮一把煎熏洗。 ②二花 甘草煎湯,喝則安。治肛門癢,三天即止。 △116慢性萎縮性胃炎專方 黃連9 枳實15 黃芩10 干姜3 黨參15 白術10 木香10 麥芽15 神曲15 加減法:劇痛加木香,脘脹加厚樸,痞滿食少加神曲、麥芽、焦山楂,大便燥結加大黃(炒),惡心加藿香、竹茹。 一般連服3~5天癥狀即消失,12劑后食欲漸增。連服兩月,按以上方法出入加減,康復。加之氣功鍛煉更佳。平時宜服大棗糯米粥,忌油煎爆炸、粗糙纖維食品。忌辛辣酸熱。 △142胃下垂方 白芥子三兩,研粉,用醋調,涂于囟門,對時一換。 或每日數百、千次提肛,不用服藥,短時即愈。 △147便血方 生地30 當歸30 地榆炭10 煎服。
循環系統、高血壓 △39高血壓,動脈硬化,血脂粗,囊腫 五副 赤芍16 川芎16 歸尾16 地龍18 黃芪20 桃仁13 紅花10 魚腥草30 地丁60 川牛膝25 囊腫病人應單獨服地丁三天,消囊腫。 △40①糖尿病,高血壓(此條在前已列,治糖尿?。?br>長生草 決明子 治糖尿病、高血壓。用法:等量泡茶。 △40②心臟病 雞蛋油100個,每日吃一匙,治心臟病。 △41冠心病,糖尿病 五副 長生草 血府逐瘀湯 煎湯吃一個月。日服三次。 △42高血壓 炒決明子30 山楂30 丹參30 長生草15 石決明15 服法:泡茶或煎服 功能:平肝、潛陽、明目。 主治:頭痛、眩暈、目昏、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和角膜炎。 △123降壓酒方 夏枯草50克 白酒一斤 泡酒七天后服。 28脈管炎方 五副 當歸10 川芎6 赤芍10 生地13 二花13 連翹10 西中吉*?20 蒲公英16 地丁16 乳香10 沒藥10 梔子10 煎服,每日三次。戒食。 西中吉*:查藥典無。 ○婦產科、兒科 △31泰山盤石穎(湯頭歌)(保胎) 黃芪10 當歸10 川斷10 川芎8 黃芩8 熟地8 炙甘草5 砂仁5 白術20 酒芍*(白芍酒炒)8 糯米引藥。 △78白帶方一、二方 ①蜂蜜250 香油250 白果250 白糖250 生姜250 共熬后入瓶,每日服三次,每次三匙。 ②雄黃5 白術5 一次服下。七天服七次。 △81月經不調 大黃33 斑蝥1 紅花1 大桃仁5 共末,每服10克。黃酒為引,開水送下。 △137宮頸糜爛方 二花15 云苓15 土茯苓15 五副,煎湯。 △85催生方 公雞肝七副,黑礬二兩,共炒焦,研末為丸,烙餅吃五天,吃完。 △87催乳方(小兒生下后即吃此藥,乳即下) 當歸10 通草10 熟地10 澤瀉6 甲珠*?10 口芪10 不留10 香薷6 甘草3 黃酒四兩 紅糖二兩 小兒臍血為引,三副。 甲珠*:藥典無此名。或為穿山甲炒珠片。 △100小孩痘瘡未齊 葛根10 平貝*?10 寸冬12 天冬10 當歸10 赤芍6 桔梗6 前胡6 荊芥6 蘇子8 枳殼6 芫荽、赤圣柳*為引子。 平貝*:查藥典無此名。或說即為浙貝。 赤圣柳*:藥典p525#0726,檉柳之異名有赤檉木、三青柳、垂絲柳、西河柳、檜檉柳。 △101疹未出齊 元參6 牛子*(牛蒡子之簡稱)6 荊芥3 防風3 寸冬6 葛根10 前胡6 二花3 連翹6 桔梗6 川貝6 甘草3 化毒丹*?(何物不詳?)一盒作引子。 △105小兒左邊丸偏墜方 炒小茴25 荔枝核16 共末,紅糖二兩共熬成膏,三天吃完。 △114當歸散(主治:胎動不安) 當歸90 黃芩90 芍藥90 川芎90 白術45 共末,日兩次,每服1.5克。 功能:養血安胎。 △115白術散(主治:胎動不安) 白術 川芎 蜀椒 牡蠣 共末 日三次,每服1~1.5克,夜一服。 ○神經系統、失眠 △70神經病方 公豬心七個 琥珀5 菖蒲5 朱砂5 塞在豬心里煮后吃下。 △71止抖方 ①琥珀5 朱砂5 赤金10張 磁石10 十副 用法:內外兼用,制丸或研粉吃。每日10克,溫水服下。 ②當歸16 川芎16 川斷16 木瓜16 桂枝12 杜仲16 寄生30 獨活12 雞血藤25 磁石30 龍骨30 牡蠣30 伸筋草25 長生草15 甘草10 川牛膝25 黃芪60 十副一療程,煎服,日二次,早晚各一次。 △84美尼爾綜合癥 半夏20 云苓25 橘紅25 甘草15 竹茹25 青皮25 黃芩15 菊花35 三副。日服三次。 △89神經性頭痛方 五副 炒棗仁一兩 元肉*15 熟地一兩 生牡蠣10 石決明10 炙甘草6 枸杞子10 姜蟲*?10 蜈蚣兩條 天麻6 全蟲6 水煎服。 元肉*:或為龍眼肉(桂圓),但藥典無此說。 姜蟲*:或為僵蠶之筆誤。 △102神經病,痰迷想死 山蔥*5 明礬3 郁金3 菖卜*3 牙皂*1.5 半夏5 巴豆米5個(不去油) 共末,糊丸,分兩次服,溫開水送下,兩次喝完。 山蔥*:藥典p874#1215,藜蘆異名為蔥葵、山蔥、蔥蘆、蔥白藜蘆、七厘丹。 菖卜*:藥典p202#0293,石菖蒲之異名有菖蒲、水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菖卜(bu)為菖蒲(pu)之筆誤,二者讀音不同。 牙皂*:藥典p390#0544,皂莢之異名有雞棲子、皂角、大皂角、長皂角。為豆科植物皂角的成熟果實或發育不正常的果實(豬牙皂)。此處為豬牙皂之簡稱。 △119夜不得眠 半夏、秫米 煎服。 主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66難眠,多夢 夜交藤50 加于血府逐瘀湯,煎服,五副。(夜交藤單用治失眠。) △90頭暈方 川芎15 吳茱萸10 香附10 黃酒四兩煎服發汗。 ○癌癥 △55食道癌方 ①黃連30 泡白酒500克 喝后能吃飯。 ②紫花地丁500克,分三次熬好后加紅糖四兩服下,每天晚服一次。 △94治骨髓癌方 渡江子(即巴豆)早晚各八粒。 還可治療:骨結核、胃痛、咳嗽、哮喘、身痛等,每次四~八粒。 制法:巴豆入熱麻油中略撈。 △118治癌方1~6 ①半枝蓮30~120克 白花蛇舌草15~60克 水煎服。 ②半枝蓮20 白花蛇草30 八月扎*?12 煎服,治肝癌。 ③半枝蓮30 白花蛇草30 石見穿*30白茅根15 水煎服代茶飲,治療食道癌、胃癌、乳腺癌、肺癌。 ④白花蛇草180 天門冬180 煎服。 ⑤壁虎、蟾皮、蜂房等,治癌腫。 ⑥僵蠶、全蝎、蜈蚣、壁虎、螳螂、水蛭,共研末,每服3克,開水沖服,治胃癌。 八月扎*?:待查。 石見穿*:藥典p196#0284,異名有紫丹參、小丹參、石打穿、活血草。一年生草本。辛苦微寒,歸肝脾經?;鲋寡?,清熱利濕,散結消腫。 (附方,來自藥典石見穿條。復方紫丹沖劑:石見穿、丹參、雞血藤各250克;當歸、香附、郁金、鱉甲各150克;紅花100克。制成顆粒,每袋22克。功能:舒肝理氣,活血散結。用于晚期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 ○外科(外傷、骨質增生、皮膚病、凍瘡、痔瘡) △大膏藥(治癌、關節等各類痛)(原方見抄本p31.) 馬前子一斤,香油四斤,黃丹二斤(待油半冷后下),共熬至老黑色飴糖狀即可。 △46麝香粉(治癌癥) 外用:銅綠10 麝香10 蟾酥10 血竭13 琥珀10 輕粉10 冰片0.6 十副,共為末,封裝于瓷瓶中備用。(各藥要純正)。 內服:紫花地丁500克 分三天泡茶喝,加紅糖四兩沖服下。 △47先天性牛皮癬 (特效)(外洗) 蛇床子100 白癬皮100 紫草100 木通100 百部100 千里光100 苦參100 明礬100 白芷100 白露*?100 花川*?100 各100克,分三次洗,每日洗兩次。三天一療程。 白露*花川*:二藥藥典無,待考。 △29鐵扇散(大小刀傷) 龍骨四兩 象皮*四兩 枯礬*四兩 松香四兩 古石灰*四兩 共末,涂患處。 象皮*:據抄錄人說即為動物大象之皮,但藥典無。 枯礬*:藥典p234#0327,白礬,異名有礬石、明礬、生礬、云母礬。白礬有13%的結晶水。在藥典p234“用法”條內云:“生用偏于解毒殺蟲,煅枯偏于收斂生肌?!痹摋l雖未明確說明如何煅,但從上兩語推測,枯礬為明礬火煅,以去其結晶水。又,在《臨床常用中藥手冊》(湖南中醫學院編)p347明礬條中云:“明礬火煅成枯礬?!?br>古石灰*:藥典p191#0279有石灰條,但無“古石灰”之稱。 △50活血散(跌打損傷) 七小包 當歸10 赤芍10 川芎10 紅花10 大黃10 桃仁10 乳香5 沒藥5 血竭5 為末,每次服10克(每天服多少)? 服法:①用紅糖一兩,酒一兩作引子沖服。 ②用水五兩,酒一兩燒開沖服,加紅糖一兩,服后發汗。 △52生肌散一、二方(特效,消炎止痛,外用) ①血竭16 龍骨16 乳香16 沒藥16 石脂22 冰片1克 石膏16 象皮16 共為細末。 ②生肌散二方 (過敏性鼻炎可用)拌豆油面?。 石膏66 黃丹40 冰片8 △76生肌散(生肌長肉,止痛收斂。) 象皮3 乳香3 沒藥3 血竭3 龍骨3 兒茶3 冰片3 赤石脂3 清洗后直接撒布瘡面。 △77 回陽生肌散 人參15 鹿茸15 雄黃15 乳香一兩 琥珀2.5分 京紅粉*?3 治鼠瘡,慢性頑固性潰瘍及陰瘡長久不收口者。 京紅粉*:在抄錄人筆記“常用藥名稱”中,為紅粉之另一稱呼,參見書末附錄紅粉條。但藥典無此稱。 △59痔瘡一、二方 ①元寸(麝香) 白礬 少許放在肛門口外用面餅蓋上,每晚灸艾三壯。七天愈。 ②五倍子60 白礬30 熬水蒸洗,七天即愈。 △145痔瘡(內服) 當歸30 蒲公英30 地丁30 二花30 元參30 甘草16 魚腥草30 三副一療程。 △75治腳氣 石膏粉炒后泡冰片洗腳。日兩次。 △99凍瘡膏(萬能膏) 白凡士林一斤 清涼油三盒 冰片20克 白蠟燭三支 樟腦(潮)150克 熬合。 △103手腳指疼癢、起泡方 蛇床子16 地骨皮16 芒硝16 甘草16 水煎湯洗,起泡刺破即止。 △106敗醬草膏 (治毛囊炎、疔、化膿性皮膚?。?br>凈水80斤加鮮敗醬草10斤,熬至三小時后過濾再熬煮,濃縮成膏50兩,加蜜50兩,貯存備用。 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消腫。 用法:口服,每日兩次,每次6克。 △134去粉刺方 連翹10 川芎5 白芷10 黃芩12 荊芥8 桑皮10 苦參10 山梔子5 貝母10 甘草5 黃連10 水煎服,日三次。 △107龍骨散 龍骨三兩 牡蠣三兩 海螵蛸三兩 黃柏十六兩 雄黃三兩 滑石粉一兩 共末 功能:解毒收斂。 主治: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間足癬(臭田螺) 用法:外用,直接撲上,或油調抹上。108治雞眼 用蔥白一節,加未成熟花椒砸如泥,包住雞眼,兩天一次,共七天。沒用藥前用溫水先洗腳。 △26骨質增生 ①五倍子 蒼術 三比一量,共末,用食醋調抹患處,對時換。 ②白凡士林30 薄荷晶3 卡因青霉素80萬一瓶合勻,涂患處。 △122骨質增生1~3方 ①牛膝15 杜仲15 木瓜10 白芍10 小茴香5 延胡索8 羌活8 乳香5 沒藥5 每日一劑,酒水各半煎服,日二次。 ②走馬胎*20 海風藤10 當歸15 虎骨10 威靈仙10 天麻10 草節*?10 羌活7.5 川木瓜7.5 牛膝7.5 全蟲7.5 熟地15 川芎15 膽星10 松節10 每日一劑,水煎服,日三次,每次服藥時沖酒一杯作引子。 走馬胎*:藥典p347#0485,異名走馬風、大發藥、血楓。原植物為走馬胎,又名大葉紫針,大灌木,高13米??嘈翜?,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止痛。 草節*:藥典查無此藥。 ③桂枝7.5 首烏20 杜仲15 甜蓯蓉20 葙子*(當為青葙子簡稱)20 續斷20 熟地25 牛膝20 當歸25 黨參20 北蔑*?25 細辛25 肉桂5 每日一劑,水煎服,日三次。 葙子*:當為青葙子簡稱。 北蔑*:查藥典無。 △136骨刺 五倍子50 蒼術50 共末,用食醋調涂患處,對時一換。 △126治陰巴大性脊椎炎、跟骨骨刺 川芎200克 研末,裝入小布袋中,敷在痛點處,每周換一次。 △127體癬 相思子500克 研末,水調涂患處,每日3~4次。忌口服。 △138治頭牛皮癬(外用) 蒼術50 斑蝥50 白芨50 研末,用蠟調抹。 △139頑癬方(內服) 當歸10 赤芍10 皂針*10 二花13 梔子?10 連翹10 丹皮10 地骨皮16 全蟲7 蜈蚣兩條 白芷10 蘇葉16 川軍17 甘草10 黃柏10 一劑,水煎服,日二次。 皂針*:藥典p391#0545,皂莢刺之異名有皂角刺、皂角針、皂刺、天丁。此處為皂角針之簡稱。 △141洗熏手腳濕疹方 百部25 白癬皮25 地膚子25 白芷25 苦參25 白礬25 蛇床子25 水煎后熏手腳患處,后再伸入水中洗,日洗三次。 △146蜈蚣、蛇、蝎咬傷 姜汁、雄黃調和涂患處。
○解毒、急救 △82瀉毒方(瀉什么毒?與97重復) 當歸三兩 大黃一兩 明礬一兩 生甘草15 煎服一次靈。 △96解毒方 芫荽(香菜)兩棵 白礬一兩 兩味合并開水沖服,服后即吐。 △140解毒方 明礬(內服) 配濃度至酸澀。灌在剛服毒而死之人口內,灌下肚,越多越好,即可吐出毒藥。 ○性病、近視及其他 △48梅毒方 (特效,不除根,當時有效) 槐米10 紅棗七個 血竭10 輕粉10 核桃七個 搗成粉為豆大丸,每服20丸,開水送服。 凡梅毒病人之糞便當單獨消毒處理,或掩埋。 △58梅毒方二(特效)戒鹽七天(徐老方,除根) 輕粉6 紅粉*?6 水銀3 斑蝥10 巴豆(去油) 朱砂3 喝后用冷水漱口至熱吐掉,反復幾次。用土茯苓、金銀花煎湯作藥引子服下。 紅粉*:藥典p335#0470,異名為紅升、靈藥、紅升丹,升藥。為由水銀、硝石、白礬,或由水銀與硝酸煉制而成的紅色氧化汞。 △36治近視方 沙苑子15 菟絲子15 北五味15 車前子15 女貞子15 燈心草15 淡竹葉15 煎服,日三次。 △37腿浮腫,舌干 五副 當歸10 生地10 桃仁13 紅花10 赤芍10 甘草5 柴胡6 桔梗6 川芎5 長生草15 陳皮13 陳曲*15 降香15 茵陳12 梔子10 簍仁16 麥冬16 玄參25 水煎服,日三次。 陳曲*:藥典p589#0818,神曲異名有六神曲、六曲。無陳曲之名。 △38去虛汗,補胃 三副 當歸16 川芎10 蒼術10 陳皮10 川樸10 白術10 龍骨30 牡蠣30 黃芪30 半夏10 玄參12 砂仁10 甘草5 山藥15 水煎服,日三次。 △43番瀉葉 番瀉葉泡白糖喝下即瀉,胃熱氣即下。 △44一把抓 麻油炸過的馬錢子(即做大膏藥用后)碾末,與面粉熟面粉各半為丸。 吃2~6粒,溫水送下即瀉,冷水解痛、解毒、解瀉。 △45渡江子 制法:巴豆在熱麻油中略滾,涼后外包臘。 吃2~4~8粒,溫水送下即瀉,止痛。 △117止腰痛方(與86重復) 枸杞子30 白術60 泡茶喝,止腰酸痛,不能彎。 △65眩暈,痰火上盛一二方 ①大黃3~6 研末一次服下。 ②鹿茸酒,治上虛眩暈。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許,一次服下。 △112一味大黃散(主治實證眩暈,痰火上盛) 大黃6克,研末,茶調,一次服下即好。(與前△65重復。) △113六一散(主治一切暑病,發熱,煩躁,小便赤) 滑石180克 甘草30克 研末,每次服9克。 燈芯草湯引送服。 △104奔豚湯(小肚子氣上沖胸) 當歸6 川芎6 甘草6 黃芩6 半夏13 生葛根16 白芍6 生姜13 郁李白皮引,溫水服下。 △133戒酒方1、2 ①大白(檳榔)30~50克 泡白酒半~一斤,七天后服用,即可戒酒。 ②馬尿泡酒喝,或童尿二盅泡酒。 △143解酒方 粉葛根泡開水一杯,喝酒前一小時服下,即能千杯不醉。 △144醉酒方 鬧陽花酒一盅,摻與酒鬼杯中,一杯即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