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說一下,孫劉為何結盟。 公元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后,揮師南下,打算解決荊州和東吳,順勢統一天下。這個時候,荊州之主劉表去世,他的次子劉琮繼承劉表的荊州牧位置,后在身邊人的勸說下,投降了曹操。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被迫逃亡。這里,還是很佩服劉備的,就是不投降。 劉備可以選擇聯合的人就是孫權,劉備在劉表這,相當于是入伙,到孫權這變成了聯合,至少說明一點,孫權也需要幫手對付強大的曹操。正常來講,孫劉聯合也抵不過曹操。 建立不建立孫劉結盟,在東吳內部是有一定的分歧的,面對強大的曹操,孫權如果投降,會有一個好的歸宿,能封一個不錯的侯爵,并不是關羽那樣的侯爵。孫權顯然也是不想投降的,不想投降的兩伙人聯合,對抗強大的對手。這屬于典型的抱團取暖。 一般情況下,都把孫權和劉備聯合,稱為孫劉聯盟。為何不是劉孫聯盟?這說明,雖然是聯盟,主導是東吳,是孫權,劉備一方也只是配角。看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孫權一方始終是主角,就兵力來說,孫權一方差不多有五萬人,劉備則只有兩萬人,可以說就實力來,孫權擁有絕對優勢。還有水戰方面,東吳也比劉備要強很多,所以孫劉聯盟,本身就是孫權一方為了對抗強敵曹操,吸收其他隊伍加入。孫權也不能吃掉劉備的力量,這樣劉備就會投降曹操,孫權就會被徹底孤立。大戰在即,多一個幫手,多一份力量。 孫劉聯盟組成的孫劉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強大的曹操,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后最大的贏家是誰?不是孫權,是劉備。劉備不再寄人籬下,而后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后他又獲得了西蜀。孫劉關系也變得微妙,荊州地區歸屬問題,使得雙方的關系逐步破裂。 孫權借給劉備南郡,是不是好心呢?其實可以明確的說,孫權這是個陰謀,他想劉備的人直接面對曹操。劉備地盤少,所以他希望獲得南郡。明知道,荊州的位置,非常重要又很難守,他卻要死守荊州。龐統曾經就不希望劉備一方守荊州,但劉備和諸葛亮是志在爭奪天下的,爭奪天下就不能沒有荊州,所以派了劉備一方最好的戰將關羽來守荊州。 關羽守荊州其實是個錯誤,關羽不適合守荊州,主要是他的性格。其實,荊州地區是曹、孫、劉三方勢力匯聚的地方,都想奪,卻又都不能完全奪取荊州,因此都在荊州玩心眼。孫權玩的心眼是最可怕的,他和曹操聯合對付關羽。這件事是很不可思議的。曹操被孫權打的灰頭土臉的,他要反過來和孫權聯合,普通人是想不通的。 曹操能夠同意,肯定是利益。荊州距離曹操的中心區域太近了,如果關羽突襲,容易占領曹操的中心區域。曹操為了自己的安全,必須要收拾關羽。 假如關羽是一個低調謹慎的人,劉備的荊州或許能夠保住,但是關羽太驕傲自滿了,所以最后被孫權和曹操聯合算計了。 關羽死了,劉備是非常窩火的,沒等劉備出征呢,張飛又死了,被部下所殺。大哥和三弟沒了,劉備只能親征東吳,為兄弟報仇。劉備也是東吳的手下敗將,同樣被火攻收拾了。劉備逃回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在臨死前托孤諸葛亮。 諸葛亮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接下這個亂攤子。諸葛亮把和東吳恢復聯盟關系,作為蜀漢的重點。諸葛亮之所以要這么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孫劉聯盟是蜀漢活下去的基礎。如果蜀漢繼續和東吳敵對,蜀漢將被孫曹聯合擊潰。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要么和第二弱的聯合,要么直接投降第一強的。有沒有第三種情況,聯合第一強的,滅掉第二弱的呢?這個是不可能的,都滅掉第二弱的了,還能留下最弱的嗎?所以,對于不想投降的蜀漢來說,聯合東吳是最佳選擇。 2.孫劉復盟是諸葛亮等人維護蜀漢的基礎。蜀漢內部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矛盾不斷,尤其益州的內部勢力,對于劉備一系奪取益州是有想法的,不認可劉備的人很多。如果孫劉復盟就可以緩解這種矛盾,重新破解內部問題。孫劉復盟,和蜀漢恢復漢室天下的想法,不沖突,所以更好執行。 3.孫權也想恢復聯盟關系。孫權不想和蜀漢開戰,他只希望獲得荊州或者收回南郡。在猇亭之戰時,曹操已經去世,其子曹丕稱帝。如果曹丕能夠在雙方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及時出兵,可能歷史會改寫。曹丕的謹慎,讓東吳避免了被夾擊。孫權最為三國中的第二強也是第二弱國家,必須要聯合弱的對付強的,這樣才能守住天下。 上面三個原因,讓諸葛亮下定決心要恢復孫劉聯盟。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利益聯合孫權,一旦情況有變,他也和像孫權聯合曹操那樣,選擇聯合曹家,對孫權出手。利益的聯盟,唯有利益最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