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凱紫 作者:凱紫 你好,我是凱紫。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 總是一頭栽進感情里,滿心歡喜地付出全部,可一轉(zhuǎn)眼又投入下一段戀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給予型人格"。 聽著像是形容善良慷慨的老好人,實際上卻道出了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感模式。 這類人表面上似乎總是陷入"戀愛腦",但骨子里卻是"誰陪在身邊就喜歡誰"。 他們在感情中極度渴望關注和偏愛,像是永遠填不滿的情感黑洞。 ![]() "給予"背后,是無盡的索取 給予型人格的人,看似大方慷慨,實則內(nèi)心極度缺愛。 他們熱衷于付出,不遺余力地討好對方。 送禮物、做家務、無微不至的關心…樣樣都來。 但別被表象迷惑了。 這不是什么無私奉獻,而是變相的索取。 他們渴望通過不斷付出來獲得回報,希望對方能給予同等甚至更多的愛。 一旦得不到預期的反饋,就會感到失望和受傷。 這種付出,帶著濃濃的目的性。 像是在玩"以德報德"的游戲,可惜對方往往并不買賬。 有句話說得好: "愛,是給予不求回報。而索取,是披著愛的外衣。" 給予型人格的人,正是把索取偽裝成了愛的模樣。 ![]() "戀愛腦"背后,是病態(tài)的依戀 給予型人格的人,總是急切地投入一段又一段感情,像是離不開愛情的癮君子。 他們害怕孤獨,渴望被愛和關注。 一旦有人對他們稍加親近,就會立刻產(chǎn)生強烈的依戀感。 這種依戀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當新鮮感消退,或者遇到更有吸引力的對象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轉(zhuǎn)移目標。 在他們的世界里,愛情就像是即插即用的充電寶,只要能給自己"充電",誰都行。 這哪里是什么真摯的感情? 分明是一種病態(tài)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鮑比所說: "健康的依戀是安全的港灣,而不是困住你的牢籠。" 給予型人格的人,正是把自己囚禁在了一個個虛幻的"愛情牢籠"里。 ![]() "討好"背后,是扭曲的自我價值 給予型人格的人,總是迫切地想要取悅他人。 仿佛自己的價值全系于別人的評價之上。 他們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需求,努力成為對方心目中的"完美伴侶"。 可是,越是刻意討好,越容易失去自我。 這種人際關系模式,往往源于童年的創(chuàng)傷或者長期的自卑感。 他們通過不斷地付出和討好,來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可悲的是,這種努力往往適得其反。 過度討好只會讓人覺得廉價,反而失去了尊重。 有句話說:"自愛是一切愛的基礎。" 缺乏自愛的人,如何能真正地愛別人呢? 給予型人格的人,正是在扭曲的自我價值認知中迷失了方向。 ![]() 如何走出"給予型"的怪圈 認識到這一點,也許很多人會有些沮喪。 其實,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 1)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設定界限,尊重自己的需求。 記住,你的價值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2)其次,培養(yǎng)健康的依戀模式 學會獨處,享受自己的陪伴。 真正的愛情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饑不擇食。 3)再者,提升自我認知 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探索內(nèi)心真實的需求。 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4)最后,尋求專業(yè)幫助。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不妨考慮咨詢心理醫(yī)生。 專業(yè)的指導能幫你更快地走出困境。 愛,首先是愛己,其次才是愛人。 當我們學會了真正的自愛,才能建立健康的情感關系。 不再是盲目地付出,而是懂得珍惜自己也尊重他人。 ![]()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的愛情是一帆風順的。 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去愛,如何被愛。 給予型人格"并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需要修正的成長課題。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已經(jīng)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別著急,慢慢來。 每一次覺察,每一次改變,都是向著更好的自己靠近。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