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病九章 濕有內外之殊,外感則入經絡而流關節,內傷則由臟腑而歸脾腎。濕為土氣,土居水火之中,水陰而火陽,陰陽交感,水火相蒸,則生濕氣。火盛則濕化而為熱,水盛則濕化而為寒。濕熱者,治以燥涼,濕寒者,治以燥溫,在臟腑者,利其水道,在經絡者,開其汗孔,濕病之能事畢矣。 1 濕者,源于陽虛也。本氣之虛,水寒則土濕。濕為里邪,沒有外濕。濕有內外之殊者,汗出寒閉,則入經絡而流關節也。 2 濕證不論寒熱,總因陽虛,陽郁不達,是以生熱,陽氣極虛,則不能生熱,止是濕寒耳。 濕病一: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流關節,氣道壅阻,故疼痛而煩。經絡凝澀,故脈沉而細。濕為陰邪,其性沉滯痹著,故曰濕痹。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出,濕則氣不化水,故小便不利。前竅不通,則濕氣后行,故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以瀉濕氣,則疼痛止矣。 1 太陽病,則皮毛竅閉,風濕之邪氣,不能外泄,則濕流關節,經脈郁阻,故生煩疼。 煩者,濕熱內蒸也。脈沉而細者,沉為在里,土氣為濕,太陰之郁陷,細為木氣郁陷,清陽不達也。此名中濕,也曰濕痹。 濕痹之候,木氣郁陷,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是水不下利,而走后竅也。治則但“當”利小便即可。也就是說濕痹之候,雖有太陽表寒,不用解表,但利尿泄濕即可。(小便通利,濕有泄路,濕泄而痛解。經脈無阻,其表自和)。 2 但“當”利其小便。濕痹之病,“當”是一定之理。也就是此太陽病者,不用解表,小便不利,此為濕痹,就利其小便。利小便者,如五苓散,豬苓湯,梔子柏皮湯。麻黃泄肺,以統攝水,也是利小便法。 3 發汗與利小便,為泄水泄濕兩大法。太陽病,還是皮毛外閉,汗不能出,則濕不能泄,必內侵關節也。沉為在里,本氣之虛,濕為太陰土氣,所以為太陰之郁陷。細為木郁,不能疏泄,所以小便不利。濕無泄路,必走于后也,故大便反快,(提綱重點)但當利小便即可。不用解表,但利小便則已。 附:太陰篇;太陽外寒,太陰里濕,汗尿不利,必濕熱外蒸,而發身黃。 本條,太陽外寒,太陰里濕,關節疼痛,汗尿不利,而成濕痹。 濕病二: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盛則氣滯,故疼作。陽郁故發熱。土郁故色黃。黃而兼黑,色如煙熏,如曰熏黃。 1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熏黃,此為濕病之總綱。 2 濕性滯塞,壅阻木氣之敷布,經絡不暢,木氣郁迫則身疼也,此疼也是為風,濕郁其陽則發熱,濕熱外蒸則見身黃。濕盛水旺,又加水黑,故見薰黃。濕盛身疼者,肝氣郁阻也。濕盛之本證,是為身重,表之寒閉,則風濕相摶,經絡滯塞,一身盡疼而發熱。濕家之方,皆在以下之提綱。 論;參考意見,發汗瀉濕,上條五苓與麻黃方;利小便瀉濕,則五苓與豬苓方。還有麻黃連翹小豆湯;胃腑濕熱成實,則是茵陳大黃證;還有本篇以下方,或發表泄濕,或利尿泄濕。 濕病三: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煩燥也。 濕盛陽郁,發而為熱,則熱蒸皮毛,泄而為汗,若其人但頭上汗出,陽壅遏于上,未至盛實于中也。濕在太陽之經,脈絡壅阻,是以背強。陽氣郁遏,不得透發,故皮膚惡寒,欲得被覆向火。俟其濕熱內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則胃敗氣逆,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陰土濕,木氣不達,肝脾郁陷,而生下熱。熱在丹田,而胸中無熱,惟有濕寒,雖渴欲得水,而卻不能飲,止是口中煩燥而已。以其陽郁于上,故頭汗口渴。舌竅于心,陽虛火敗,肺津不布,凝塞心宮,故舌上如胎,如胎則非熱盛生胎矣。蓋濕證不論寒熱,總因陽虛,陽郁不達,是以生熱,陽氣極虛,則不能化熱,止是濕寒耳。 1 里虛之濕與外感經熱,則濕熱相摶,蒸泄皮毛,故自汗出。若但頭上汗出,背強,欲得覆向火。此是表閉,身上無汗,經陽上蒸,但頭汗出。經陽上蒸,而未蒸泄皮毛,是濕熱猶未盛于中也。濕在太陽之經,脈絡壅阻,是以背強,以太陽之經,行身之背也。陽郁不得外達,是以惡寒,故欲得覆被也。 使其濕熱內盛,而后可下。此是如茵陳蒿湯證。 陽明七十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漿水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太陰二十: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 胃為陽腑,陽腑郁熱,濕熱內盛,身上發黃,瘀熱在里,方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則土敗胃逆,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以下都是下之太早的假設) 丹田之熱者,就是下焦膀胱濕熱,膀胱熱癃,所以小便不利。以太陰土濕,乙木郁陷,而生下熱,以土克水,則濕熱傳膀胱,木不疏泄,所以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胸中有寒也,卻不能飲,止口中燥,煩而己。以其表閉,身上無汗,經熱上蒸,故頭汗口渴。舌竅于心,陽虛火敗,肺津寒凝,肺塞心宮,故舌上如胎,實非熱盛而生胎也。 舌上生苔者,通俗理解,還是肺氣不利也。以外閉里逆,上焦不通,則氣不化津,津液凝瘀,填于心竅,故舌上苔厚也。 雖是濕熱瘀蒸,而濕者,生于陽虛也。胸中有寒,是因陽虛火敗。雖渴欲得水,是因身上無汗,經陽之上蒸,陽郁于上也。故雖渴不欲飲,止中燥、煩而已。本為陽虛濕盛,所以下早則敗中。熱從何來?外感傷寒,經陽之郁熱也(所以身上無汗,頭上汗出)。胃為陽腑,外閉里濕,陽腑郁熱。土濕木陷,而生下熱,膀胱濕熱癃閉也(所以小便不利)。 3 濕生于陽虛,所以不能下早。而下之敗中,則三焦不通。上焦不通,則舌上如苔,下焦不通,則小便不利。上寒而下熱。上寒則舌上如苔,下熱則小便不通。 重復重點;濕證不論寒熱,總因陽虛,陽郁不達,是以生熱,陽氣極虛,則不能化熱,止是濕寒耳。此一定之理,傷寒有五,濕溫即是濕熱之義。 舌胎白者,陽虛火敗,則現肺寒之白,黃者,土色外現也。黃者利濕即可,但見胎厚,則知濕盛,肺氣不降,氣不化津,津液凝瘀,填塞心宮,則舌生胎。 按:太陽百十一: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濕熱外蒸也(大陷胸條)。與本條頭上汗出相同。 |
|
來自: 阿白fqyif42nwr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