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筆者從1990年9月至1995年3月,運用中醫藥方法治療膽結石病37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小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3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5歲,以45—65歲占多數。病程1年以內4例,1—5年15例,5—10年18例。其中總膽管結石3例,膽囊結石27例,膽囊、總膽管結石4例,肝內膽管結石3例。 1.2 本組病例均具典型的膽石癥癥狀及體征,全部經X光腹部平片,膽囊造影或B超檢查,個別經CT檢查確診,經1—5個月連續治療才列入統計。 2 分型與治法 2.1 本組病例按中醫辨證分為氣滯、濕熱兩型。 2.1.1 氣滯型(28例):癥見間歇的右上腹隱痛、脹痛,鈍痛,有口干口苦,納呆,或食后心窩部不適,或有輕度鞏膜黃染,上腹部輕度壓痛或明顯壓痛,小便清或微黃,大便正常,舌苔卜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滑。治則:疏肝理氣。基礎方:柴胡、黃芩、枳殼、郁金、雞內金、山楂、海金沙各15g,虎杖、金錢草各30g,土茵陳25g,琥珀末(沖)1.5g,甘草8g,水煎服,每天1劑。 2.1.2 溫熱型(9例):癥見右上腹疼痛較劇,或有陣發性絞痛伴發作,有畏寒發熱或黃疸,右上腹壓痛或拒按,大便硬結難解,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洪數。治則:清熱利濕通下。基礎方:柴胡、黃芩、枳實、郁金、海金沙、雞內金、山楂各15g,金錢草、虎杖、土茵陳各30g,大黃12g,木香(后下)10g。 2.1.3 加減法:膽囊結石或膽固醇結石者可選加大黃、青皮、虎杖、谷芽、雞內金,其中1—2味;膽管結石,膽紅素或混合結石者可選枳殼、芒硝、青皮,川楝子、萊菔子、谷芽、雞內金,其中1—2味;脾胃虛弱者可加四君子湯,脅痛加姜黃、川楝子;腹脹加川厚樸;便秘加玄明粉;濕熱加山梔子;納呆加生麥芽。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 3 療效標準 按1987年衛生部頒發《中藥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治愈:癥狀體征消失,B超及X光平片檢查結石影像消失。好轉:癥狀體征消失或減輕,B超及X光腹部平片檢查有殘留結石。無效:癥狀體征如既往,B超及X光腹部平片檢查結石與治療前相同,無減少或變小。 4 治療結果 在37例膽結石患者中,10例治愈,20例有效,7例無效,排凈率為27.03%,總排石率為81.09%。其中28例氣滯型患者,6例治愈,17例有效,5例無效,排凈率為21.43%,排石率為82.15%。9例濕熱型患者中,3例治愈,4例有效,2例無效,排凈率為33.3%,排石率為77.7%。 5 討論 5.1 膽石病屬中醫“脅病”、“腹痛”、“黃疸”、“膽脹”等病征范疇,中醫學認為膽附于肝,與肝相表里,肝主疏泄,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膽為“中清之腑”,瀉而不藏,膽氣以通降下行為順,任何致病因素影響它的“中清不濁”和“通降下行”即可致病。其病因病機主要有:情志不暢,手術創傷致肝膽失于疏泄,膽失通降,或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或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蘊滯中焦,影響肝膽疏泄,膽汁郁滯,造成膽汁藏而不瀉,膽汁積聚日久煎熬而成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