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回老家突然發現板壁上有“古董”依稀可見,拍了兩張照片仔細辨認,一張基本能看清,一張基本看不清,為此請教了方向明老師和吳宏偉先生。 第一份考試成績單為“嚴州府正堂劉(印) 考取雙峰書院朔課 生員 方寶泉 第壹名” 明清時期,大凡地方生員能考入嚴州府雙峰書院的,州府即發此官告憑證,以資表彰,一般都會張貼在正堂兩側木板上彰顯書香門第。 淸朝桐廬縣歸嚴州府管轄,所以桐廬人一般都考嚴州府學。 這里正堂為知府的別稱,“劉”據查為知府劉宗標,這里還有一方印章,印文居中分兩部分: 右邊一半是篆書的“嚴州府印”,左邊一半是滿文的的“嚴州府印”,當時的官印,制度就是這樣的,一半漢文,一半滿文。 雙峰書院前身為文淵書院,清康熙時知府吳昌祚創建了文淵書院; 嘉慶時,知府張丙震改文淵書院為雙峰書院,這便是嚴州中學的前身。 雙峰書院是嚴州府府級官方學校。 至于雙峰,嚴州府府治(梅城)有南峰和北峰,且各有一塔,隔江相望,號稱“雙塔凌云”。 朔課是古代書院的一種教學或考試制度, 特指在每月月初進行的課程或考試。 生員 俗稱秀才,考取縣級書院的生員為“邑庠生”,考取府級書院的生員為“郡庠生”。 方寶泉 根據《桐阜方氏宗譜》記載,為石阜村方氏四房萬六公、曾七公、元十一公派第二十四世,行梓五十八,字布原,號荔笙,郡庠生。 根據民國《桐廬縣志》記載,為淸光緒朝 丁丑(1877年)歲貢。 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方寶泉為桐廬縣七大儒林之一方驥才的獨子。 第二份考試成績單實在難以辨認,大概是“……浙江全省學政 ??上? 一等第魁 名”,其余字,破損嚴重,實在無法識別。 這種就是晚清時期的考試成績單。前面部分一般是學政稱呼,后面部分是學員等級。學政就是省級負責教育的最高領導,相當于省教育廳長。學政這個名詞,只有明清時期有,所以進一步確認是晚清時期的。一等第魁就是第一等生員里面的第一名,魁,就是第一名的意思。 根據兩份考試成績單成色推斷,第二份比第一份年限是更久一點,因此第二份考試成績單的主人應該是方寶泉的父親方驥才。 根據民國《桐廬縣志》記載,方驥才為咸豐朝甲寅(1854年)歲貢,據同治六年(1867年)袁昶等學生向先生祝60大壽推算為47歲,生於1807年。方驥才為桐廬縣七大儒林之一,方驥才弟子從多,其中最為有名的為桐廬縣最后一個進士、名臣,正三品太常寺卿袁昶。 著有《柏堂文稿》、《覺昨非軒詩草》、《秋芙蓉集》、《不傖翁笑笑集》、《不傖翁自敘》、《哀子淸同年少女抗志遇害》等15首。 根據《桐阜方氏宗譜》記載,方驥才為石阜村方氏四房萬六公、曾七公、元十一公派第二十三世,原名志勲、庠名驥才、字躞雲、號壺山、行沾六十、歲貢生。 附一 根據《耕阜石阜》一書記載,方驥才為石阜八賢之一,摘錄如下: 方驥才:品學純正君子儒賢 方驥才,字躞云,號壺山,別號不倫翁,清桐廬定安鄉(今江南鎮)石阜村人。拔貢生,自幼聰穎好學,及長,專心致志學習研究北宋哲學家、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提倡的性理之學,主張為學之道在“窮天理,去人欲。”竭力維護三綱五常。驥才受此影響,對規定的道德和行為準則,他從不隨便、不馬虎,總是嚴格履行。更因其為人方直無私念,又行事嚴肅認真,在鄉村鄰里中威信甚高,眾人對他既十分誠實崇敬也稍帶有畏懼感。所以村里百姓有糾紛、爭執的事,往往暗地自行稍稍化之,不致釀成大的爭斗。村民都能和睦相處,歡樂平安過日子。 桐廬邑令何維仁得知驥才為人品行高尚欲見之,凡三次不得,特訪之又不肯見。門人皆以為驥才如此不肯出見,實乃背理失常。而何縣令并不計較驥才的背理失常,始終重視他的高尚品行,要保舉其孝廉方正,以便進入仕途,授與官職(孝廉方正,乃清代特詔舉行的制科之一。乾隆時,定薦舉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縣等官及教職)。可驥才又籍口年老辭,何縣令始終敬仰驥才為人的高尚品行,特贈“品學純正”額勉勵。農夫樵子,平民百姓又贈額驥才“君子儒”。 方驥才系邑內文豪,著有《柏堂文稿》、《秋芙蓉文集》、《覺昨非軒詩草》《不倫翁笑笑集》。逝世后,門人袁棽、袁棻輩私謚為道南先生。入《桐廬縣志·儒林》。 附二 根據民國《桐廬縣》記載,入《桐廬縣志·儒林》,為七大儒林之一,宋朝四個、明朝一個、清朝二個,另外一個袁壽康為方驥才的門生,摘錄如下: 方驥才,字躞雲、號壺山,別號不傖翁,定安石阜莊人,歲貢生。刳心程邵之學,制行不拘鄉里,憚其方直,稍稍化之。邑令何維仁欲見之,凡三請,而不得。特訪之,又不肯見。 門人皆以為為請,始出逆焉。何令高其行,保舉孝廉方正。以年老辭。贈“品學純正”額。 宋廣時樵,額以“是君子儒”。及卒,門人袁棽、袁棻輩私謚為“道南先生”。著有《柏堂文稿》、《讀左官見》、《秋芙蓉集》、《覺昨軒詩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