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 文/許立志 這機械的廠區盛滿了多少工人的汗血 游走其中,我時常聽到他們笨重的交談 他們說,三年了,我沒回過一次家 他們說,我老家在河南,四川,海南,廣西…… 他們說,等錢攢夠了,我就和女友回家生娃 他們說,按年頭算,我兒子今年也該有九歲了 …… 我像一個竊聽者,在角落里記下他們說的 字字鮮紅,然后洇開,凋謝 手上的紙和筆,叭嗒落地 他們說…… 今天欣賞一首打工詩人許立志的詩歌《他們說》,雖然詩人已不在人世,但是他的詩歌依然健在,并將永久流傳,這也是詩人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詩人生命有結束的一天,但是詩歌越活越年輕,會有無數鮮活的生命與之碰撞,產生火花。因此,鼓勵每個人要有自己的作品,無論身在哪一行,讓生命之花盡情綻放,生命終將不朽。詩中,詩人用詩歌記錄時代點滴,將工友們樸素的情感在詩中活化,這些鮮活的生命都曾有過期待,他們才是底層民眾最真實的寫照,也是絕大多數人生命的體現。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中,這人世間最真實的情感。 《他們說》以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口吻展開詩歌,深入到不同人的生命困境當中,將他們一一剝開,有類似遭遇的人,就自動共情了,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創作者的魅力,正因為有良知的創作者,真實才有了歸宿。 詩人形容工作的地方是機械的,而且像一個巨大的容器,盛滿打工人的汗血,無處不透露著一股冰冷的氣息。很多人可能沒體驗過,也無法感受,但是不代表不存在。底層民眾的苦難是具體的,真實的,可觸摸的,他們的話語具有原始性,不加修飾,粗糙而真切。詩人用“笨重”二字形容工友們的交談,非常形象貼切,他們沒有那么多彎彎繞。 接著,詩人羅列了四組他們的交談,有三年沒回家的;有老家在五湖四海的;有想賺了錢,回家娶妻生子的;有掛念孩子的,還有的用省略號代替了,此處省略的不僅是文字,更是萬千出門打工游子的血淚史,各種情感摻雜在一起,這機械的工廠,像是人間煉獄一般。更不用說有尊嚴地活,活著都是一種考驗。當年,這些廠跳樓的新聞頻出,現在少了許多。 詩人作為一個旁聽者,像竊賊一樣記錄下一切,經過一番書寫,又將一塊塊傷疤揭開,字底下血跡斑斑,就像一朵朵凋謝的花,這樣的描寫,讓現實的張力在文字里擴散,這是非常有效的寫作,因為能打動人,能讓讀者感知到悲涼。如實的反映,藝術化的手法,戲劇化的結構,不斷升華文字的內涵,這是本首詩的獨特之處,值得學習。 最后一幕,詩人手上的紙筆哐當掉落,這既是震驚,又是無可奈何,體現了他們要說的實在太多,好像無休無止,讓人不忍卒聽,只能用省略號代替了。詩人是敏感的,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但是也無能為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將這些記錄并展現給世人,還有這樣一群人需要關注,需要關心,詩人的行為是有普世價值的,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
|
來自: 子木fn39yy86rn >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