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浙江, 家有男娃,初一普娃,費媽型選手; 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心得,一起共成長 兒子初一,經過大半個學期的磨合,逐漸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通過這幾個月的觀察,我發現:
數學難,難倒一大片。包括我自己讀書那會兒,也是畏懼數學。總結一點:數學太費腦細胞了! 然,數學是必修科目,是理科的基石科目,數學不好,物理、化學也沒法學好,到底怎么學,才能去除孩子的為難情緒? 前幾天,看了數學王金戰老師的一個演講,他提到了幾個要點,看起來一點都不高明,但講得非常到位,很實在,很深入人心,與各位家長分享。 ![]() 動手做題,克服畏難情緒不愿意動手,是數學困難癥孩子們共同特征。萬事開頭難,不動手,永遠學不好數學。 鼓勵孩子動手做題,是學好數學的第一步,每一次動筆都是孩子在對抗自己的畏難情緒。對抗次數多了,畏難情緒就會逐漸減弱,孩子面對數學的心態變了,才有后面一切有話好說。 數學是需要手腦并用的,孩子動筆的過程,就是思維啟動的過程。 題目做錯了,說明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向錯了,那就通過做題,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向; 做題沒全對,說明孩子思維不嚴謹,那就通過做題,訓練思維考慮問題全面深入; 表述不精準,說明孩子語言表達有欠缺,那就通過做題,練習數學語言,讓表述變得精準; 計算不準確,說明孩子計算不熟練,那就通過做題,提高計算能力,精準算出結果。 …… 數學是一門在做題中訓練思維能力的科目,孩子只有愿意動筆,才能進入學數學,乃至學好數學的大門。 ![]() 做數學作業難,訂數學作業更難! 對于數學成績一般的孩子而言,與其讓他不斷訂正錯題,不如讓他重做一份練習。 然而,比起多做題,訂錯題才更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與成績。 王金戰老師提出:學數學有4層樓,第一層樓叫“聽懂”,第二層樓叫“會做”,第三層樓叫“做對”,第四層樓叫“做好”。 四層樓環環相扣,訂錯題,是重要的通道階梯。 題目做錯了,說明孩子的某一個知識掌握不到位,通過訂錯題,就能幫助孩子解決這個難題。 解決了錯題,才能從“會做”走向“做對”,這是孩子對已學數學知識查漏補缺的好機會,是最能鞏固提高數學成績的方式方法。 遺憾的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孩子面對作業本上的一片紅叉叉,要么不當一回事,要么煩躁的情緒涌上來,忽視訂錯題,不愿意訂錯題,能拖就拖,能賴就賴,隨便打發、隨便糊弄,結果錯題越來越多,越來越不想訂正。 輕松放過錯題,導致問題一個一個遺留下來,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孩子如負重登山,積重難返。 加上數學又是一個知識點前后關聯甚密的科目,孩子一旦在哪個環節掉隊,就需要加倍的力氣追及,很多時候,花了精力也追不上。 比起刷題,更重要的是督促孩子將當天作業中的錯題當天解決。學數學,就像闖關一樣,跟著大部隊,一個關卡,一個關卡,往下走。 攻克難題,勇攀數學高峰 想要提高數學成績,從“做對”到“做好”,需要孩子跳出自己的做題舒適圈,給自己加碼,攻克難題。 “難題”是廣義的,并不指難度極大的壓軸題,每一個孩子當下能力之內感覺吃力的題目,都可以是屬于孩子的難題。 遇到難題,要培養孩子“干就完了”的樂觀堅毅心態。不會做,沒關系,鼓勵孩子多途徑去解決,可以自己上網找教學資料,可以與同學交流,可以詢問老師,也可以和家長共同探討,目標只有一個:把一個難題消滅,接著再去消滅一個難題。 與此同時,孩子在攻克難題的時候,也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能給思路,就不要給全解。當孩子思路受到啟發的時候,要鼓勵他把接下去的解題過程獨立完成;如果題目很難,給了孩子全解,也應該讓他看懂之后,拿掉參考資料,自己重新梳理重新做題,切勿照搬照抄,囫圇吞棗。 二是,求精不貪多。與其稀里糊涂解決10道難題,不如嚼碎嚼爛拿下一道題。因為對于數學而言,你只有透徹了解該題的底層邏輯,就夠舉一反三,做對一大類題目,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找到了重點,也不至于換一個題型又不會做題了。 并且,讓孩子調動自己存儲的知識去思考解題,孩子能夠體會到解題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促動他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 多動手、重視錯題、攻克難題,把這三個看起來普通不過的方式方法落實到日常學習中去,不假時日,孩子的數學就會有起色,有正向反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