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末期到建國初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劉少奇始終都是我黨的二號人物。劉少奇在黨早期的工作中確實非常的矚目,1922年夏天,24歲的劉少奇在莫斯科參加了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回國后和毛主席見面,并且在毛主席的指導下和李立三一同領導罷工斗爭。 在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的時候,劉少奇就展現出了極強的個人能力,因此1931年劉少奇就已經成為了政治局的候補委員。但是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劉少奇都可以說是“聲名不顯”甚至可以說是走上了“下坡路”。 那么劉少奇究竟為何會受此“冷遇”,他后來又憑什么成為黨內的二號人物呢? ![]() 劉少奇和長征1932年冬天,劉少奇離開上海前往中央蘇區工作,而劉少奇在來到蘇區之后,對革命進程中的“左”的傾向同樣非常的警惕,經常不合時宜的“唱反調”。總體而言,劉少奇是很清醒的,始終都堅定的站在了毛主席的一邊。 但是這種行為在當時是“致命”的,所以劉少奇也因此坐了“冷板凳”,很快就被調離中央繼續主持工會工作。然而中央蘇區當時建立于農村地區,工人數量相當有限,工會工作也難有大作為。長征前,劉少奇已經被調去了地方主持福建省委和軍區的工作。 ![]() 劉少奇其實是有軍隊經驗的,1933年秋天劉少奇就以中央蘇區的工人為主體,組建了中央警衛師,又稱“工人師”。因為當時工人階級被認為是革命的領導階級,所以工人普遍被認為思想覺悟最高,政治上最可靠。 所以工人師的很多骨干常常被抽調到其他部隊,長征前幾個月該部人員也不足三成,于是中央便將其改編為紅二十三師。長征即將進行時,紅二十三師和紅二十一師被整編為紅八軍團,共計七千余人。由于劉少奇當時是工人師的締造者,所以中央也將其調回主持紅八軍團。 ![]() 劉少奇來了之后,迅速為紅八軍團動員了幾千人的補員,當長征開始時,紅八軍團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一萬一千人。不過只有三千支槍,即便是這樣劉少奇帶領的紅八軍團打得也往往都是墊后的硬仗,沒有后援,犧牲率很高,還難以撤退。 然而即便是這樣,當時還在博古李德控制下的中央還是下達了各種莫名其妙的命令。在紅八軍團傷亡過半時,中央下令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合并為一個師,部隊一下子亂了套。結果沒幾天中央又朝令夕改,竟然讓紅八軍團全部改為軸重部隊,必須追上大部隊。 ![]() 這下情況更亂了,好在不久后朱德傳來命令,丟棄軸重,輕裝前往湘江。劉少奇在湘江邊上遇到了紅五軍團和陳云,劉少奇對陳云說自己的隊伍打光了,兩天沒吃飯了,陳云把他們的口糧拿出來了一部分,還專門叮囑一邊過江一邊吃,千萬別耽誤了。 過江后,紅八軍團只剩下了六百人上下... 但是即便是這樣,紅八軍團還帶來了百余擔珍貴的文件和銀元!幾日后,紅八軍團被撤銷番號并入紅五軍團,劉少奇接替了陳云成為紅五軍團的中央代表。 ![]() 路線問題在遵義會議上,劉少奇完全贊同恢復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在軍事路線上完全擁護毛主席,且尖銳的批評了李德,博古以及王明。并且在會議上首次提到了八七會議以來,中央在政治上存在的路線問題,但是因為這個提案涉及到了共產國際,而當時最緊迫的問題其實就是軍事上的撥亂反正,所以無人呼應劉少奇。 博古后來回憶過那段經歷,表示會議的第三天,一直沒有吭聲的劉少奇突然發言,要求全面檢查四中全會以來,特別是五中全會后,對白區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在白區工作路線是否正確。 ![]() 劉少奇公開表態:“我認為在白區拒絕和民族資產階級合作,拒絕和小資產階級聯盟是'左傾關門主義’。多次指示白區地下黨積極的組織城市罷工,罷課,暴動,以支持緩解蘇區的反圍剿,實際上是'左傾冒險主義’。” 面對劉少奇的發言,毛主席,張聞天和王稼祥都不表態,因為大家都清楚博古只是“共產國際的傳聲筒”,這個問題根里在莫斯科,現在還不能談。但是劉少奇也因此,在毛主席心里掛上了號,因為毛主席打心眼里是認同劉少奇的。 ![]() 毛主席后來講:“為什么不能提路線,因為必須要分化他們的那個宗派,這是我們打祝家莊實行內部分化的一幕。” 后來的兩河口會議上,劉少奇堅決支持周恩來提出的紅一軍團和紅四軍團北上川陜甘,并且主張向部隊坦誠南下的弊端,北上的優勢。后來的沙窩會議,巴西會議和俄界會議,劉少奇又堅定支持毛主席“黨指揮槍”的說法。 ![]() 后來劉少奇主持紅三軍團的時候,又專門主張成立了籌糧委員會,劉少奇擔任籌糧委員會主任,幫助紅軍籌集到了寶貴的糧食,還在沿途群眾中留下了“秋毫無犯”的美名,可謂是貢獻極高。 從標志性松毛嶺戰役的紅九軍團,到長征初期擔任后衛,犧牲最大的紅八軍團,到遵義會議前后的紅五軍團,紅三軍團,再到中央籌糧委員會,一直到產證結束后的瓦窯堡會議,劉少奇可謂是跟完了長征的全程,且是長征過程中最大的貢獻者之一。 ![]() 而后,劉少奇又成功壯大了八路軍,在皖南事變前后保住了并且壯大了新四軍,所以其成為黨的二號人物,當之無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