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民為本,破“高高掛起”的被動冷漠“堅冰”,立“豆角開花藤牽藤”的內生動力。正所謂“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要想做好鄉村振興這張題卷,更應該讓上下一道、干群一心,同頻共振、同題共答。所以,首先就要讓鄉村振興的主角——農民明白,“高高掛起”是要不得的,必須要破除“思想堅冰”,掐滅“等要靠”思想,與上層同呼吸、和干部心連心。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破除了被動冷漠的“堅冰”,干部們還要主動撬開農民群體這個智慧錦囊和力量源泉,廣泛“聽聲于民,取政于民”,讓農民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為鄉土規劃動腦支招,真正成為中堅力量。 以產業為能,破“拷貝樣板”的水土不服“難題”,立“新炊麥飯滿村香”的發展前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作為致富的“源頭活水”,只有發展“旺”了,鄉村才能真正“興”。然而,鄉村發展總會遇到“水土不服”難題。要想破解此題,唯有牽好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將鄉村的自然歷史“厚家底”,轉變為發展共富“新引擎”,通過建立并實施“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模式,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利益聯結體,完善延長產業鏈條,深度融合交叉業態,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努力推動農業、林業、養殖業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無限活力。 以生態為先,破“先污后治”的惡性循環“困局”,立“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振興原則。要想下好鄉村振興“這盤棋”,就要明白“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在發展與保護的天平上,應當謹慎權衡利弊,取出“最大公約數”,沖破“先污后治”的惡性循環“困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下好這盤“大棋”。要布下生態環境優先的“棋局”,不斷助推綠色興農提質增效,嚴守耕地進出平衡原則,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底線;要打造百花齊放式鄉村旅游的“棋勢”,依托每個鄉村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底蘊,把鄉村建成有地域特色、有原始風貌的精品旅游品牌,讓村民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也能一直望得到山,看得見水,解得了切切鄉愁,追得到悠悠童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只有通過三“破”三“立”,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目標,讓農民充分分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讓廣大農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共享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