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列急馳的火車,機遇和緣分,會讓許多素昧平生的乘客,在旅途中相遇相識相交相知。 而在沿途的站臺,我們又不得不陸續下車,奔赴自己的目的地,于是就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幸運和“天下無不散宴席”的遺憾。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人到中年,何須相識滿天下,只得知己一二,就足以萬幸。 ![]() 真正的知己:靈魂相似,彼此相知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那種初次相見,卻仿佛久別重逢般的歡喜與感動,相信只要經歷過,都將永生難忘。 好像在此之前,我們早已在哪里遇見,以至于讓我覺得,你的笑容是如此熟悉,你的每字每句,每言每行,是如此與我相契合。 甚至連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么對一個素未謀面的人,會有如此深刻的感應。 其實那是冥冥之中,靈魂與靈魂在相互吸引。 春秋時期著名音樂家俞伯牙,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當時很多人都贊他琴聲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伯牙知道,沒有人是真正懂他的琴聲。 一次晚上,他乘船到了漢陽江口,云開月出,夜色朦朧,伯牙的心境也變得十分純凈,于是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琴彈奏起來。 但是一曲未終,琴弦卻斷了一根,他停下來四處望,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男子站在月光下,男子微笑解釋自己只是個打柴的,路過聽見琴聲就站在那里聽。 伯牙便請他上船,換上琴弦重新彈奏,這個男子竟能解出伯牙彈到之處的情感和表達的心意。 伯牙十分高興,請教了他的名字,他就是我們后來都知道的鐘子期了。兩人談論起琴法和樂理,越談越投機,覺得相見恨晚,于是結拜為兄弟。回復關鍵詞【哲理詩詞】,獲得30句“后來才懂”的詩詞 鐘子期病逝后,伯牙十分傷心,在鐘子期墳前彈奏一曲《高山流水》,曲畢,對著鐘子期的墳墓說自己再無知音,琴聲也不會再有人能聽懂,摔琴離開,從此也再不愿為任何人彈琴。 三毛寫道:
這世上唯一能夠全然包容接納我們的人,只有靈魂的知音者。 有一種默契,叫一見如故;有一種情誼,叫生死知己。 真正的知己:彼此照亮,互相輝映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清代奇書《幽夢影》中有言:“云映日而成霞,泉掛巖而成瀑,所托者異,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貴也。沒有太陽的映照,云便無法變成絢爛彩霞。” 沒有山崖的存在,泉水便難以成為壯麗的瀑布。 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可貴之處,恰恰就在于互相輝映,彼此救贖。 春秋時期,伍子胥曾被人追殺,性命垂危,恰好孫武路過救了他一命。 他由此結識孫武,還跟對方結為了八拜之交。 后來,伍子胥跟隨吳王闔閭東征西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大將軍。 孫武也因一部《孫子兵法》,名揚天下,可孫武卻因反對窮兵黷武,拒絕入朝為官。 吳王深知,孫武若不能為吳國所用,將來必為大患,于是想殺了他。 這時,身為大將軍的伍子胥挺身而出,誓死要保護孫武。 最終在伍子胥的拼死保護下,孫武才得以保全性命,歸隱山林。 林清玄說:“我們時時保有善良、寬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說送一輪明月,同時送出許多明月都是可能的。因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種相映,能映照出互相的光明。”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的人生之路可以一直走得平坦順遂。 在你處境艱難的時候,不要拒絕他人給予的善意; 在他人困頓難行的時候,不落井下石,而是主動送出自己的溫暖和光亮。 那么,哪怕人生漆黑如夜,你們也能相映成輝,照亮各自的前路; 哪怕世間的風雨再大,你們亦能相扶相守,活成對方的屋檐。 真正的知己:同舟共濟,意篤情深 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 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唐·朱放《答陸澧》 年歲尚淺時,以為推杯換盞聲色犬馬中就能交到朋友,以為朋友可以遍布五湖四海,后來才發現,其實真正的情誼是寂靜不喧嘩的,是獨一無二的,是來了就不會離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