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尤其是李白那些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自然風光的詩篇,更是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杜甫曾用“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來形容李白,再合適不過了。 唐肅宗上元二年,暮春時節的一個月夜,李白從金陵的征虜亭登船,往游廣陵,即興寫下一首《夜下征虜亭》。 《夜下征虜亭》 李白〔唐代〕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這首詩的大意是: 船順流而下朝廣陵駛去,明月照亮了征虜亭。 遠望山花如嬌艷似繡頰,江上萬家燈火,像無數螢火蟲飛來飛去。 據《建康志》記載,征虜亭在石頭塢,建于東晉,是金陵的一大名勝。此亭居山臨江,風景佳麗。 李白在夜里從岸上的征虜亭下船,故稱“夜下征虜亭”。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虜亭,只見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輪廓分明。 征虜亭的地勢高,從這里坐船去揚州,因稱“下”。廣陵即揚州。句中用了兩個地名,贊美用得自然。 這里結合“船下”和“月明”來用地名,既寫得自然,又極為貼切。“船下”是寫動態,“月明”是寫靜態,又寫出動態和靜境來。 后兩句是說雖已暮春,可江岸上的山花依然爛漫,就像少女化妝施以脂粉的面頰,在月光的照映下,格外嬌媚。 再看看寬闊的河面上來去穿梭的船只,其上的燈火就像流螢一樣,星星點點,在明月照映下灑滿河面上下。 “繡頰”,亦稱“繡面”,或“花面”。唐人風俗,少女妝飾面頰。 李白是以“繡頰”代稱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佇立江頭,為詩人依依送別。 全詩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圖: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于上,小舟輕搖于下,皓月臨空,波光滟滟。 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悅,都從畫面中顯現出來。 這首詩的意境十分優美,作者選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這些景物,把征虜亭一帶的夜色描繪得既嫵媚動人又生機勃勃。 夜色,在一般詩人的筆下多是寧靜的,呈現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筆下卻是生動的,精神十足的。 他用少女的風姿來比喻岸邊的山花,一下子給江岸增添了無限的生氣與活力。 夜晚江船的漁火本來是靜止的,但是作者卻從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寫,把靜止的漁火寫成動態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潑起來,飛動起來。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