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到“身弱”這個詞,或許有人會疑惑,什么是身弱? 其實,身弱并非單純指身體的孱弱,更多的是一種在生活中感到力不從心、能量不足的狀態。 身弱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疲憊,面對壓力時會有些許的無力感。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身弱”就與“富貴”無緣。 身弱之人,需要記住三件事,老天的事管不著,別人的事不用管,而自己的事務必多上心。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而能量更是有限的。 正因為有限,我們才應該把時間、精力和能量都用對地方,才能有精力逆風翻盤。 01老天的事,管不著老子曾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自然規律與天意,猶如日月,都遵循著既定的軌跡運轉,多具有不可抗拒力,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例如,臺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來臨時,即便現代科技已相當發達,我們雖能提前預警,但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其發生。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災害來臨前做好防護,在災后積極開展救援與重建。 所以,如果我們過度操心“老天的事”,便會像“杞人憂天”般,整日活在焦慮之中。 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自己無處安身,因而寢食難安,他這種無端的憂慮不僅影響了正常生活,還成為世人的笑柄。 人生在世,如若我們常常為不可控的事情而憂心忡忡,總是擔心未來不可預知的變故、憂慮大自然的異常現象,便會陷入焦慮的泥沼,無法將精力集中在當下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這會阻礙成長的進度,最終碌碌無為。 面對老天爺的安排,其實我們只需要學會臣服與接納。 就像面對大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有其內在的節奏與規律。我們只需尊重并順應這些規律,而非強行改變。 當我們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無常,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不可控因素時,便能更好地應對人生中的挑戰。 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癌癥協會的秘書長,他生活自律,性格樂觀開朗,卻不幸接連患上胃癌、膀胱癌和淋巴癌。 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他并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也沒有對老天爺的安排耿耿于懷。 而是選擇坦然接受,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還在電腦前認真記錄自己的感受,積極參與藥物試驗。 他說:“對抗結果也沒用啊,與其責怪老天爺,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 他的這種豁達與樂觀,也是對順其自然最好的詮釋。 預支了未來的苦惱,就會葬送當下的生活。 人生最好的態度,應如羅翔教授所說:“對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謹慎,對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樂觀。” 對于老天的事情,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不去過分糾結與執著,不讓胡思亂想,浪費了有限的能量。 回歸當下,認真做事,提升了自己抵御風險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應對明天的生活。 02別人的事,不用管王陽明曾言: “別去操心他人,哪怕是你的親人。多年形成的認知,并非你只言片語就能喚醒的。 人難以被叫醒,唯有痛了才會醒。管他人一分,人家就會恨你一分,故而,莫管他人,多管好自身 。” 誠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特的思維模式、價值觀以及人生經歷。 我們妄圖憑借一己之力去改變他人,往往只是徒勞,還會在這過程中消耗自身的能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課題分離”理論,即要想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么是別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我們只負責好自己的課題,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 當我們強行介入他人的事情,試圖改變他人的行為或想法時,其實是在跨越邊界,打亂自己的節奏。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朋友,幾年前當紅娘,把自己的一個同學介紹給她表哥。同學和她表哥當時也算是姻緣一線牽,很順利就看對了眼,結了婚。 可惜這段婚姻之后過得并不如意,而每次一有爭執發生,同學就會把她當成傾訴的對象。 本來感情就是你情我愿的事,跟她這個介紹人并沒有什么關系。 可朋友卻總覺得不好推脫,也擔心同學萬一真的想不開,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舉動。 所以,每次同學給她打電話時,她都會盡最大耐心給予安慰、勸解。 越這樣做,同學便越理所當然地覺得,她有義務為自己的不幸婚姻負責。 到現在,幾年過去,同學婚姻狀況依然層出不窮。這件事也變成了一個無形的黑洞,令她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作家史鐵生說過:“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變為窮干涉。” 對身邊人付出關心與熱情本身沒有錯,但人都有各自的生命難題要解。 當我們過度介入了別人的生活,就要背負起別人的因果,并消耗自身巨大能量來為其買單。 無論和誰在一起,保持好適可而止的關心和恰到好處的距離,這絕非自私,而是難得的清醒。 著名學者曾國藩的弟弟是一位勇將,因為多管閑事操勞過度,某次突然病倒了。 曾國藩掛念他的身體健康,于是寫信勸誡他:“弟現在不管閑事,省費許多精神,將來大愈之后,亦可將閑事招牌收起,專意蒔蔬養魚,生趣盎然也。” 曾國藩勸弟弟不要多管別人的閑事,痊愈后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專心種菜和養魚,享受清凈平淡的每一天,不亦樂乎!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若總是將其浪費在那些無法改變的他人之事上,便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無暇顧及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甚至一旦有閃失,還會招來他人的怨念。 所以,余生遠離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和事,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身上,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更是取悅自己、沉淀自己最好的契機。 03自己的事,多上心莫言成名后,不少讀者請求他寫一篇文章,來分享讀書、寫作的方法。 他也只做了這樣的回應: 第一,讀書如同穿衣吃飯,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說不定會影響你們的閱讀; 第二,我女兒正在讀初中,我從不指點她的功課,因為時代變化,我的老方法也不一定適合她。 在莫言看來,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角色,都不應該輕易指點他人。 人各有志,人各有路。別人的路我們改不了,自己的路自己走好。 教育好自己,管好自己,才是一切成事的最先決條件。 這也讓我想起看過的一句話:真正的強人,對自己最狠,要求自己最嚴,對別人不強求。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別人成長;不要妄想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老天的規律。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指點他人迷津,不擔憂老天變化,只是接納與臣服,專注自己成長。 生活這份答卷,也會交出自己滿意的答案。 很多人都看過《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里面最為平庸的阿甘,最終卻成為了體育冠軍、百萬富翁。 為什么最后成功的是阿甘? 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從來不關注無關他的事,只管自己。 任何事情,只專注去做,堅持到底。 打橄欖球時,他拿到球會一直跑,直到目的地;打乒乓球時,他眼睛牢牢盯住,不離開球,然后打回去。 將自己寶貴的精力,從外界移開,全部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在面對外界紛紛擾擾時,如果我們也能把重心退回到自己身上,照顧好自己,并持續豐富自己、修煉自己,也會讓內心得到滋養,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每個人都是一顆能量球。如果一個人能給自己定時充能,能量球就會慢慢變大,光彩耀眼; 反之,若不注意守護,能量則會慢慢消失殆盡,干癟暗淡。” 所以,身弱之人,不要過度焦慮,也不要過度關注他人,而是在處于低能量疲憊狀態時,學會給自己“賦能”,提升自己的內在能量。 如此,便能擁有更多的動力和勇氣,迎難而上,終會收獲自己的精彩人生。 “身弱”之人,學會為自己“賦能”“身弱”之人,自身能量比較低,又因為敏感多思,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提出過“能量層級論”。能量層級低的人,遇到點困難就喪氣滿滿,很容易被打倒;而能量層級高的人,內核強大且穩定,遇到挫折不退反進,因此更容易成功。 所以,想改變眼前“身弱”的困境,那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能量”? 在色彩識人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答案。首先在色彩心里療愈師的引導下運用色彩識人技術看到真實的自己,看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看到自己真實的情緒狀態; 然后運用色彩療愈技術清理、釋放情緒,允許情緒存在,對待情緒不壓抑、不抗拒,這樣才能接納一切的發生,包括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找回內心的平靜,我們的心境就會發生變化。 當我們越來越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我們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平和、喜悅,也就能達到越來越高的能量層級,收獲“能量富足”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走進彩虹之門,關注七彩人生,解開人生路上的困惑,我們下期見!(部分圖文來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