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清肝飲出自清·《醫宗己任編》。 【組成】熟地黃(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芍(10克)、梔子(10克)、酸棗仁(10克)、當歸(1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原始劑量缺,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與主治: 功能滋腎養陰,清肝泄熱。 主治耳聾耳鳴,腰膝痠軟,口干口苦,大便干結,頭目眩暈,骨蒸盜汗,視物模糊,遺精夢泄,牙齒松動,失眠健忘,足跟疼痛,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或弦細而數等。 現代臨床 可用于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神經衰弱,小兒發育不良,男子性功能失調。習慣性便秘等病癥。 【功效】滋陰養血,清熱疏肝。 【主治】陰虛肝郁,癥見胸脅脹痛,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口干口苦,大便干結,頭目眩暈,骨蒸盜汗,視物模糊,遺精夢泄,舌紅苔少,脈弦細。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黃褐斑、不育癥、抑郁癥等病癥。 【方解】本方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味化裁而來。方中“三補三瀉”滋補肝腎,填精益髓;配以白芍、柴胡、當歸、梔子、棗仁疏肝養血,清熱斂陰,其奏滋補肝腎,清熱疏肝涼血之效。主要用于治療腎陰虧虛,肝郁肝熱之證。臨床應用以腎虛耳鳴、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咽痛口干、口苦脅痛、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象細弦或細數等為辨證要點。 【方歌】滋水清肝肝郁氣,舌紅少苔脈弦細,棗梔歸芍北柴胡,六味地黃將陰濟。? 薛東慶簡評:本方可以看成是六味丸與丹梔逍遙散的合方。 丹皮梔子之類可清上焦之郁熱, 柴胡歸芍之類,理中焦之氣滯, 熟地 、山萸肉、山藥補下焦之虛。 腎虛肝郁是其基本病機,臨床應用時靈活運用, 如脾弱便溏者,可增黨參 炒白術、扁豆 木香之類, 腎陰虛者,可易熟地為生地。 肝郁化火者,可加重丹皮,血燥者,可去當歸,加丹參等等, ![]()
——武——術——歸——宗—— 昔日少年武為尊,而今鄰里少傳人。冷落多見練武場,人少并非學子貧。 有人甘學跆拳道,喜將韓裝著于身。我輩武友勤奮起,弘傳國粹萬年春。 謝謝各位師兄關注,我們會一直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