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皇義 1936年10月,黨中央派彭雪楓做統一戰線工作。他赴蘭州、西安參加對東北軍的工作很有成效,11月初又赴綏遠和傅作義進行聯絡,傅又介紹去太原。11月中旬,以中共和紅軍全權代表身份與閻錫山晤談。閻錫山看了彭雪楓帶來的毛澤東親筆函,聽了彭對毛澤東指示的表述,深為敬佩。不久,我黨設立了太原秘密聯絡站。 1937年2月23日,彭雪楓給毛澤東寫信,匯報辦妥電臺開設、開站、貨物、糧食等重大問題,認為太原對紅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建議。毛澤東極為滿意,甚為重視,囑有關同志按彭所提條件選調人員,還親自召見岳夏(時任紅軍總部通訊團無線營營長),又派中央交通機構負責人張明遠送岳夏等人帶電臺經宜川到黃河渡口。3月9日,岳夏一行9人抵太原,彭雪楓讀毛澤東復函后信心倍增。太原秘密聯絡站的建立和工作,在“七·七”事變前,緩解了陜北蘇區與紅軍的物資供應的緊張狀況。 7月初,彭雪楓奉命返回延安,向中央要求派正在抗大學習的張震隨他去太原工作。紅軍即將改編入晉抗日,彭雪楓千方百計開展工作,8月25日,太原秘密聯絡站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簡稱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彭雪楓任八路軍總部少將參謀處長兼辦事處主任,張震任八路軍總部少校參謀兼辦事處總務科長,資風任辦事處供應科長,岳夏為辦事處秘書兼電臺臺長,宋紹林為辦事處交通站站長。 辦事處的任務,仍為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交涉八路軍入晉抗戰有關重要問題;進行群眾組織宣傳工作,促進抗戰高潮。太原一時成為進步青年向往的名城。方中鐸、王紹淵、周啟邦、肖潮、張述等,都是這時到山西參加革命的。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彭德懷、徐向前等領導人到太原會晤閻錫山,都是彭雪楓他們精心安排。按照八路軍總部電示,張震交涉領取了10萬分之一山西全圖。 1938年春,彭雪楓(左3)和朱德(左2)、彭德懷(左1)、鄧小平(右1)、肖克等在山西武鄉八路軍總部合影。 10月底,八路軍駐晉辦事處接到撤離太原命令后,于11月11日抵達臨汾,第二天八路軍駐晉辦事處改稱八路軍臨汾辦事處。增設政治處,湯平任主任,黎同新任副主任兼組織股長,李伯釗任宣傳股長,黃國山任保衛股長,王之光任秘書。劉貫一做聯絡工作,熊夢飛任電臺隊長,岳夏專任秘書。 11月中旬,按照八路軍總部指示,利用收集來的晉軍撤退時丟棄的若干門13式山炮,和八路軍戰斗中繳獲的幾門火炮,組建一個炮兵團,武亭任團長,邱創成任政委。 11月中旬,按照中共北方局指示,舉辦學兵隊,學員達600人。何以祥任大隊長,謝忠良任副大隊長,陳克寒任政治干事兼大隊黨總支書記。彭雪楓講授《游擊戰術》,張震講授《地形學》,陳克寒講《馬列主義基礎》,李伯釗講《群眾工作》,王眾音講《近代中國革命問題》。印行彭雪楓的《游擊隊政治工作教程》供學員參考學習。音樂家賀綠汀帶演劇隊在辦事處、炮兵團學習、參觀、體驗,創作了《游擊隊歌》,并在八路軍召開的高級干部會議上,在歐陽山尊口哨伴奏下,首次集體合唱了這首歌。 1938年1月中旬,毛澤東電示彭雪楓立即前往河南,到豫西開展工作。2月,中共中央長江局決定在長江、黃河間設立一個軍區,由彭雪楓負責這個軍區軍事工作。17日,彭雪楓率趙啟民、徐祥享、李木生、朱紹卿、朱國華、祝世風、胡定千等10余名紅軍干部,由武漢抵竹溝;同日,張震帶辦事處人員岳夏、資風、羅杰、王子光、曾仁山等,包括全體服務、譯電人員動身前往,下旬,張震一行31人和學兵大隊結業學員10余人和部分警衛戰士到達。 由于竹溝地區紅軍游擊隊已編為新四軍四支隊第八團隊即將開赴皖東前線,八路軍臨汾辦事處即以新四軍八團竹溝留守處名義,繼續在彭雪楓(兼河南省委軍事部長)領導下工作,王國華任留守處長,張震為參謀長(又任河南省委軍事部參謀長)。彭雪楓作為河南省委常委,同河南省委組織部長林凱代表省委全面主持工作,彭雪楓對外以八路軍少將參謀處長名義進行工作。月底,開辦軍政教導大隊。 3月下半月,整編、充實第八團隊。當時,該團僅一營兵力。彭雪楓、張震、王國華收編竹溝附近兩支武裝,編成兩個營補入八團,達1300余人。又將武漢來竹溝的10多名紅軍干部和數名臨汾學兵大隊畢業學員,以及正在訓練中的竹溝教導大隊部分學員分到八團。胡煒也是在這時來八團任指導員的。一年后,該團發展為新四軍第五支隊。竹溝留守處大力加強軍政教導大隊建設,學員達400余人;5月4日,成立拂曉劇團;衛生隊設立醫訓班,培訓醫務人員。 6月18日,根據河南省委指示,以竹溝留守處警衛連大部人員和部分新戰士73人(其中有不少紅軍骨干),組成新四軍游擊隊,蕭望東為大隊長兼政委,也稱“蕭大隊”、“先遣大隊”,就是21軍62師184團的前身。下旬,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長吳芝圃,將睢縣、杞縣、太康縣三縣武裝整編為豫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簡稱“三支隊”,蕭任司令,轄三個大隊,1000余人。7月2日,“蕭大隊”自竹溝挺進豫東;下旬,與吳芝圃領導的豫東三支隊會合于杞縣;月底,譚友林(原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二軍團師政委)由武漢來竹溝,任軍政教導大隊第二期政治干事(教導員)兼總支書記。 9月27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在竹溝組建,這就是21軍62師的前身。新四軍八團竹溝留守處主體成為該支隊領導機關,預定編三個大隊,“蕭大隊”為第一大隊,豫東三支隊主力為第三大隊,以留守處警衛分隊大部(其中數十名紅軍骨干)和部分新兵編成第四、五中隊為第二大隊(21軍62師185團前身)。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吳芝圃為副司令員,張震為參謀長,蕭望東為政治部主任,岳夏為秘書長,譚友林為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王子光任宣傳科長,許昌任鋤奸科長,資風為供給科長,林士笑為衛生隊長。 游擊支隊這次東征總人數373人,長短槍190支,輕機槍4挺。留守竹溝一個中隊,步槍80支,輕機槍2挺,電臺一部。游擊支隊由彭雪楓、吳芝圃、張震、蕭望東、譚友林、岳夏、方中鐸、周季方、劉作孚9同志組成黨政軍委員會;另以彭雪楓、吳芝圃、蕭望東組成三人團,以便處理緊急問題。29日,《拂曉報》在竹溝創刊。 9月30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從竹溝出發東征。(參考資源:劉健身著《東征西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