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那年,兄長也走了。十九歲那年,他本打算投奔做官的堂兄。結果堂兄參加了平涼劫盟,一去不返…… 如此一來,韓愈只剩了科舉一條出路了,可他連考三年,都是鎩羽而歸。直到三年后第四次參加考試,他才中了進士。 韓愈并不滿足,他決定進士身份并不能完全證明他的能力,他擅長文學,于是又參加了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想借此一鳴驚人。但是因為他的創作理念太過超前,遠遠超出了考官的欣賞水平,結果考了三次,次次落榜。 在此期間,扶養他長大成人的寡嫂去世,令他備受打擊…… 給嫂子處理完喪事,韓愈老老實實的去吏部報到,被安排到藩鎮上班。他在汴州待了三年,又在徐州待了一年,但還是放棄不了自己的文學夢,又第四次參加考試。這一次他終于通過了,如愿以償的成為了一名學官。 三年后,韓愈轉任監察御史。當時關中正在鬧旱災,宗室出身的京兆尹(長安市長)李實卻隱瞞災情,還試圖加稅。韓愈非常憤怒,立即上書彈劾! 結果是不難預料的,韓愈被趕出了長安。直到三年后,他才被憲宗召回長安,成為了唐朝國力大學校長——國子祭酒。這個職位,意味著韓愈才學得到了憲宗的肯定。 之后九年,韓愈小心翼翼,盡量隱藏心直口快的本性,生怕哪句話說錯了給自己招災。可他依然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時不時被人打擊一下,仕途也沒什么起色。 而且,韓愈的風評呈現出極端的兩極分化:喜歡他的視他為偶像,討厭他的恨不能把他挫骨揚灰。幸運的是,他的粉絲中有個不得了的人物——宰相裴度。 817年,裴度以總指揮身份抵達前線,統籌對叛將吳元濟的作戰事宜。他特地帶上了韓愈,顯然是想讓他沾點軍功。 其實,這一仗已經打了三年多,唐軍整體上是占優勢的,但始終踢不出臨門一腳,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韓愈仔細觀察了一陣,突然意識到: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為了不派點士兵偷襲蔡州,活捉吳元濟呢? 他興高采烈的把點子告訴了裴度,可還沒等裴度想好該怎么操作,李愬已經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里奇襲蔡州,把吳元濟抓了回來! 韓愈當場傻眼,心說李愬咋跟我想到一塊去了呢!可能就是因為遺憾,韓愈在復盤淮西之戰的全過程時,刻意強調了裴度的運籌帷幄,卻忽略了李愬生擒叛首的大功,引起了李愬全家的不悅,在朝中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又過了一年多,唐憲宗準備把佛骨舍利迎到長安,好好辦一場法事。韓愈聞訊大驚,洋洋灑灑的寫就了一篇《論佛骨表》,力勸憲宗收回成命,因為他考證后得出一條結論:自打佛教法入華夏后,歷朝天子的命運都不太好,尤其是梁武帝! 憲宗閱后暴怒,下令把韓愈斬了!宰相們紛紛求情,韓愈才被免除死罪,從輕發落,貶到了千里之外的潮州。 事后,憲宗對宰相們說:韓愈的上表,未必不是為我著想??伤菑堊鞂嵲谔罚钦f迎佛的天子壽短,這種話誰聽了不上火! 遺憾的是,韓愈這張烏鴉嘴似乎被開了光。才過了一年多,憲宗就去世了。穆宗繼位后,認為韓愈深不可測,迅速把他調回長安,接著當他的國子祭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