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治療急性肺擴張(出自《傷寒雜病論》-大陷胸湯方) 大黃 20克 芒硝 10克 甘遂 5克。 注:芒硝不要煮,將其他藥煮成兩碗,各放 5克芒硝,調勻,先服用一碗,若出現大吐大下是應該出現的情況,癥狀消失后就不用再服藥;否則,繼續服下第二碗。 55、治療小腿有魚鱗狀干癬(出自《傷寒雜病論》--抵當湯) 水蛭 10克虻蟲 10克桃仁 20克 生地黃 15克。 注:肉桂不要煮,待湯藥煮好后再放入肉桂粉,調勻,即可服用。 59、治療過度驚嚇或焦躁不安的處方(出自《傷寒雜病論》-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 15克 炙甘草 10克 生姜 3片、牡蠣 25克、龍骨 20克、 大棗 12枚 常山 15克。 62、身體肥胖平日頭暈眼花(出自《傷寒雜病論》-真武湯方) 茯苓 15克 芍藥 15克生姜 3片白術 10克 炮附子 15克。 63、治療大病初愈胃不舒服睡眠不好(出自《傷寒雜病論》-梔子豉湯) 梔子25克 豆豉25克。 68、感冒同時伴有咳嗽和氣喘(出自《傷寒雜病論》桂枝湯加厚樸和杏仁)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 白芍 15克 生姜 2片、大棗 12枚 厚樸 10克、杏仁 15克。 注:待其他藥煮好后再放入阿膠。 處方二:桂枝 15克 炙甘草 15克 生姜2片 大棗0枚 杜仲10克、巴戟天20克 肉蓯蓉 20克 山茱萸30克、吳茱萸 15克 川芎15克、山藥30克 艾葉10克 炮附子 20克。 73、治療自閉癥的基礎方(出自《傷寒雜病論》--桂附八味丸) 干地黃 400克 覆盆子 200克 茯苓150克 肉桂150克 山茱萸 250克 澤瀉 200克 牡丹皮 150克 炮附子 150克 巴戟天 100克。 77、治療女子逆經的處方 郁金 15克。 78、適合孕婦飲用的混合豆漿 黃芪 5克。 注:用黃芪煮湯,3 碗水煮成 1 碗,與豆漿混合飲用即可。可提高母親抵抗力,促進寶寶生長。 79、健康長壽的粥飲 大米3調羹 糯米3調羹 紅薯4 小塊。 注:將上述食物熬成粥,每天早餐食用。 85、補血安神的處方 生姜2片龍眼20克。 注:將上述兩味藥煮好后,放入紅糖和蜂蜜即可飲用。 86、使人心情舒暢的茶飲 洛神果一枚 菊花5克 甘草5克 遠志2克冰糖少許。 87、養護肌膚的方法(出自《玉肌散》) 白芷15克 薏仁20克綠豆10克。 注:便秘不治好,痔瘡是無法根除的。 91、去除脂肪瘤的方法 蓖麻子 10克。 注:把蓖麻子在鍋中翻炒幾次,待涼了后,取少許涂于患處,用創可貼粘上即可。 注:將上述三味藥用開水泡一會即可飲用。 97、補氣健身的茶飲 黃芪5克 甘草5克 枸杞10克。 注:將上述三味藥用開水泡一會即可飲用。 98、使乳房中的乳汁得以順利流出的處方 冬葵子 20克。 方中藥味具體分析 葛根 【性味】甘辛,平。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主治】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溫。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柴胡 【性味】苦,涼。 【歸經】入肝、膽經。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甘草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人參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歸脾、肺、心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生姜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 阿膠 【性味】甘,平。 【歸經】歸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白術 【性味】苦甘,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大棗 【性味】甘,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 茯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入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干姜 【性味】辛,熱。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治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 地黃 【性味】鮮地黃:甘、苦,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黃芩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附子 【性味】辛甘,熱,有毒。 【歸經】入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赤石脂 【性味】甘、酸、澀,溫。 【歸經】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生肌斂瘡。用于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不斂,濕疹膿水浸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