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來說:一位詩壇盟主,其詩歌應該廣為傳頌、膾炙人口。然而,今天我們的故事主角:曾在清初文壇上執(zhí)牛耳數(shù)十年,被譽為“詩壇盟主”“文壇領袖”的杰出詩人與文學家王士禎,其一生不僅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文學理論上獨樹一幟,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神韻說”。 然而,作為一位當時宗師級人物的王士禎,現(xiàn)在卻是沒人能熟悉他的一首詩,至少作為普通詩詞愛好者是這樣,這除了明清詩不太受人重視外,肯定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本文將來探討奧秘。題目為: ![]() 王士禎畫像 王士禎,雖是清初詩壇的一位盟主,但為何少有人能背他的詩呢? 一、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科考順利、仕途順暢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生于1634年,逝于1711年,是清代新城(今山東淄博桓臺縣)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他在科舉考試中順利中進士,進而踏入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士禎一生以“清、慎、勤”為座右銘,為官清廉,政績斐然,特別是在揚州任推官期間,他昭雪了民間冤獄83起,贏得了朝野內外的一致好評。康熙皇帝更是對其贊譽有加,稱其“詩文兼優(yōu)”,“博學善詩文”,并親自征召他的精華之作,定名為《御覽集》,這無疑更加鞏固了他在詩壇的領袖地位。
王士禎認為,詩歌應當追求淡雅、自然和含蓄之美,強調“味外味”和“象外之象”,主張在平淡中求得真味,這種理論在當時受到了廣泛的響應,并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 清 禹之鼎 王士禎放鷴[xián]圖 二、詩歌流傳不廣及其原因
這其實就是說,王士禎的詩太正統(tǒng)了,在長期儒家文化的浸潤之下,再加上后來為官為政,在朝堂上呆的時間太長了,所以,盡管一直強調神韻,卻總是中板著一副面孔的良家婦人,當然也就不招人喜歡了。這評價正是王士禎詩歌的缺憾,也就是說,缺少靈性,給人有一種距離感;缺乏親民性、不通俗易懂。 ![]() 王士禎書法
特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使得人們往往更傾向于閱讀那些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文學作品,而對于那些需要深入品味和琢磨的古典詩詞,則往往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興趣。 在現(xiàn)代教育中,學生往往更注重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對于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古典詩詞,則往往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力。此外,由于現(xiàn)代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學生們往往有更多的選擇和學習方式,這也使得他們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和背誦變得相對困難。 ![]() 王漁洋像
此外,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興起,一些詩詞愛好者和專業(yè)人士也開始通過網(wǎng)絡平臺來推廣和普及古典詩詞文化。他們通過發(fā)布詩詞解讀、詩詞賞析等文章和視頻來引導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古典詩詞的藝術魅力,并通過互動和交流來激發(fā)人們對于古典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 王士禎手跡 結束語
王士禎能突破正統(tǒng)文壇和文人偏見,重視和高度評價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文體。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文創(chuàng)作與理論方面,但在小說、戲曲、民歌、書畫、藏書、史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視。學習與研究他的詩歌,不僅是對于古典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更是對于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種豐富和拓展。 ![]() 王士禎故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