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恐慌中殺跌,等待放量就可以確認底部。
千股跌停下,如果還滿倉在場內,因為你賣不出去,就沒有必要再掛跌停急著賣了,因為等你能輕松賣出的時候,就說明有資金承接了,距離底部就不遠了。正確的做法,即便是想走,等反抽,看反抽力度,如果反抽無力再考慮離場不遲,這樣會避免賣在最底部。還有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是是不是有系統性風險。如果持續下跌,有可能會出現融資盤強平、基金被動贖回賣出等類似于2015年的系統性風險,如果這兩天能放量止跌,流動性恢復,這個風險就解除了,如果不放量仍舊是恐慌出不來,這種風險還是有的,雖然概率很小。
弱勢環境下,哪個板塊先走出來,哪個板塊大概率是未來的方向。
在交易中,上漲找阻力,下跌找支撐,而不是關心賺了多少或是賠了多少。止損點應該是在下單前就確定下來,最好的止損點位置是:前低、放量K線的底部、密集成交區三個位置,這三個位置,是建立在關鍵的心理價位上的,不主觀,都是對市場量價行為的客觀跟隨。
股價漲跌的本質,是供需不平衡。無論什么原因導致了股價漲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供需格局力量的不平衡,促使股價上漲或下跌。換句話講,供不應求的時候,股價上漲,上漲什么時候結束?就是供應開始慢慢壓過需求,股價就要開始調整或者下跌了。反之亦然,供過于求的時候,股價下跌,下跌的結束,一定是需求開始慢慢出來,慢慢占了上風。至于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上漲和下跌的原因總能找到,甚至一個理由可以有正反兩個解釋。比如一個利空出來了,市場可能漲,也可能跌,跌了原因是因為利空,漲了的原因可能是利空落地。
恐慌性底部的基本量價形態:
1、在下跌中成交量放大,收出天量陰線,說明供需完全釋放出來,天量的成交,同時也說明有需求接盤(沒有需求接盤就會是無量下跌,說明沒見底);
2、隨后K線體現出強勁需求,比如高量的反包陽線、高量的長下影K線等,收盤位置要在高位。
有了這兩點,基本就可以判斷出是恐慌性底部區域了。見底后,至于后市是不是漲,還需要從需求的角度去分析,也就是我上面講的見底后,就要觀察反彈中的量價行為,如果反彈給力需求占優,就會上漲,如果反彈再次遇到供應,可能就會陷入震蕩或者再次下跌。這些都沒辦法預測,就是邊走邊分析供需格局力量,使自己時刻站在有利的一方。
最后同時要提醒一點,量價分析很強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讓自己陷入細節。因為在實際運用中,80%的K線都是無意義的。80%的K線,對于供需格局的揭示意義都不大,關注關鍵K線就行了。而關鍵K線,會出現在重要的拐點。什么叫關鍵k線?關鍵位置的特殊K線,比如長陽長陰巨量無量等,量價組合在一起,總能給你清晰的未來方向的揭示。
1、第一類買點:突破買點
適用背景:強勢市場、趨勢性市場、或者走獨立行情的板塊
量價形態:
①有充分的平臺整理。整理平臺越長越好,整理中形態緊湊,成交量逐步萎縮,越低越好。
②在充分整理后,市場選擇向上突破平臺。突破時的成交量,越大越好,是需求強勁的體現。
③一定記住,在突破的第一時間介入,脫離突破點太遠風險就較大,需要等待回踩買點。

2、第二類買點:收縮買點(回踩買點)
如果錯過了突破點,最安全的方法不是追漲,而是等待突破后的縮量回踩。這種買點的核心就是“順大勢逆小勢”,也就是大周期向上的小周期低點。這種買點時機,在上漲趨勢中會多次出現
適用背景:強勢市場、震蕩市場、錯過突破點的時候
量價形態:
①成功突破后,股價回踩,但不破突破點(跌破突破點就說明突破失敗了)。
②回踩的過程中,成交量萎縮明顯。成交量萎縮說明賣盤不足,量價形態為縮量的小實體K線、小十字星。
③前提是,出現在上升趨勢中或者突破買點之后。

3、第三類買點:反轉買點
上面兩種買點都是應用在上升趨勢或者震蕩行情中的,這個第三類買點,應用在下跌趨勢中或者整理的末期。這種買點相當于在下跌中買反彈或者反轉,有一定的逆勢的成分,所以風險會更大一些。
適用背景:弱勢市場、下降趨勢調整的后期
量價形態:
①在下降趨勢或者調整中,成交量逐步萎縮,縮量到地量水平,這是供應萎縮的體現。換句話說,這說明賣出的力量大大減弱,沒有人愿意賣出了。
②地量之后,出現放量陽線,說明需求出現。地量說明在沒有人賣出,這種情況下,向上放量就可以改變原有趨勢,這一刻,供需格局逆轉,需求開始占據上風。
③量價形態體現為:地量后的放量長陽、放量陽包陰、放量錘頭線等,收盤位置在高位,成交量越大越好。總之,要能體現出“強勁的需求”壓倒“微弱的供應”。
④要注意,縮量的時候不能買,放量陽線才能買。因為在下跌趨勢中,縮量只能表明供應萎縮,無法體現出需求,只有出現需求,才能表明供需格局逆轉。這個區別于第二類買點中的縮量。
⑤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下跌后期,如果市場出現恐慌,可能會在縮量下跌后放量下跌,也就是緩跌后的急跌,也是容易見底的一種形態。這種形態說明最后堅守的人,心理防線也崩潰了,終于扛不住了,最堅持的人都割了,底部就到了。

三、注意事項
1、在買入的時候,要同時結合大勢,以及板塊的強度,選擇用哪一種買點。如果大盤強勢且板塊整體動量居前,第一類買點(突破買點)的成功率會大大提高。而市場弱勢或者震蕩的時候,要注意用第二類買點(收縮買點)或者第三類買點(反轉買點)。
2、如果市場證明你的買點錯了,要及時止損。所有的交易,都是概率行為。以上買點,只能說在供需格局逆轉的瞬間買入,獲勝的概率會更高。但是,沒有100%成功的買點,所有的買點都有出錯的可能,你仍舊需要有止損等配套措施,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
3、并不是時刻有這三類買點出現,要善于等待。其實,市場每天在變化中,但是能完全符合這三類買點的情況,并不是時時刻刻會有。這也是為何利弗莫爾總是講“等待”,如果能善于等待這種條件具備,不是每一分鐘都去搏殺,忽略一些不清晰的買點,賺錢的機會會大大提高。
4、關于回踩均線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回踩均線可以買入,我認為是一種誤解。因為回踩均線,并不能說明在均線上供需格局逆轉。比如有的回踩均線可以買入,是因為恰好出現了我講的第二類買點,股價在均線上出現了縮量,顯示出供應萎縮。而有的回踩均線,出現一些放量行為,反而顯示出供應強勁,如果總是抱著“回踩均線”買入,這種情況風險巨大。換句話說,有的回踩均線可以買入,不是因為回踩均線,而是因為回踩均線恰恰出現了符合“供需格局”條件的量價行為。
舉個例子,北方華創前兩次回踩均線,可以買入,是因為回踩的時候恰好出現了供應萎縮,而后面那一次回踩均線如果買入,就會被套,因為供應擴大。所以,核心根本不是回踩均線,而是體現供需格局的量價行為:
所以,我認為,均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我自己的看盤,已經脫離了均線,反而感覺減少了很多噪音。
3L交易體系,即:“動量(L)主線+最強邏(L)輯+量(L)價擇時”,在這三個維度其中各取了一個“L”。
1、動量主線:用空杯心態跟隨市場的選擇,只做最強的中期以上的主線。
2、最強邏輯:符合“大風口,強邏輯,好賽道,超業績”四條定性標準,鎖定中期邏輯強大的板塊和個股。
3、量價擇時:通過量價行為選擇買賣點,建立概率優勢,在“供需格局逆轉的關鍵點”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