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但其實很多腰腿痛并不是椎間盤引發的。本文將講下腰椎間盤突出引發的腰腿疼該如何鑒別和治療。 一、解剖 1.腰椎 由 5 個椎骨組成,從 L1 到 L5,椎體較大,主要承受身體的重量。椎弓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各椎孔相連形成椎管,容納脊髓和馬尾神經等重要結構。 ![]() 2.椎間盤 位于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圍的纖維環組成。 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具有緩沖壓力的作用。但在25-30歲以后,髓核會不斷地纖維化和失水,導致椎間盤間隙變窄而造成髓核的彈力減弱和消失。 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組成,堅韌而有彈性,圍繞在髓核周圍,將相鄰椎體緊密連接在一起,限制髓核向外突出。但在25-30歲以后會逐漸發生退變,在纖維環之間,發生向心性的裂隙。由于纖維環后部較薄弱,所以破裂一般會在后外側,該部位就會形成髓核突出的破口。 ![]() 3.關節突關節 在相鄰的椎體之間,還有兩個關節突關節,它們同椎間盤構成三角支架,是我們脊柱運動(屈伸、側屈、旋轉)的關鍵。 4.神經 腰椎的神經從相應的椎間孔穿出,支配下肢的感覺和運動。 比如 L4-L5 椎間盤突出可能壓迫 L5 神經根,L5-S1 椎間盤突出可能壓迫 S1 神經根,導致下肢相應區域的疼痛、麻木等癥狀。 ![]() 腰椎間盤自身存在的三大致病弱點:
二、病因 (一)核心病因 1. 椎間盤退行性變(病理基礎) 髓核退變:20歲后含水量逐漸下降(從90%降至70%以下),失去彈性緩沖能力,導致椎節失穩。 纖維環退化:膠原纖維斷裂、韌性降低,形成微小裂隙。 軟骨終板損傷:代謝通道破壞,加速髓核脫水。 ![]() 2. 機械應力作用 慢性積累性損傷:長期彎腰負重(如搬運工)使椎間盤壓力達30kPa/cm2。 急性暴力損傷:腰部突然扭轉或負重(如舉重物)引發纖維環破裂。 職業相關性:駕駛員因長期振動負荷,椎間盤壓力波動達0.5-1kPa/cm2。 (二)重要誘因 1. 解剖結構異常 先天畸形: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改變腰骶部生物力學分布。 ![]() 椎管容積差異:亞洲人群椎管橫截面積較歐美人種小約15%,更易出現神經壓迫。 2. 特殊生理狀態 妊娠期:松弛素分泌致韌帶松弛,腰椎前凸增加30%,椎間盤負荷上升。 內分泌改變:絕經后女性雌激素下降加速椎體骨量丟失,間接增加間盤壓力。 三、分期 在臨床上,椎間盤病變常見于兩種: 一種是椎間盤向后方椎管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一系列的腰臀腿疼痛的癥狀; 另一種是椎間盤向椎體內突入,壓迫軟骨終板進入椎體,被稱之為“許莫氏結節”。 其中第一種最常見也最令人頭疼,根據其突出程度不同,可分為4種類型,見下表。 ![]() ![]() 四、癥狀 1.最典型癥狀:腰痛及一條腿、腳疼痛、麻木 初期主要是腰部疼痛,多數患者會忍耐或忽視,隨著腰部疼痛減輕而患側下肢疼痛、麻木加重。 其疼痛一般呈放射性,沿著坐骨神經分布方向,從腰骶部放射到大腿、小腿外側及足部。特別在增加腦脊液壓力或牽拉到神經根的動作時,放射性疼痛會更加明顯,如咳嗽、打噴嚏、排便、彎腰、直腿抬高或增加腹壓。 ![]() 腰椎間盤突出位置不同,癥狀也會不同:
2.馬尾神經癥狀 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脫垂或游離椎間盤組織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雙下肢及會陰部疼痛、感覺減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礙。 ![]() 3.常被忽視的癥狀:脊柱側彎 約60%-80%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會出現代償性脊柱側彎。側彎方向與髓核突出位置相關:
側彎是機體為減輕神經根壓迫而采取的疼痛回避姿勢。 ![]() 五、腰椎間盤突出癥引發的腰腿痛鑒別指南 (一)核心鑒別要素(需同時滿足3項及以上) 1. 疼痛特征鑒別 疼痛性質:放射性電擊樣疼痛(沿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足背/足底)。 體位影響:前屈位加重(如彎腰提物)、咳嗽/打噴嚏誘發。 夜間癥狀:平臥休息后疼痛可部分緩解(急性期可能無效)。 伴隨癥狀:特定神經根支配區麻木(如L5根:足背及第1-2趾間)。 2.特異性體征檢查 (1) 直腿抬高試驗(敏感性82%) 陽性標準:患肢抬高<70°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健側抬高誘發患側疼痛提示中央型突出。 改良操作:坐位被動伸膝(靈敏度提升至91%)。 ![]() (2) 神經定位體征 L4-L5 突出:踇趾背伸力減弱;膝反射正常;小腿前外側+足背內側。 L5-S1 突出:踝關節跖屈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足底+小腿后外側。 3. 影像學與功能評估 (1) 優選檢查組合 急診評估:腰椎MRI(檢出率98.7%,可顯示神經根受壓程度) 動態評估:過屈/過伸位X線(評估椎間穩定性) 功能評估:神經電生理檢查(H反射潛伏期延長>2ms提示S1根病變) (2) 影像-癥狀對應原則 責任病灶判定:突出節段需與疼痛皮節分布一致(符合率需>80%) 注意假陽性:無癥狀人群MRI檢出突出率達34% 六、階梯治療方案 1. 保守治療(適用于90%初發患者) (1) 急性期管理 絕對臥床:硬板床+軸向翻身,持續2-3周 藥物三聯療法:
(2) 康復期干預 牽引治療:持續牽引力≈1/3體重(25-40kg) 物理治療:
中醫整合:
2. 手術指征與術式 ![]() 七、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需要加強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增加腰椎穩定性,可減輕腰痛,如配合物理治療、運動(蛙泳等)則效果更佳。 臨床上,醫生常推薦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方式如下: ![]() 注意:五點支撐指的是以雙足、雙肘和后肩作為支撐點,而不是以足跟、雙肘、頭部為支點 ![]() ![]() ![]() 八、注意 發生腰痛,不要盲目進行小燕飛鍛煉,分清禁忌癥和急性期、慢性期。 腰痛急性期需要適當休息加麥肯基呼吸訓練,疼痛緩解后,進行肌群激活訓練,腰椎及骨盆穩定性訓練。 急性期持續疼痛不能緩解的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不要盲目進行訓練或者默默忍受疼痛,耽誤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