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的這個“??”字,念作duī。乍一看,你會覺得這個字有些陌生,但細想你也會立馬這個字不就是“追”字的聲旁嗎?那么,這個“??”字原本表示什么意思?為此,本期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這個“??”字。 “??”字,在《說文解字》中,許慎言:“小??也。象形。凡??之屬皆從??。” ![]() 許慎所謂“小??也”的“??”字,讀音念fù,這個字就是今天我們都認識的“阜陽”的“阜”字。許慎在《說文》中言:“阜,大陸,山無石者。象形。”如果我們依據許慎自己在《說文》中的解釋,“阜”字即為土堆的意思。為什么這樣說呢?“山無石者”即表示沒有石頭的山,既然沒有石頭,也就意味著這樣的山是土堆起來的,所以,像這樣的土山,就是“土堆”或“土丘”。后來,清代《說文》學者段玉裁對此“小??也”就注曰:“小??,??之小者也。”可見,段玉裁也認為“小??”即為小的土堆。因此,在許慎來看,“??”字就是小土堆的意思。 對於該“??”字,許慎依據小篆字形認為這是一個“象形”字,但是我們今人光看小篆字形有些難以想象,正因此,我們還要結合小篆之前的字形資料。在甲骨文、金文中,我們發現了“??”字,其字形如下所示: 但觀察字形,該“??”字字形究竟像什么又有些不好說。不過,我們在晚清學者徐灝先生那里發現了一點線索。徐灝先生在其《說文箋》中采納了南宋學者戴侗《六書故》的說法,認為該“??”字像丘字豎著寫的樣子,當橫過來看,即為 那么徐灝先生的見解有沒有道理呢?如果我們聯系一下前面文章里所介紹的“土”字,是不是能夠作為參考呢?甲骨文“土”字,先民就是用露在地面上的土塊來表示的(參看【每日一字】“土”字原先表示的就是露在地面外的土塊~),那么設想一下,先民如果要想表示小土堆是否也會用這類似的方法呢? 我個人覺得有這個可能,但只是猜測。不過,這個“??”字,五代學者徐鉉曾經指出其即為通俗寫法的“堆”字。清代段玉裁在給“??”字作注時也說:“賈逵、韋昭皆曰:'小阜曰魁?!丛S之小??也。賈逵注見海賦,其字俗作堆,堆行而??廢矣?!边@便是講,段玉裁與徐鉉都認為“??”字就是俗體“堆”字,由于“堆”字的普遍使用,才致使原“??”字遭到廢棄不用。 對於徐鉉和段玉裁這個說法,清末民初學者張舜徽先生亦有一番論述:“本書屵(è)部:'嵟(duī),高也。都回切。’??部:'陮(duī),陮隗,高也。都睪切?!约??之后起字。今俗所用堆字,蓋即陮之重文(異體字),猶阯(zhǐ)之或體作址,隓(duò)之篆文作 如此,我們便知道了,不獨是徐鉉、段玉裁,張先生也認為,諸如“陮”、“嵟”都是“??”的后起字,通俗寫成“堆”字則是“陮”的異體字寫法。也正是這個緣故,現如今,《漢語大字典》對“??”字的解釋也就直接注明了與“堆”字相同,而且還引用了明代《正字通·丿部》的說法(“??,堆本字”)。 到這,我們小結一下,雖然甲、金文的“??”字字形尚有爭議,但歷來認為該字就是“堆”本字的卻也不在少數。不過,也有學者指出,甲、金文的“??”字有時在文獻中也會被借去表示“師”。 關于“??”字就說到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