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座屏”是常用的一種家具,主要的作用是分隔、屏蔽、協調空間等,可是專家們在望山1號古墓出土的“彩漆鳳鹿木雕座屏”卻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無法固定,絞盡腦汁,用一絕招后,專家們才將其固定下來,各位讀者,你們猜專家們用什么絕招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65年冬季,考古工作人員接到上級的指令,準備對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進行保護性發掘,這座古墓是一座中型土坑木槨墓。在清理的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發現這座古墓并不“簡單”,因為古墓內出土許多的珍貴文物,比如耳熟能詳的“越王勾踐劍”。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文物專家們發現一件制作極為精美的“家具”,這件家具就是“彩漆木雕小座屏”,這件器物長度為51厘米,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分是底座,上部分是屏風。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彩漆木雕小座屏上竟雕刻55個動物圖案,我們可以看到大蟒、小蛇、蛙、鹿、鳳、麻雀等等,大部分雕透都采用兩兩對稱的方式,不僅構思極為巧妙,雕刻的還十分驚喜,絕對算一件極為珍貴的“藝術品”。 專家們發現彩漆木雕小座屏的時候,曾遇到一個“大難題”,原來因為年代比較久遠,在加上它的內部已經被水浸泡,所以彩漆木雕小座屏被發現的時候零部件已經散落一地,大家都十分清楚這件文物的價值,所以并不敢輕易地搬動它,這樣的情況出現,專家們有些撓頭:這該如何固定和恢復呢? 緊接著,專家們開始商議,有的專家建議直接用繩子捆綁,但此次發掘身邊并沒有繩子,并且繩子太粗也不實用,當專家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姓胡的專家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妙招”,那就是“就地取材”。 只見胡專家走到一位長發女性工作人員面前,從她的頭發上取來幾絲頭發,然后他用頭發絲代替“絲繩”,將松散一地的部件整體好,然后工作人員再小心翼翼地將其帶回研究所,正因為用頭發將其固定,我們才能看到完整的“彩漆木雕小座屏”。 目前,“彩漆木雕小座屏”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雖然這件器物領歷經兩千年,但依舊沒有腐爛,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彩漆木雕小座屏被突破一層“漆”,從這點上看,古人早就開始使用“漆”,并充分發揮“漆”的作用。 最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在彩漆木雕小座屏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黑漆”,還可以看到其他顏色的“漆”,這直接證明,在我國古代,漆不僅是一種保護家具的材料,還被工匠用來裝飾器物,讓器物變得更加精美。 文物保護是一項大工程,屬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們不得不佩服專家們的“奇思妙想”,正因為巧妙地“就地取材”,后人才能看到完整的“彩漆木雕小座屏”。 各位讀者,如果大家去到湖北旅游,一定要去博物館看一看“彩漆木雕小座屏”,目前“彩漆木雕小座屏”依舊是湖北省博物館的五大珍品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