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間,我們選擇“豐子愷之童心六講”系列短片的六條內容,與大家一同回顧。“豐子愷之童心六講”是小世界于2016年策劃的人物系列短片,關于會畫漫畫的文學家、會拉提琴的美育者——豐子愷先生。豐子愷,人們稱他為“中國漫畫之父”,曾經叫“豐潤”,后改號為子愷。少年時,李叔同是他的老師,影響至深;后來他去日本學西洋畫,竹久夢二(日本明治和大正時期著名畫家、裝幀設計家、詩人和歌人,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詞”、“漂泊的抒情畫家”之稱)成為他漫畫的啟蒙。回國后他授課講學辦雜志,他認為“'美’是人生的一種究竟的目的”,于是他的美育就是要使藝術成為有目共賞之事。民間愛他的漫畫,他畫洋裝、電燈、汽車、輪船洋房,也畫山石、花柳、很多的小朋友,無論畫中人是勞作游戲,還是嬉戲離散,都是雅俗都能體味的詩意與活潑,傷感與意味深長。他相信,童心是詩性的源泉,通過這六條短片,我們也將共同回顧,豐子愷先生如何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兒童的畫筆描繪生活,用最柔軟的情感守護著人性的至純至善。《豐子愷遺作》由夏宗禹整理編輯,1988年出版,當年平裝定價為六十元,精裝定價為七十五元。其中收錄了豐子愷的漫畫、書法、散文,和他編輯、設計的書籍封面等等。林曦老師說,這是她小時候最喜歡的畫冊,她繪畫的啟蒙,也從這本書開始。 《豐子愷遺作》封面 《豐子愷遺作》內頁,豐子愷所畫漫畫 《豐子愷遺作》內頁,豐子愷書法 《豐子愷遺作》內頁,圖為豐子愷編輯、設計的書籍封面 “我希望我的畫是掛在那些真正喜歡畫作的人,而不是畫廊或者倒賣藝術作品的商人手里。哪怕是一個掃地的阿姨,如果回家她收拾完,她坐在她的廳堂里面吃一碗飯的時候,一抬頭看到我的畫,她能夠感覺到欣喜的話,那我覺著這是我的畫的一個很好的歸宿。”談及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小林老師很是動容。豐子愷一直反復提到過一個美學觀點——“有意味的形式”。他所提煉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些人們可能忽視了,但是在孩童的心目中永恒的剎那,他把這有意味的瞬間畫了下來。豐子愷畫作 “有意味的形式”由19世紀末克萊夫·貝爾(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當代西方形式主義藝術的理論代言人)提出,他認為,“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及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 藝術所表達的已不僅是可被認知描摹的對象,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是那些直接以畫面內容與視覺形式訴諸于觀者內心真實的感動。豐子愷畫作 林曦老師談道,“豐子愷先生的畫里面有一種特別淡的傷感特別吸引人。就像他寫的那篇散文叫《漸》,說人漸漸長大了,漸漸變老了,漸漸由天真變得圓熟了,或者變得衰老了。就是一切都在時間中慢慢地在改變,就是這件事情的存在本身,或者我們及時行樂,及時享受當下的本身,其實就有一點點傷感。然后他特別準確地把這個傷感表達出來,其實我覺得這就是他說的有意味的形式。”豐子愷早年赴往日本學畫畫,回國后,也做一些編輯、教育以及翻譯工作。他其實是最早一代的編輯,畫一些書的封面,翻譯出版了三十多部外國藝術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內容涉及文學、美術、音樂、文藝理論以及宗教和建筑等等。圖中分別為豐子愷翻譯、編輯與設計的書籍封面 1961年,豐子愷著手翻譯日本古典文學巨著《源氏物語》。這是一部近百萬字的古典長篇小說,翻譯工作艱巨,豐子愷用了四年將此書譯完 
音樂出版社為了紀念最初介紹西洋音樂到中國來的李叔同,請豐子愷選編一冊關于李叔同的歌集,作補白畫并手寫了歌詞。 豐子愷在音樂方面的成就不遜于漫畫、散文和譯著,只是知之者少。豐子愷曾跟隨李叔同學習鋼琴;游學日本時,又學拉小提琴。回國后,他以教書為業,所授課目即是圖畫和音樂。教學之余,豐子愷撰寫了大量的音樂著作。他有一段時間集中地介紹了西方的一些古典音樂家,給他們都畫了頭像。豐子愷所繪音樂家頭像 林曦老師說,“并不是說一個人選擇了事業,我覺得人很難選擇事業的。因為聽上去好像有很多選擇一樣,但其實沒有。我覺得是一個人的天性使他不得不做一些事情。”談到豐子愷先生對童心的贊頌和守護,小林老師說,“其實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天然地活在當下。豐子愷先生把這個能力叫做絕緣,就是不在現在、過去、未來當中,就是完全活在當下,不在三者之間,受到前后關系的牽絆。”豐子愷作品 小朋友的絕緣心,在于他們在面對事物的時候,能夠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系和因果,用絕緣的眼睛,看見孤獨的、純粹的事物的本相與美。林曦水墨作品 “因為藝術是舍過去未來的探求,單吸收一時的狀態的,那時候只有這物映在畫者的心頭,其他的物,一件也不混進來,和世界一切脫離,這事物保住絕緣的狀態,這人安住在這事物中;同時又可覺得對于這事物十分滿足,便是美的享樂,因為這物與他物脫離關系,純粹地映在吾人的心頭,就生出美來。”——豐子愷 一本散文集。當時豐子愷遵老師囑,將自己所喜歡且可互相搭配的字寫在紙上團成球,抓兩次鬮,拆開都是“緣”,遂名寓所為“緣緣堂”。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漢學家之一,代表作有《中國文學史》《中國詩史》《陶淵明傳》《杜甫私記》等)在翻譯完《緣緣堂隨筆》后,說:“我所喜歡的,乃是他的像藝術家的真率,對于萬物的豐厚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如果在現代要想找尋陶淵明、王維那樣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龐雜詐偽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鶴立雞群之感。” 幾乎囊括了豐子愷先生全部美術繪畫作品,分為兒童相、學生相、社會詩歌、繪畫相、護生畫集、繪畫小說、封面插圖、彩色畫卷九個部分,由豐子愷先生的女兒豐陳寶、豐一吟女士擔任編者。《阿咪》是第一本關于貓的創作結集,收錄了豐子愷散見各處的談貓畫貓之作,包括散文與關于貓的畫作。豐子愷畫里的貓鮮為主角,而是常常棲于種種況味場景中,勞作聚飲,嬉戲離散,貓蹲伏一旁,作為一種符號,暗示著人與世間生靈的關系。收錄了豐子愷關于音樂方面論述的文章。由于深切體會到音樂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豐子愷曾熱心于進行音樂知識的啟蒙教育,編撰了大量音樂知識的普及讀物。當年,音樂與美術類的專科學校的教育大都是貴族關起門來的圈子游戲,豐子愷這些藝術類啟蒙讀物的讀者,卻大有初通文墨的中小學生和平民百姓。關于豐子愷心中的神明、星辰和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