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眾所周知,俄羅斯雖然地跨歐亞大陸,并且亞洲部分占據國土總面積的大半,但該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歐洲部分,而無論是當年的沙俄、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都自詡為歐洲國家。但令人奇怪的是,俄羅斯雖然是歐洲國家,并且跟歐洲其他國家同屬基督教文明,卻總是會受到它們的嫌棄和排斥,很難真正地融入歐洲大集體。 ![]() 俄羅斯的國徽,代表統治東方和西方 不僅如此,包括前東歐國家在內,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對俄羅斯充滿敵意,并將防范、限制它,視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考慮。比如,加入北約的前東歐國家,每年都會參加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每每令后者感到不爽和憤怒。那么問題來了,俄羅斯為何如此招人厭?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四點: 信仰分歧。基督教有三大派系,即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歐洲多數國家信仰天主教,而俄羅斯則信仰東正教,雖然兩個教派均以《圣經》作為經典,但對教義的解讀卻存在著分歧。其中突出的矛盾,便是東正教主張“圣靈”只能來自于圣父,而天主教則認為“圣靈”來自圣父和圣子。除此之外,雙方還在教會形式、宗教語言和儀式、神職稱謂、教士能否婚配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 普京參加東正教圣誕節 雖然在外界看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教義分歧并不嚴重,但對于“當事者”而言,卻是存亡攸關的大問題。在漫長的中世紀,教義上的分歧,使得信仰天主教的西、南、中歐國家,將主要信仰東正教的東歐國家視為“異端”,始終不肯承認它們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但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大多數歐洲國家依然不愿接納俄羅斯,并對它充滿排斥感。 民族矛盾。西歐、北歐、中歐國家大都屬于日耳曼人,它們非常歧視乃至敵視俄羅斯人,經常把他們視為低等民族,而遍布南歐各國的拉丁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法蘭西人、葡萄牙人等),則更是將俄羅斯人視為蠻族(俄羅斯族屬于斯拉夫人,而斯拉夫在拉丁語中意為“奴隸”)。即使同屬于斯拉夫人的波蘭、烏克蘭、前南斯拉夫各國,也都敵視俄羅斯人,可見前者在歐洲的“人緣”之差。 ![]() 身穿傳統服裝的俄羅斯女子 除此之外,俄羅斯在歷史上長期遭受韃靼、欽察、突厥等民族的侵略和統治,不僅民族成分異常復雜、血統不純,而且繼承了它們粗俗野蠻、好戰成性的基因,因此經常遭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歧視。歐洲流行著很多與此有關的俗語,比如“在俄羅斯人的鍋底,你能找到韃靼人的影子”、“撕下一個俄羅斯人的臉皮,你就會發現一個韃靼人”等等,無不充滿嘲諷、貶低的意味。 制度差異。雖然大多數歐洲國家也經歷過漫長的專制時代,但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到19世紀下半葉時,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向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的轉變,而俄羅斯(沙俄)則始終是一個君主獨裁的國家。帝國崩潰后,俄羅斯雖然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但由于蘇聯在二戰后推行對外侵略政策,由此增強了歐洲各國對俄羅斯人的反感和敵視。 ![]() 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與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雖然采納了西方的基本政治原則和價值觀念,并在憲法層面上建立起三權分立的民主制度,貌似成為一個民主國家。但在實際上,歷屆總統依舊在實行蘇聯式的威權統治,并且通過控制媒體、強力打壓反對派,系統地操縱著選舉,完全背離它所宣稱的民主精神。出于制度方面的差異,大多數歐洲國家對俄羅斯充滿警惕、排斥的心態,不愿與其為伍。 歷史教訓。毫不夸張地講,俄羅斯的建國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從伊凡雷帝開始,歷任沙皇均把侵占鄰國土地、擴張版圖,視為執政期間的頭等大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曾對外宣稱:“假如我能夠活到200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一度令整個歐洲感到恐懼。經過數百年的持續擴張,到一戰結束前夕,俄羅斯的領土總面積已達228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5。 ![]() 葉卡捷琳娜二世 由于沙俄和蘇聯的對外擴張,常常伴隨著大規模的殺戮、經濟的破壞,以及對人類文明的摧殘,因此對于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講,限制俄羅斯的擴張野心,并對它進行圍堵,便成為歷史留給它們的唯一教訓。蘇東劇變后,東歐各國之所以集體加入北約,邀請美軍入駐,并積極參加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軍演,便是再好不過的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