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張懷瓘·書斷》關于《章草》的記載章草的起源和發展《唐·張懷瓘·書斷》中提到,章草是由漢朝黃門令史游所創作的。衛恒和李誕認為,漢朝初期就已經有了草書的方法,但不知道是誰創造的。蕭子良則認為,章草是由漢朝齊相杜操開始改變藁法的,但這并不正確。王愔指出,漢元帝時期,史游創作了《急就章》,解散隸體并簡化書寫,由于當時社會風俗簡慢,這種書寫方式逐漸流行起來。 章草的特點章草的特點在于保留了字的基本輪廓,減少了隸書的規則,允許自由奔放的書寫,以適應快速書寫的需求。這種書體被稱為草書,適合君主用來發布命令給臣下。后漢北海敬王劉睦擅長草書,他的書法受到光武帝明帝的喜愛。劉睦在臨終前,明帝讓他寫了十多封草書信札,這是草書的早期開創之作。到了建初年間,杜度擅長草書,被章帝稱贊,皇帝重視他的書法,下令用草書寫奏章。魏文帝也命令劉廣通使用草書寫奏章,因此后世稱之為章草。 章草的發展和演變張伯英(張芝)被認為是章草的極致代表。韋誕評論說,杜度的書法有骨力但字畫較瘦,而劉廣通的書法體態濃厚,結構巧妙,有時不及張芝的學習精神。張芝轉而精進其技巧,被譽為草圣,超越了后人,獨步天下。張懷瓘指出,章草的書寫中每個字都是獨立的,而張芝將其轉變為今草,使得書寫更加流暢迅速,上下字之間相互連接,甚至借用上面字的底部作為下面字的頂部,形成了奇特的形狀和多重意義的結合。 章草與其他書體的關系章草被視為隸書的快捷形式,而今草則是章草的進一步簡化。杜度生活在史游之后一百多年,但他解散隸體的行為表明史游實際上是章草的創始人。 綜上所述,《唐·張懷瓘·書斷》詳細記錄了章草的歷史發展、特點以及與其他書體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書法藝術的研究依據。 《唐·張懷瓘·書斷》《章草》按《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衛??李誕并云,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云,《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槁法,非也。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墮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義,謂之草書。惟君長告,令臣下則可。后漢北海敬王劉睦,善草書。光武器之明帝為太子,尤見親幸,甚愛其法。及睦臨病,明帝令為草書尺牘十馀首,此其創開草書之先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后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韋誕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惟劉氏之法,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圣超然絕后,獨步無雙。懷瓘案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其流速,拔茅其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瑣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呼史游草為章。因張伯英草而謂也。亦猶篆周宣王時作,及有秦篆分別,而有大小之名。魏晉之時,名流君子一概呼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后一百馀年,即解散隸體,明是史游創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延伸閱讀 章草的來龍去脈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于秦漢年間,由草寫的隸書(今楷書,唐以前稱隸)演變而成的標準草書。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基本不連寫。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于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于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漢章帝(58-88年),名劉炟,東漢第三位皇帝。即位后,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并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展。他還是一位書法家,其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
章草,雖然與漢章帝有關,但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漢宣、元之間,興盛于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面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章草”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草書”,后“今草”出現后,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于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游用于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后,由于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范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章草的分類我們今天談論的章草,包含了兩方面意思:一是俗體的章草,即通常所謂的原始狀態。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范,但筆畫意趣上仍處于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如“平復帖”、“濟白帖”和簡牘中的草書墨跡。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運筆過程中體現出拖和絞轉的特點,注意點畫線條的遲澀感,結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草篆、草隸、隸草。總的來講,這些書跡應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是章草藝術的源頭,是章草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規范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折特征,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我們只能從其明顯而夸張的波折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系,這一類作品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后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漸趨成熟,字法結構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于行楷。”因為紙張的出現,簡牘書寫機制的失傳,真跡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頭漸被人們遺忘。在龐大的新章草資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再創作是當代章草(草書)藝術家們面臨的新使命。如何對章草分類,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于此類;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復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于此類;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范?;氏蟮摹都本驼隆贰⑺骶傅摹对聝x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于此類;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于此類;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于此類。八、由于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謬誤。如何學習章草?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征。其用筆和結構特征有以下幾點:1、第一筆起筆和最后一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2、最后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
3、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4、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系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臥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5、左右結構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6、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7、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