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抗戰爆發,新華藝專遷薛華路薛華坊(今建國中路155弄)。不久,因校方堅拒交出進步師生名單,部分校舍遭日偽燒毀。民國30年拒絕向汪偽政府登記和申報師生名單,被迫停辦。而于暗中改名堅持至民國33年最后一班畢業才告結束。學生有原駐美國大使黃鎮,版畫家陳煙橋、漫畫家沈同衡、音樂家聶耳、王云階、雕塑家張充仁等。1953年,根據汪亞塵提議,榮君立在上海召開原校董及校務委員會議,將校產捐贈浙江美術學院。 建國中路155弄原薛華坊,根據后路改名,弄名也隨之改過。 地址 | 里弄 | 式樣 | 建造年份 | 結構 | 房屋 | 建筑面積 | 建國中路155弄 | 建國坊 | 新式里弄 | 1936年前 | 磚木三層 | 28幢 | 4735平方米 |
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310103805190000347 建國中路155弄25號住宅民國 打浦橋街道。



 汪亞塵(1894~1983年) 別號云隱樓主。浙江杭州人。民國元年(1912年)來滬,任國畫教師。后與人合辦華達公司,為戲院、照相館畫布景。民國4年,赴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學習。民國10年回國,任上海美專教授,主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 民國17年,偕夫人榮君立赴法、意、英、德、瑞士及蘇聯等國考察藝術,潛心于盧浮宮研究西方繪畫,臨摹世界名畫30余幅。民國20年春返滬,寓薛華立路(今建國中路)155弄15號,自署云隱樓。不久,展出旅歐作品200余件,為藝術界所稱頌。次年春,為上海新華藝專教授、教務長。期間,在夫人的支持下,將夫人余奩銀元1.4萬元,用以學校建設。太平洋戰爭爆發,閉門謝客,不與日偽來往。 建國中路155弄7號 民國36年赴美,先后在哈佛、耶辦魯、哥倫比亞等大學講學,暑期繪畫班,教授中國畫藝術。畫藝貫通中西,所繪以金魚為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國立藝術館、蘇聯美術館均藏有其作品。1980年,回國定居。1981年,把精心創作的國畫20幅分送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收藏,將在歐洲考察時臨摹的世界名畫30余幅捐贈上海美術館。著有《汪亞塵藝術論文集》、《汪亞塵美術教授書》、《亞塵油畫集》、《汪亞塵書畫集》等。 建國中路155弄13號楊度舊居 1928年初,楊度從北京來到上海,以賣字和為人撰寫碑文及墓志銘為生。楊度以漢隸和魏碑書法見長,文才出眾,故慕名求字者絡繹不絕。此時,楊度還擔任杜月笙的私人顧問,杜月笙將自己在建國中路155弄13號的一棟房子提供給他居住。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間的楊度,參加了很多左翼社會團體和進步團體的活動。1929年秋,楊度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楊度入黨之時,上海處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將母親送回長沙,做好了隨時為革命獻身的準備。他利用特殊的社會關系,為中共做了不少別人難以替代的秘密工作。由于身份特殊,入黨后的楊度以秘密黨員的身份,將收集到的情報轉送給中央特科。一旦遇有緊急情報又脫不開身,楊度便指派妻子徐粲楞或女兒楊云碧,以假裝外出購買日用品為由,巧妙地將情報交給地下黨組織。對自己的入黨動機,楊度曾跟夏衍說:“我是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入黨的,說我投機,我投的殺頭滅族之機。” 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未毀前校景。該校于1926年冬創立,當時校址在法租界金神父路南口,1928年遷至斜徐路,1937年11月14日校舍毀于戰事,后校址在薛華立路155弄14至18號。 1926年,革命風暴席卷中國,上海僅有的一所“上海美術學校”在學運中被迫停辦,一大批失學青年呼吁要求辦美專。經上海美專離校的教職員諸聞韻、潘天壽、陳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多方奔走,俞蘭生的大力協助,一所為挽救藝術,培育新人的新的美術學校——“新華藝專”于是年12月18日(民國15年12月)宣告成立了。 新校設立在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初定名為新華藝術學院,有國畫、音樂、藝術、體育四個系,第一屆招生300余人。1928年更名為新華藝術大學,校長俞寄凡,副校長張聿光。翌年秋,又更名為“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簡稱“新華藝專”),增設女子音樂體育系。因系數擴充,學生增加,原校舍不敷應用,旋在打浦橋南堍斜徐路上另租校舍,修建后遷入新址。 建國中路155弄1號著名畫家汪亞塵舊居。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位于華界戰區的“新華藝專”,為求安全起見,遷至法租界薛華立路薛華坊(今建國中路155弄內),租得9、14、15、16號客廳及18號全幢房屋作臨時校舍,繼續辦學。后該校另租賃法租界薛華立路(今建國中路)155弄內六間房屋為臨時校舍,將各系合并繼續上課。當時留校執教的教授、教師有汪亞塵、潘伯英、徐希一、汪聲遠、榮君立、姜丹書、周碧初、施中達、蘇培玉、楊見龍等。 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侵入租界,局勢十分嚴峻,“新華”曾落入敵方控制范圍,1942年日軍要求上海大專院校及從教人員辦理登記注冊手續。但不愿屈從敵偽的管轄,拒絕向汪偽登記及申報師生名單,薛華坊臨時學校即停辦。后因聽說業余補習學校可暫緩登記,該校對外改稱佩文繪畫音樂補習學校。1944年日偽當局再次限令該校進行登記,敵偽人員曾多次向汪亞塵誘以名利,汪亞塵閉門謝客,凜然不為所動。該校主持者汪亞塵等為保持民族氣節,與日偽劃清界限,遂自動停辦。至1944年12月8日,分散在外的最后一班學生畢業后,學校才全部結束。汪亞塵和學校教工的這種寧為玉碎,不求瓦全的民族氣節,令人欽敬。 抗戰勝利后,汪亞塵曾滿懷希望重振“新華”,終因時局緊張、內戰開打,未遂夙愿。1947年底,汪亞塵孑然一身遠去美洲,傳播中國繪畫技藝,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己任。1953年,榮君立根據汪亞塵的意見,邀請了新華在滬校董和校務委員,商討新華殘存校產的處理問題,最后,決定如數捐贈給了杭州浙江美術專科學校(現中國美術學院)。“新華藝專”歷經烽火十八載,距今已80多年,回顧當年學校為光大中華藝術事業,廣植藝術新人,迎逆而進,奮發不止,在中國藝術教育史冊上譜下了光彩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