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名為知行,又改行知,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譽為“人民教育家”。生于1891年,逝于1946年,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其教育思想和實踐對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曉莊的存在,從1927年3月15日開學到1930年夏被南京反動政府封閉,歷時只有三年多,他卻像一枚石塊投入一池死水的教育界,激起了不斷擴大的浪花。彼時的陶行知先生還是個“教育救國論”者,但都與一般“教育救國論”者有所不同,他是個實干教育家。他認識到中國教育“已到山窮水盡”,主張“教育要下鄉,知識必須給予農民”“學校要做改造社會的中心”要“教學做合一”,要“在勞力上勞心”,不做“拉車夫”,不做“書呆子”。 他拋棄了留美學者和大學教授優裕生活地位,脫下西裝革履,穿上布衣草鞋,走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農民的孩子,劈荊斬棘,平地起樓,創辦起茅茨土階的曉莊。他宣告:“曉莊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因為他愛人類,所以他愛人類中最多數最不幸的人;因為他愛中華民族,所以他愛中華民族中最多數而不幸之農人。他愛農人只從農人出發,從最多數最不幸的出發。他的目光,沒一刻不注意到中華民族和人類的全體。陶先生一直“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走向農村。 陶先生自奉很節儉。常是一身學生裝,夏天一頂草帽,一雙草鞋,在校和進城都一樣。招待客人吃飯,都在集體食堂,與學生吃一樣的飯菜,陪著客人一起自洗碗筷。陶先生工作很忙,卻常生活在學生和兒童中間,勞動、談心,討論問題。一個問題經他風趣地反問或指點,便啟人深思,興趣盎然。他總是開朗、樂觀、有信心、智慧光輝照人。同陶先生在一起,如坐春風,不知疲倦。為了擴大同學生的聯系,陶先生在辦公室里設置一個提問簿,鼓勵大家向他提問題。提問簿很講究,上好宣紙,皮紙封面,封面上有他的親筆題字。要求提問的人,須先擬好提問稿,練習書寫幾遍,然后用盡可能美觀的書法寫上提問簿。陶先生抽暇同樣鄭重其事地在提問簿上做解答。這樣獲益的不僅是提問的人,而是更多的人。提問簿起到比講義更實際的作用。有些問答,后來就收入他的教育文集,如“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篇。提問簿也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如“請問夫子的兒子教學做?陶先生提出“兒子教學做之四個階段”。 三餐喂得飽,個個喊寶寶; 自活有余力,幫助人自立。 有人問道:“夫子主張,'行是知之始', 為什么名字叫知行(原名)?”陶先生經此一問,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行知”,他的印章又刻做“衜”,有知行合一和行知行的意思。 ![]() 彼時的中國是一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外患侵略早已讓它千瘡百孔,而內亂又加重了災難,導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政治腐敗和軍閥混戰是當時民族危機的重要原因,帝國主義成為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沉重大山。中國農民作為社會的底層被剝削、被壓迫,毫無民主可言,沒有一點政治話語權。 陶行知說:“生民之涂炭,產業之凋敝,干戈之連結,經濟之衰頹,外患之頻臨,不特無術防御。抑且視昔加甚。”辛亥革命,肇建共和,但并未能挽救晚清以來國家瀕臨民族危亡的境地,共和政體并不能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反而使國家和民族陷人更大危機之中。常年的政治動蕩和農村舊生產方式的破產,以及兵亂匪禍、政府苛征暴斂,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凋落,農民生活境況難以想象的悲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大地見證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鄉村建設浪潮,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不僅席卷全國,且綿延十數年之久。一大批有識之士,深入鄉村,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學識與智慧投身于鄉村建設實驗運動,積極探索中國鄉村發展之路。 ![]() 民國鄉建三杰: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 ![]() 生活教育論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論。它的理論體系奠定于曉莊學校的辦學實踐中,并在后來的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試驗中,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形成,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就其思想淵源而言,他的生活教育理論脫胎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的觀點,但卻是把杜威的學說“翻了半個筋斗”,改造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揚棄和超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于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只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墻',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的說明,也就是教育現象的說明,教學做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要求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學做的重心在“做”。“做”的定義是在勞力上勞心,行動、思想、新價值的產生是它的三大特征。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就是指用心以制力,即用心思去指揮力量。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 1926年開始,陶行知先后發表了《全國鄉村教育改造的宣言書》、《師范教育下鄉運動》、《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重要文章。研究和制訂了全國鄉村教育運動計劃。 陶行知在文章中指出:“中國80%以上的人口是農業人口,鄉村教育是遠東的一種偉大現象,凡關心世界問題的人都要重視這一問題。中國農民問題解決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問題也解決了。”是他第一個提出教育必須下鄉,知識必須給予農民。他又指出:“以農立國的中國,鄉村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計,提倡教育要與農業攜手。通過鄉村教育,要叫人生利,要叫荒山成林,要叫瘠地長五谷,從野人生活出發,向極樂世界探尋,要使鄉村變為西天樂園,村民都變成快樂的活神仙。” 他親筆起草了鄉村教師十八條信條。提出要向農民燒“心香”,指出農村教育如何為農村開發、生利和建設服務。然而,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在《中國鄉村教育改造》一文中有力地抨擊了中國鄉村教育的弊端:“教人離開鄉村往城里跑,叫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住房不造林,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叫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教窮的格外窮,弱的格外弱。” 陶先生大聲疾呼,中國的鄉村教育必須來個徹底的改造!鄉村教育辦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三億四千萬人民的幸福,辦得好,叫農民上天堂,辦得不好,叫人下地獄。鄉村教育是改造鄉村的靈魂。可見鄉村教師在改造鄉村中的重任!“國家托命于師范教育是決不容我們輕松放過的。”“師范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 1、實驗背景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近郊的燕子磯創辦了曉莊學校,這是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理論的實踐基地。曉莊學校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鄉村改造的實驗場。 2、實踐內容 鄉村教育的改革:曉莊學校注重培養既有教育才能又能實際動手的鄉村教師,通過創辦中心小學,將學校變成鄉村生活的中心,同時作為師范生的學習和實踐基地。 社區融合與服務:陶行知推行“會朋友去”制度,鼓勵師生深入鄉村,與農民交友,了解農民需求,以此消除城鄉隔閡,促進教育與農村生活的緊密結合。 綜合發展:曉莊學校通過創辦民眾學校、夜校進行掃盲教育,建立鄉村醫院、信用合作社、農業科學館等,全面推動鄉村的教育、衛生、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 社會改良:學校還通過建立聯村自衛團、救火會等組織,改善社會治安,推廣健康娛樂,努力改變鄉村風俗習慣,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3、影響與評價 曉莊實驗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成功地將教育與鄉村建設緊密結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教育實踐經驗和理論財富。 陶行知的鄉村建設思想與曉莊實踐,證明了教育在社會變革中巨大潛力。 曉莊學校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一個實踐的熔爐,它圍繞校本部,建立起八所中心小學,這些學校不僅是教育實踐的前沿陣地,還是連接鄉村實際生活與師范教育的橋梁,更承擔著社會革新的重任。 曉莊內部形象地劃分“后方”與“前方”,前者作為策略與理論的孵化器,后者則負責實施與反饋,兩者互動,形成了發現問題、研究解決方案、實踐驗證的閉環。 曉莊實驗的創新在于其深度融入鄉村社會的機制設計,如“會朋友去”制度,鼓勵師生定期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建立深厚情誼,消除隔閡,為鄉村生活的改善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還通過多維路徑促進鄉村進步,包括設立民眾學校普及教育、創辦鄉村醫院改善衛生條件、建立中心茶園引領文化風尚、成立信用合作社助力農業生產、建立農業科學館推廣科技農業、組織聯村自衛團維護社會秩序,以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如農民娛樂會、運動會、演講會等,旨在通過全方位的文化、教育、經濟和社會干預,徹底轉變鄉村面貌。 曉莊學校在陶行知的領導下,成為鄉村改造的活生生實驗室,不僅在燕子磯地區樹立了典范,也生動展示了其通過教育作為杠桿,撬動鄉村乃至國家整體變革的宏大愿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激發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入到鄉村建設的洪流中,其影響深遠,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當代鄉村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與靈感源泉。 啟示與對當今時代意義 ![]() 陶行知曉莊鄉村實踐對于當今鄉村振興的時代啟示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也為解決現代鄉村問題、促進鄉村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范例。 1. 教育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 陶行知強調教育與鄉村生活實際相結合,曉莊學校成為鄉村社會變革的引擎。這一實踐啟示我們,鄉村振興必須重視教育的力量,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形成內生發展動力。當今的鄉村教育應更加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培養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的人才,同時利用遠程教育、數字技術等手段拓寬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2. 社區參與與鄉村治理創新 曉莊學校通過“會朋友去”等方式,加強了師生與村民的互動,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這啟示我們在鄉村振興中要強化社區參與,鼓勵村民自治,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參與機制,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共同解決鄉村面臨的問題,如環境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 3. 綜合性發展策略 陶行知在曉莊實踐中的綜合性發展思路,涵蓋了教育、衛生、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體現了鄉村建設的系統性。這提示我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采取多維度、全方位的發展策略,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也要注重生態環保、社會福利、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均衡發展,構建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模式。 4. 強調實踐與創新 “教學做合一”理念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曉莊學校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這對鄉村振興意味著,應鼓勵創新思維,支持農民在農業生產、手工藝、鄉村旅游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和模式創新,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農業生產力,發展特色經濟,增強鄉村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5. 傳承與創新鄉土文化 陶行知尊重并融入鄉土社會的倫理特征,強調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聯系。鄉村振興過程中,應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挖掘和利用鄉村特有的文化資源,如民俗、手工藝、傳統節慶等,發展文化產業,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的軟實力。 陶行知,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即社會改造的深刻內涵,他的曉莊實驗,無疑是中國鄉村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我們提供了鄉村振興的深刻啟示,即通過教育引領、社區參與、綜合發展、實踐創新和文化傳承,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和諧美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鄉村社會。 ![]() ![]() 編輯:王新宇 審核:黃彬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