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游的荷花山,發現了兩片刻字的陶器。 荷花山,是上山文化中期遺址之一,距今九千多年。抱雪齋已經反復證明,距今一萬年以上的上山文化,是有虞氏創造的華夏第一文明,已經擁有地球上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明。 商代流行的甲骨文,就是全盤照抄了上山文化的文字。所以我們看到的甲骨文,實際上是一萬年以前的有虞氏在上山文化使用的文字。 如今,鐵證如山來了。 荷花山遺址,在兩片陶片上發現了兩個文字。 ![]() 下圖是甲骨文里的“田”。 ![]() 另外一片陶片上,刻著一個“巫”字。如下圖所示: ![]() 這個“巫”字和甲骨文里的“巫”字一模一樣。如下圖所示: ![]() 然而博物館的人卻把這個“巫”字張冠李戴,寫成了“田”字,真正的“田”字卻被冷落在后邊。 如下圖所示,博物館的標簽上把編號10陶片上的“巫”字當成了“田”——雖然有點像,但是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 ![]() ![]() 田,意味著農業已經成熟。上山文化是地球上最早的農業起源地,沒有之一。這里的“田”,分明就是水稻田的樣子。排列整齊的水稻田埂,就是“田”字的造型。 最早的田都是水稻田,但是種植的水稻不是當時人日常的主食,而是用來釀成酒祭祀太一天帝(黃帝)的。 在記載了中華文明萬年禮制的《禮記》中記載,每年立春前后,都需要舉行盛大的藉田禮:
藉田的田,又被稱為“帝藉”,是太一天帝(黃帝)專屬的田,田中種植的水稻是專門用來釀造祭祀黃帝的酒。所以西周時期虢文公勸諫宣王藉田的時候就說:
上山文化的有虞氏陶器中已經發現了酒,經檢測是由稻米發酵釀造的紅曲酒,實證這就是有虞氏禘祭黃帝的專屬用酒,釀酒的稻米就是來自“帝藉”,也就是上山文化人工栽培的稻田。 西周時期的藉田禮,是在立春“協風至”的時候舉行的耕田禮,也是后世春耕傳統的起源。有虞氏的虞幕,就是以善于聽協風而著稱于世。《國語》就說:
這段話列舉了虞夏商周四代的著名先祖,其中有虞氏最著名的先祖虞幕,就是因為“能聽協風”而使其子孫成為“王公侯伯”。 虞幕應該就是生活在一萬年以前的有虞氏始祖,他因為“能聽協風”的可以預報春耕藉田的時間,這項工作在西周時期是由聽力敏銳的盲人瞽史來擔任的。《國語》就說藉田禮之前:
以此反推,一萬年以前的有虞氏始祖虞幕,應該也是一名瞽史。 說完了“田”字,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巫”字。 自古巫史不分家,既然“田”字與農業和瞽史有關,巫字自然就是和祭祀和巫醫有關。 農業和祭祀,國之大事,這兩件大事都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九千年前的陶片上,實證中華文明最晚在九千年前就已經進入成熟文明了。 南方巫風極盛,自古以來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國語》就記載:
由于這樣的巫術盛行,所以從有虞氏的顓頊開始就“絕地天通”。
顓頊是有虞氏和夏后氏的共祖,也是南方楚人尊奉的始祖。 《禮記》就說:
在一萬年以前,有虞氏的巫創造了文字。也就是商代流行的甲骨文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漢字。 這些“巫”,可以說是人類第一文字的創造者,也是上古文化的終極傳承者。 如今的西南夷一帶,仍然有著這樣的“巫”,他們不但還掌握著上萬年歷史的文字,也保存著大量的上古文化典籍。 比如彝族的畢摩,納西族的東巴,水族的水書先生…… 這些人,在一萬年以前就是有虞氏一族的“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