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增厚,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易損斑塊都屬于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全身動脈硬化在頸部血管的體現,斑塊可導致頸動脈管腔狹窄繼而引起腦缺血,不穩定斑塊脫落可引起缺血性卒中。 頸動脈增厚 vs 頸動脈斑塊[1] 頸動脈的健康情況間接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冠心病和腦動脈硬化的程度成正比。頸動脈內膜增厚和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也是心腦血管事件增加的標志。頸動脈斑塊的存在會導致更高的冠心病和腦血管事件的風險。2019 年歐洲血脂指南將存在頸動脈斑塊的人群作為高危心血管病人群。 頸動脈內膜增厚是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 0.9 mm 則確定為內中膜增厚;突入管腔的回聲結構或突入管腔的血流異常缺損或局部內膜中層厚度(IMT)> 1.5 mm 定義為頸動脈斑塊。 30% 的缺血性卒中由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栓塞或低灌注引起,目前頸動脈斑塊作為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已經得到了證實。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與卒中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斑塊的穩定性也是決定疾病預后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其原因可能與不穩定斑塊容易破裂有關。Underhill 等通過多中心、大規模臨床研究,提出評估斑塊風險的頸動脈粥樣硬化評分(CAS)系統。 ![]() 頸動脈易損斑塊[2] 多項研究表明頸動脈穩定型斑塊不易產生有癥狀頸動脈栓塞或閉塞,而狹窄程度不嚴重的頸動脈易損斑塊更易產生癥狀性頸動脈栓塞或閉塞等后果。 易損斑塊定義為所有具有破裂傾向、易發生血栓形成和 (或) 進展迅速的危險斑塊。 研究表明斑塊易損性相關因素主要包括:①斑塊內出血;②占斑塊體積 40% 以上富含脂質成分的壞死核心;③薄纖維帽(纖維帽厚度 < 100 μm);④斑塊內活動性炎癥;⑤斑塊內新生血管;⑥斑塊體積;⑦斑塊厚度;⑧斑塊表面形態。 超聲評價頸動脈易損斑塊應包括斑塊大小、位置、范圍、形態、回聲特征及表面有無潰瘍、血栓等,檢測血流動力學參數及評估血管狹窄程度,必要時應用超聲造影、三維超聲等超聲新技術,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頸動脈增厚和斑塊的藥物治療[3] 1、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治療:
(2)對于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如果近期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2、頸動脈斑塊的治療 (1)對于頸動脈斑塊患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對于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或斑塊伴狹窄 50% 以上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無論血脂是否異常,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使 LDL-C 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對于頸動脈斑塊伴狹窄 50% 以下的患者,無缺血性腦卒中癥狀,血脂在正常范圍以內,可根據斑塊的穩定性和用藥的風險效益比個體化考慮是否選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2)對于頸動脈斑塊患者,如果近期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3、鎖骨下動脈狹窄與頭臂動脈狹窄的治療
(2)對于有癥狀的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動脈的狹窄,推薦抗血小板、他汀等藥物治療。 (3)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動脈的狹窄(> 70%)并發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建議使用支架或內膜剝脫術治療。 他汀類藥物的使用 他汀類藥物通過降低血脂水平,穩定動脈斑塊,減少斑塊破裂出血,延緩頸動脈狹窄的進程來降低卒中的發生。研究表明,降壓聯合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使卒中發生率降低 59%。指南推薦對于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均應常規應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2019》推薦,凡合并高脂血癥的頸動脈疾病患者均應行他汀類藥物治療,將 LDL-C 水平降至 < 1.8 mmol/L[1]。 國內外指南均明確他汀類藥物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病患者降膽固醇治療的基礎,若無他汀類藥物禁忌或他汀不耐受的情況,均應該優先使用他汀類藥物并始終保留在降膽固醇治療方案中。不同種類他汀與劑量他汀類藥物 LDL-C 的預期降幅見下表[4]。 表 2 不同種類他汀與劑量他汀類藥物LDL-C的預期降幅 來源: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膽固醇藥物治療管理專家共識 2023 ![]() 用量方面:應遵循藥品說明書,包括肝損害、腎損害狀態下的劑量要求,見下表。 表 3 降膽固醇藥物的用法用量 來源: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膽固醇藥物治療管理專家共識 2023 ![]() 參考文獻: 1.頸動脈斑塊的管理與外科干預,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2,21(3): 201-206。 2.超聲評價頸動脈易損斑塊中國專家共識 (2023版)。 3.中國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診治共識,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7,50(08) : 572-578。 4.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膽固醇藥物治療管理專家共識2023。 策劃制作 策劃:cc |
|
來自: 愛連說y3kufity > 《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