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張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 1853年,張謇出生于江蘇常熟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天賦過人,16歲那年便一舉考中秀才。 至此,張謇對于科舉之路已然心灰意冷。 起初,張謇并不想參加這場會試,但禁不住父親和師友們的反復勸說,于是硬著頭皮上了考場。 沒想到正是在這場會試上,41歲的張謇一雪前恥,高中狀元。之后,他獲授六品官銜,入職翰林院。 然而,還沒等張謇來得及適應自己的官場新身份,各種政治與軍事動蕩接踵而至。 第二年,清政府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及其附近島嶼給日本。 一邊是慈禧太后以“慶壽”之名,耗銀上千萬兩大肆鋪張;另一邊是日軍順利渡過鴨綠江,連續侵占大連、旅順等地。 1895年,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鼓勵下,42歲的張謇拿著僅有的2000兩銀子,開始在南通興辦“大生”紗廠。 起初,大生紗廠的募資很不順利。很多有錢人對在南通這個小地方興辦紗廠沒有信心,因此選擇觀望。 為了籌款,張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交瘁。幸好,張之洞的繼任者劉坤最終出手相助。 這樣一來,大生紗廠的資金問題雖然得到解決,卻變成了官商合辦。 最終,還是在張之洞的牽線搭橋下,官機入股一事有了兩全其美的結果。 在保留了經營自主權的前提下,1899年5月,張謇的大生紗廠終于順利建成投產。 之后,大生紗廠雖幾經沉浮,但幸好,“天時”始終站在張謇一邊。到了紗廠開機的第三年,紗廠盈利已達十萬兩。 1920年前后,胸懷實業救國之志的張謇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1926年,張謇在南通與世長辭,享年73歲。 只可惜,張孝若37歲就英年早逝。之后,張孝若的兒子張緒武接過祖父輩的衣缽。 1979年調回南通工作后,張緒武先后擔任江蘇省南通紡織科研所工程師、南通市副市長、江蘇省副省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真正成就偉業,離不開幾代人的傳承。 如果張謇能有幸看到,自己的子孫后代為推動實業興國而付出的不懈努力,相信一定會倍感欣慰,含笑九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