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對萬物的理解,遠不只是物質成分這么簡單。 “萬物所生,皆有境界。”中醫看待萬事萬物也會從其“所生”來領悟和解讀,從中思索天地萬物之理以及生命存續的價值和意義。 ![]() 中醫對植物“所生”的理解,除了研究有利其生長的時節和環境,也會從植物本身的“自性”入手,尊重每一種生命的獨特性,比如,中醫對“五谷為養”的重視。 在中醫看來,種子是延續生命成長、保障生命質量的高能量物質,“五谷為養”,養的是什么?其實就是滋養我們自身存續在體內的無形能量,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氣”。 那植物的能量儲存在哪里?就儲存在種子當中。所以,除了“五谷為養”,中醫也說“堅果補腎”,也是通過種子的能量來滋補我們的腎精和腎氣的充足。 中醫就曾用堅果的種子,五種“仁兒”,制成“五仁丸”,來調理老年人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習慣性便秘,其中就包括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再搭配陳皮,起到潤腸通便、潤肺治燥、理氣行滯的效果。(備注:用藥請遵醫囑。) 既然我們過年常備的“堅果仁兒”在中醫的眼中是“好藥”,那它們究竟有哪些藥用價值?我們就和大家簡單介紹幾味常見的“堅果仁兒”,方便大家了解。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一點,堅果是零食,不可用它“當飯吃”,它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點綴,比如過年了,買點堅果放在家里待客,體會當下時節的特別之趣,以區別于平淡的日常生活。所以,堅果有營養、能量高,但不可多食。 // 松子仁 ” 松子是松樹的種子。宋代醫家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中提到:“松子,味甘,小溫。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饑,逐風痹寒氣,虛蠃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 也就是說,松子能夠滋潤皮膚,潤腸通便,調理骨節風,養顏烏發。中國人常用“松柏長青”來祝福一個人延年益壽、青春永駐,這么看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柏樹和松樹的種子都是具有很高的能量的。 // 柏子仁 ” 和松子作為食品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不同,柏子仁不是常見的食品,而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藥。眾所周知,柏子仁具有安神的作用,擅于調理失眠,能夠緩解心慌。中醫大家張錫純將柏子仁形容為“和平純粹之品,于五臟皆有補益”。 ![]() 圖/柏樹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柏子仁,味微甘,微辛,氣香性平,多含油質,能補助心氣,治心虛驚悸怔仲;能涵濡肝木,治肝氣橫恣脅疼;滋潤腎水,治腎虧虛熱上浮。雖含油質甚多,而性不濕膩,且氣香味甘,有益脾胃。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肅降之氣,能入肺寧嗽定喘,導引肺氣下行。”所以,《神農本草經》說它能夠“安五臟”,列為上品。 // 杏仁 ” 杏仁有苦甜之分。還記得《甄嬛傳》里安陵容最后想吃“苦杏仁”的橋段嗎?在中醫看來,苦杏仁有毒,生食過多可能引起眩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毒反應。而我們常用來作為休閑小吃來食用的是甜杏仁,是一味止咳化痰的“好藥”。 ![]() 在中醫看來,杏仁具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作用。《滇南本草》記載它能“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治疳蟲。”所以,杏仁擅長調理外感咳嗽、氣息喘促、胸滿煩悶,腸燥便秘等情況。 // 桃仁 ”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祛痰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對于調理咳嗽氣喘、女性痛經、產后血瘀引起的腹痛都有不錯的效果。《食鑒本草》記載:“桃仁,味苦、甘,平,無毒,破血癥、血瘕,化淤血,通經水,止腹痛。”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會在很多古裝劇中看到桃仁作為“劇情反轉的工具”,起到戲劇化的效果。 ![]() 在中醫眼中,桃仁是調理血氣不通的重要藥物,《證類本草》還記載把它和粳米搭配制成“桃仁粥”,能夠調理邪氣攻心和心腹痛。(備注:用藥請遵醫囑。) // 核桃仁 ” 中國人常說,吃核桃補腦。這是爺爺奶奶輩的人過年最喜歡備的堅果,用來給孫輩的孩子們吃。中國人文化和智慧的傳承,就是在這種家族傳統和習俗中代代相傳的。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其中也蘊含著老人對中國人智慧傳承的貢獻。 說回核桃。核桃有平時常見的那種個頭偏大的核桃,也有現在越來越流行的小胡桃。我們建議選那種殼硬、個小、不好剝的核桃吃。越方便、越快捷、越容易吃到嘴里的,未必是好的。 ![]() 核桃能夠補腎氣,對于腎氣不足的虛性哮喘有調理效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核桃能夠“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也就是說,核桃能夠補腎氣,潤腸通便,對于老年人的虛性便秘有很好的調理作用。但由于核桃溫熱,如果身體有實火,建議謹慎食用核桃。 在這里,我們也要再強調一點,在吃堅果這事上,我們建議買帶殼的堅果吃。一來,殼是對堅果仁的一種保護,殼越硬,說明里面的仁越珍貴,能量越高,氣和味都不一樣。所以,買核桃,還是買厚殼的吧!而且,買帶殼的堅果,自己剝來吃,也可以有效控制食用的量,還能一家人在一起體會一種團聚的儀式感,吃到嘴里的“仁兒”更有一種久違的年味兒。 孔子說:“仁者,人也。”就像植物的“仁兒”一樣,我們每個人也有一個“仁”的內核。我們人的成長、生命價值的實現,就取決于這個內核的“仁”是否足夠健康和飽滿,它能釋放出多少能量?所以,這個“仁”,是需要我們有意識來滋養的,顧好自己“仁”,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照顧好他人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