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梁湘
真故研究室
2024年11月27日 12:33
![]() ![]() 圍繞小紅書有許多賺錢傳說。有人說小紅書粉絲過4000,博主就可以接廣告。還有人說,自己用PS設計了一條男士項鏈,掛在小紅書上就真的有很多人來求購。 一些有網店致富夢的年輕人,錯過了貨架電商、短視頻平臺的時代紅利,把目光集中到了小紅書,這里被認為是最后一塊待開發的電商新大陸。但也有觀點認為,小紅書只適合種草。 我們對一些在小紅書里的創業者、消費者進行了調研,希望以客觀視角,來一探小紅書自定義的“生活方式電商”的虛實,嘗試回答三個問題: 在小紅書電商里創業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品牌主理人,有自己的品牌貨源的商家老板;一類是買手,類似帶貨主播的KOL。 陳十五是一位00后女生,也是一位某女裝品牌的主理人,白手起家,靠在小紅書做穿搭分享積累了第一波粉絲。 2022~2024年,她先在某貨架電商創業了兩年。但發現新品牌在該平臺很難起步,投流效果也一般。2023年中,她轉戰到小紅書做直播,受到歡迎,粉絲兩年時間已經快到30萬。 這個過程中,她也逐步從一位穿搭博主,轉型成一位負責設計、生產、售后在內的品牌主理人。去年9月底在小紅書進行了第一次直播試水,只賣了上千元。但今年9月,單月營收就突破500萬。 ![]() 與陳十五不同,作家張萌在小紅書做的是知識類博主,在商業變現上,選擇的是“買手”模式。 張萌主要圍繞廣義的生活方式來選品,從健康食品到美護產品,選品范圍很廣,她認為重點是要賣得專業。 去年9月底,張萌的首場直播成交額破百萬,今年雙十一季的首場直播,成交額破千萬。 雖然是兩個不同類型的創業者,但直播是這兩位積累粉絲和商業變現的關鍵一步。她們也抓取到了一些小紅書電商的運營規律:
像品牌主理人陳十五,觀察到當時小紅書女裝,主要以靜奢、適合高收入人群穿的服裝為主。她選擇差異化,面向25~35歲的女性,提供韓系甜美氣質風的穿搭建議,這一細分賽道在當時有獨特性。也讓對應的精準用戶,通過算法找到了自己。
陳十五發現在小紅書講穿搭知識,不用聲嘶力竭也會有人理,愿意互動,且真會有人下單。 作家張萌日常從讀書談到職場,直播內容較廣,但生動有料。她有一個測算,在其他平臺直播,用戶停留只有1分鐘不到,但小紅書用戶在她一場13~15小時的馬拉松直播中,平均會停留9~10分鐘。 “321上鏈接”“只要9.9元”的魔咒在這里似乎不太管用,通過內容分享,小紅書電商正在遠離低價低品質的路線。 ![]()
陳十五的視頻切片以30秒~2分鐘之間的居多,內容以直給的穿搭法為主,不拖泥帶水,轉化效率最高。 張萌更注意專業性營造,直播時她會做一個小圓桌,左手請來某領域專家,右手請來品牌方,讓彼此碰撞,講出產品背后的科學,取信于用戶。 她說,今年雙十一首場直播破千萬,其中上百萬都是在開播前、她未曾說一句話情況被用戶下單買走了。 目前看,在小紅書做電商的人,都是在某一領域有積累、見解的人,同時也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變成商品來銷售。像藝術家、穿搭師、家居師、設計師等。他們也是保證小紅書人、貨有特色的主力軍。 當然他們干的既是腦力活,也是一份體力活。我們可以從陳十五每天的工作安排中,窺見如今電商直播人的工作強度: 我要賣什么,客人不會跳轉?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要讓消費者愿意在小紅書上下單,接受可能并不是全網最低的價格,無疑需要在小紅書上賣的貨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而這恰恰是最難的。 大路貨可能在小紅書上不吃香,小琳瑯反而出奇制勝:
陳十五有兩位合伙人,其中一位是某服裝公司負責人,負責拿貨和設計,供應鏈有了基礎保障。 如前述,陳十五找的是韓系甜美氣質風。在剛起步、自己店鋪撐不下去時,有一款帶著小系帶、蝴蝶結的襯衫擊中用戶,異軍突起。在一場總銷售額達30萬元的直播中,這款產品賣了4000件,生產都跟不上。 陳十五的認知是,這款設計戳中了部分上班族、簡約風中想要有一些局部精致設計的需求。同時,上班族并不只想穿在家里自賞,而是希望能和實際的工作生活場景結合起來。 于是,她通過模擬各種辦公場景,來將這些衣服更好地搭配、售賣,努力賣出服務和增值感,呈現“場景下、貨的差異性價值”。 張萌做買手,在選品時一般也會遇到很多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品牌,或者在國內尚未接觸過小紅書渠道的商品——這恰恰是優勢。 她曾在直播間引薦過一款德國洗菜機品牌,這款產品以前只做貨架,在小紅書上是處女秀。張萌就把這款產品與其他40多個同類品牌進行比較,在直播時把“確實能把菜洗干凈”的產品賣點,與用戶對無公害產品的需求匹配起來,第一場就賣出了百萬銷售額。
由于小紅書用戶互動很活躍,陳十五和張萌會將用戶給的意見植入到產品中,進行改良,進一步強化獨特性。 一開始陳十五的店并不做褲子,但后來發現有褲子能更好進行穿搭。她觀察到女性在辦公室久坐會讓腰部以下變胖,所以她設計了梨形的、抗皺、不會鼓包包的褲子,受到歡迎。 張萌不做產品,她更多的發力點是結合用戶需求,來進行營銷創意。 她曾引薦過一款來自德國的電解質水,發現德方對產品的定位是“解酒”,但張萌覺得這個賣點并不與用戶需求貼切。她注意到現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會安裝有凈水系統,但恰恰是凈水工序,會讓最后的水缺乏電解質。于是她最后在直播時更改了賣點,“用電解質水來補水”,戳中了很多人的關切。 從這兩位的實操來看,她們的貨盤有一定的特色,同等重要的是賣貨的方式:不是通過降價和低價來驅動大眾購買,而是通過生活方式的講解,突出服務性,來為商品增加附加值。 中國的電商平臺選擇非常多,為何會有人想著去小紅書上下單?我們隨機調研了兩位普通消費者。 冬妮是一位95后廣州女孩。她感覺小紅書上呈現的美妝、服飾、騎行等生活,比較吻合自己的審美。剛過去的雙十一,冬妮花588元買了一條徒步褲。 種草心智來自于下方這張模特圖。高聳的衣領、性感的腰身、背后是敦煌靜默的沙石,小麥膚色的女模特,戴著墨鏡笑容燦爛,這一幕深深打動了冬妮。 ![]() 她點開評論區2000條評價。一個直觀感覺是:點評沒有那么水軍,帶著濃厚的人味。 另一位用戶小海是一位來自來自北京的90后,雙十一期間,他花2880元為自己的新家購置了一把理查德椅。 促成他下單的是來自買手的直播。點擊買手的主頁,在她分享的餐桌、柜、沙發等各類家居中,小海被買手各種細致的解說打動——從家具材質到體感、再到搭配方式。 這時他腦海浮現的是購買這些家居后,自己也能過上夢中生活的圖景,于是就下了單。盡管椅子庫存不足,需要月底發貨,但小海仍然愿意等。 ![]() 雖然是兩個個案,但我們可以管中窺豹,模擬出在小紅書上下單的用戶心理機制——對生活方式的追求,優先于價格給自己帶來的刺激。更加重視產品的審美、質量。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審美和價格的沖突。網上有小紅書用戶把這種心理提煉成:“現在購物,可以買貴的,但不要買貴了。” 目前沒有權威數據顯示,在小紅書上的購物人群,年收入大概位于怎樣的區間。但從他們購買商品的優先級考慮,或許恩格斯系數不會太高。 今年,小紅書提出“生活方式電商”的概念。在目前市場上,這一定位有新意,但也可以看到,各平臺在電商具體打法上,已經開始有點兒趨同。比如算法推薦漲粉,超長直播漲粉,亦或是主張平實講解,多講解具體場景下商品的差異性,告別激情下單,可以說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如果一定要論小紅書比較個性的東西,或在于它的社區心智,主打的就是對生活方式的審美與品味。這種調性,放在其它平臺相對少見,或能對整個社區的人貨場產生一層朦朧的賦能效果,形成一種溢價。 當然這種溢價是一種雙刃劍。因為它對平臺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沒有誰想要買到一款不過關的商品,來傷害自己對生活的想象。 河南00后女孩小宇這個雙十一就體驗了小紅書電商,發現部分商家存在發貨慢、物流慢、售后也不完善等問題。 “我對比過幾個電商,有時候其他平臺有現貨,小紅書卻還在預售,售價還要高出幾塊。雖然我每天會刷3小時的小紅書,但我今年在小紅書只下了7單,總共花了300元。而我在其它平臺至少買了4000元。” 總體而言,小紅書電商的平臺心智還在發展過程中,物流、售后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望隨著時間會逐步完善,雖然這個過程需要耗時耗力,但它需要加速。目前來看,至少在現階段做一個“小而美” 的電商,可能更符合小紅書的實際。 |
|
來自: 為什么73 > 《蛇驚人鬼叔捕手蒼衣馬路秦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