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郁金 3-10g疏肝解郁 10-15g行氣利膽 30-60g有排石作用 2.黃連 1-2g 健胃,增進食欲 3-6g 燥濕瀉火解毒大量易惡.心、嘔吐 3.雞內金 3g體虛遺.精、遺.尿4.5-12g 消.食祛積 15-18g 化堅消石 4.玄參 9-12g滋陰降火 18-30g祛虛熱 30-90g 軟堅散結 5.桑白皮 6-9g退熱作用 10-12g祛痰鎮.咳 15g利尿及輕瀉作用 6.柴胡 2-5g升舉陽氣 10g左右 疏.肝解郁 20g以上透表泄熱 7.紅花 小劑量養血 中劑量活血 大劑量破血 8.川芎 4g以下 外感頭痛 9-12g 高血.壓肝頭病 30-40g 瘀血頭痛 9.石菖蒲 1.5-3g 作藥引 4.5-7.5g 開竅 9-12g通利小便 10.半夏 10-15g 止嘔、除濕 15-30g開胃 30g以上 安神 11.防己 少量增加尿量 大量減少尿量 12.澤瀉 30g以上 利水滲濕 10g以下 清熱瀉火 13.黃精 10-20g補五臟 30-40g 有鎮靜作用 14.蘇木 量小和血 量大破血 15.淫羊藿 30g以上 補腎陽 10g以下強筋骨祛風濕 16.丹參 30g以上 活血化瘀 10g以下 養血安神 17.山茱萸 5-10g 常用量 25-30g 急救固脫 18.枳實 3-10g常用量 行氣 開胸化痰 60-100g 臟器下垂 19.補骨脂 30g以上 補陽 10g以下 固.精縮尿 20.天麻 30g以上 平肝息風 10g以下 祛風通絡 21.生黃芪 30g以上 補氣不助火 30g以下 升陽助火 22.薏米 30g以上 關節痛 12g以下 健脾和胃 23.艾葉 3-5g 可開胃 8g左右 溫經止血 24.枳殼 3-12g 氣滯諸證 15-30g臟器下垂 25.檳榔 6-15g消積、行氣、利水 60-120g殺.姜蟲、絳蟲 26.升麻 6g以下熱解毒 10g以上升陽舉陷 27.厚樸 多用破氣 少用通陽 28.人參 5-10g常用量 15-30g復脈固脫 29.代赭石 常用量6-10g 30g降肝氣 30.白術 常用量6-10g健脾止瀉 30-60g益氣通便 31.制川烏 常用量10g 20-30g風寒濕痹痛 32.蟬蛻 5-6g 常用量 25-30g破傷風 33.合歡皮 量小可以安神 量大可以化痰 34.三七 30g以上 化瘀止血 9g以下 消腫止痛 35.菟絲子 30g以上 可補腎固精 10g以下 可養肝明目 36.薄荷 12-40g可以解毒 10g以下 能疏肝 37.金銀花 量大可清熱解毒 量小可養體保健 38.生姜 30g以上 解表散寒 12g以下 調理腸胃 39.苦杏仁 12-18g可止咳化痰 10g以下 可潤肺 40.當歸 30g以上 可補血活血 12g以下 可調經 41.車前子 30g以上 可利水通淋 10g可清肝明目 42.沙參 30g以上 可以補氣 12-18g 則能滑腸 43.酸棗仁 30g以上 可養心安神 10g以下 可斂汗 44.柏子仁 30g以上 可養心安神 12g以下 可潤腸通便 45.枸杞子 30g以上 可滋補肝腎 10g以下 可明目 46.遠志 30g以上 可寧心安神 10g以下 可祛痰開竅 47.夏枯草 常用劑量上限15g 30g以上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 48.桂枝 9g以調和營衛 30g以可發汗解表 49.龍膽草 小劑量健胃之功 大劑量清肝膽濕熱 50.白芍 6-30g 養血斂陰平抑肝陽 30-45g利尿 51.威靈仙 10-15g新病 30-100g 久病 52.蒼耳子 少量則通竅 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53.鹿茸 12-22g補腎陽益精血 10g以下可強筋骨 54.巴戟天 30g以上 可補腎陽祛風 15g以下可強筋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