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議第一季第7回,本文有三千余字。 ![]() 當看到楊廷和拿漢哀帝、宋英宗事例作參考時,我曾經疑惑,老楊為何不選擇歷史中更符合現實情形的例子呢? 于是,我就去梳理了一下本國歷史上、所有以過繼嗣子身份登上帝位的皇帝們,從秦漢到明清一共有37個。 1漢廢帝劉賀,獨子,第一例小宗入繼大宗為嗣子的皇帝,有尊崇本生的企圖,因被廢未果。 2漢宣帝劉詢,獨子,追稱本生為皇考,謚號悼,即園立廟。 3漢哀帝劉欣,獨子,第一個被生前擇立,第一個追尊本生皇號(定陶恭皇,后去定陶),第一個立廟京師、序昭穆與正統無異,但沒有不考嗣父。因死后無子,對本生的所有尊崇都被推翻。 4漢平帝劉衎,獨子。 5漢孺子嬰 6新帝王莽 7漢光武帝劉秀,追稱本生為皇考,即園立廟。 8漢安帝劉祜,追尊本生為皇考孝德皇,即園立廟。 9漢少帝劉懿 10漢質帝劉纘,獨子。 11漢桓帝劉志,追尊本生為皇考孝崇皇,即園立廟。 12漢靈帝劉宏,獨子,追尊本生為皇考孝仁皇,即園立廟。 13魏齊王曹芳 14魏高貴鄉公曹髦 15魏元帝曹奐,獨子。 16吳末帝孫皓,第一個追尊本生皇帝號(昭獻皇帝,月余改文皇帝),尊生母何氏為昭獻皇后,旋改皇太后,第一個把正統打翻在地,立廟京師。 ![]() 17晉愍帝司馬鄴,追贈本生太保。 18晉元帝司馬睿,獨子。 19南燕末帝慕容超,獨子,追尊本生皇帝號(穆皇帝)。 20北魏少帝元釗,獨子。 21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獨子。 22齊明帝蕭鸞,追尊本生皇號(景皇),別廟奉祀。 23陳文帝陳蒨,沒追尊,但立別廟,祭用天子禮。 24陳高宗陳頊 25唐明宗李嗣源,追尊本生皇帝號(德祖孝成皇帝),第一個追上廟號者,但在老家立廟奉祀。 26唐末帝李從珂 27晉出帝石重貴,獨子,追封本生皇伯宋王。 28周世宗郭榮 29、30北漢廢帝劉繼恩、英武帝劉繼元 31宋英宗趙曙,鬧濮議,追稱本生為皇考濮王,即園立廟。 32宋孝宗趙眘,追稱本生皇伯秀王,即園立廟。 33宋理宗趙昀,追稱本生皇伯榮王,即園立廟。 34宋度宗趙禥,尊本生皇叔福王、不稱名。 35明世宗朱厚熜,獨子,鬧大禮議,追上廟謚(睿宗獻皇帝),稱宗入廟,躋舊君武宗上。 36清德宗載湉,本生死后被追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立廟于其邸。 37清遜帝溥儀,本生父為攝政王,監國。 ![]() 這37位嗣子皇帝按過繼方式,又分為五大類: 其一,皇帝本人生前親自擇立嗣子9人,占總數24%: ①漢哀帝劉欣、②魏齊王曹芳、③南燕末帝慕容超、④周世宗郭榮、⑤⑥北漢廢帝劉繼恩、英武帝劉繼元、⑦宋英宗趙曙、⑧宋孝宗趙眘、⑨宋度宗趙禥。 其二,皇太后(含太皇太后、皇后)本人親自擇嗣9人,占總數24%: ①漢安帝劉祜、②漢少帝劉懿、③漢質帝劉纘、④漢桓帝劉志、⑤漢靈帝劉宏、⑥魏高貴鄉公曹髦、⑦北魏少帝元釗、⑧清德宗載湉、⑨清遜帝溥儀。 其三,權臣假皇太后名義為先帝立嗣10人,占總數27%: ①漢廢帝劉賀、②漢宣帝劉詢、③漢平帝劉衎、④漢孺子嬰、⑤魏元帝曹奐、⑥吳末帝孫皓、⑦齊明帝蕭鸞、⑧陳文帝陳蒨、⑨陳高宗陳頊、⑩宋理宗趙昀。 其四,權臣直接擇立(含臣子擁立)5人,占總數14%: ①晉愍帝司馬鄴、②晉元帝司馬睿、③東魏孝靜帝元善見、④晉出帝石重貴、⑤明世宗朱厚熜。 其五,嗣皇帝把自己過繼給先帝4人,占總數11%: ①新帝王莽、②漢光武帝劉秀、③唐明宗李嗣源、④唐末帝李從珂。 ![]() 那些尊崇本生的嗣子皇帝,對本生尊崇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追稱本生為皇考即園立廟:劉詢、劉秀、趙曙 追稱皇帝本生考立廟舊邸:載湉 追稱皇伯皇叔即園立廟:趙眘、趙昀、趙禥 追尊本生皇號立廟京師:劉欣 追尊本生皇號即園立廟:劉祜、劉志、劉宏 追尊本生皇號別廟奉祀:蕭鸞 沒追尊但立別廟奉祀:陳蒨、陳頊 追尊本生皇帝號立廟京師:孫皓 追尊本生皇帝號及廟號但立廟老家:李嗣源 追尊本生皇帝號但沒立廟:慕容超 追尊本生皇帝號稱宗入廟躋舊君之上:朱厚熜 其中, 單稱皇考者4人:劉詢、劉秀、趙曙、載湉(本生考) 追皇號者5人:劉欣、劉祜、劉志、劉宏、蕭鸞 追皇帝號者4人:孫皓、慕容超、李嗣源、朱厚熜 追皇帝號廟號者2人:李嗣源、朱厚熜 追廟謚躋進太廟者1人:朱厚熜 ![]() 在這37位嗣子皇帝中,第一個追尊本生皇號并立廟京師的是漢哀帝。 其后,東漢諸位過繼皇帝都參考他的事例,追尊本生皇號,但又降格,在本生陵寢立廟,另外奉祀,這一點是參考劉秀的做法。 直接打破追尊本生慣例的是曹魏,兩晉效法,因此還被《宋書》作者沈約評價“二漢此典棄矣”。 第一個追尊本生皇帝號并立廟京師的,是吳末帝孫皓。 在此之后,再有過繼子皇帝追尊本生,就有的效法漢朝追皇號,也有效法孫皓追皇帝號的,但基本都降格另外立廟奉祀。 第一個追尊皇帝號并上廟號的是唐明宗李嗣源,但他又沒干擾正統,在老家應州給四親立廟。 此外,還有兩點: ①一個是獨子出繼,②一個是不給大行皇帝立嗣而上推給前任、或前前任立嗣,在過繼子皇帝中也挺常見的: 過繼的嗣子皇帝是獨子者13人:劉賀、劉詢、劉欣、劉衎、劉纘、劉宏、曹奐、司馬睿、慕容超、元釗、元善見、石重貴、朱厚熜,占總人數的35%。 當權者沒給大行皇帝立嗣、而是上推給大行之上的皇帝立嗣者16人:劉衎、王莽、劉秀、劉祜、劉纘、劉志、曹髦、曹奐、司馬睿、蕭鸞、陳頊、元善見、李嗣源、李從珂、朱厚熜、載湉,占總人數的43%。 ![]() 當我梳理完上面這些瑣碎的東西后就發現,楊廷和的確是沒有更好的參照物。 因為,最符合正德末年現實的歷史事例是東漢——大行皇帝無子,皇太后在位,由大臣或者外戚提名、皇太后拍板,決定擇立某人即位。 正德末年就這樣,張太后是皇權代言人,楊廷和又是張太后的代言人,新君人選朱厚熜就是由楊廷和提議、張太后拍板的。 可楊廷和能把東漢桓、靈事例拎出來做參考嗎? 他不能,想隱喻誰是竇、梁?誰是桓、靈啊? 舉東漢例子他好說不好聽啊! 那拋開東漢的安、少、質、桓、靈,還有其他事例呢? 來看一下,劉賀、劉詢、劉衎、劉嬰、趙昀都是權臣所立,能提嗎?老楊是想自比霍光還是王莽、史彌遠啊? 曹髦、元釗都是傀儡被廢還死于非命,能提么? 曹奐、孫皓、司馬鄴、元善見、石重貴都亡國了,能參考么? 劉秀、司馬睿是另起灶爐,提他倆你想干啥?詛咒燕明嗎? 王莽、蕭鸞、陳蒨、陳頊、李嗣源、李從珂實際都是篡位逆賊······ 還有一個問題,當時選擇朱厚熜雖然是楊廷和提議、張太后拍板,但為了表示其正當性,還要通過大行皇帝武宗遺詔向天下宣布,向天下人表明,擇立新君是大行皇帝的意思。 所以,老楊只能在皇帝本人親自擇嗣的事例中去找參照物。 ![]() 看看皇帝本人親自擇立的9個過繼子誰能當參考: 曹芳傀儡被廢,慕容超亡國,郭榮、劉繼恩、劉繼元異姓子,趙眘疏遠宗室,趙禥是b癡,只有劉欣和趙曙能清清白白被拎出來。 所以,盡管漢哀帝第一個開了尊崇本生的口子,宋英宗也鬧過濮議,楊廷和也只有、只能拿他倆的事例來批示毛澄,確定議禮的基調。 楊廷和最大的失誤是沒在朱厚熜登基前,對其即位的身份進行明確的認定然后宣告天下。 雖然他在朱厚熜即位典禮以及迎接興獻王妃的實際流程上,都是按過繼嗣子的規格進行,并且在勸進箋表上也有所彌補,但認定朱厚熜身份的勸進箋表畢竟沒有頒布天下,而向天下頒布的大行皇帝遺詔和新君即位詔上,終究是漏寫了過繼的程序,這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如此一來,書寫者的本意與解讀者之間,對詔書的解讀必然會存在釋意上的灰色地帶,每一個讀者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并通過各種論證來證明己方觀點的正確性。即便武宗遺詔上有“嗣皇帝位”的“嗣”字,力度終究是不夠的。 產生這樣的問題,當然是楊廷和不可推卸的責任,也無怪張璁和王瓚私下議論新君“非為人后,與漢哀帝、宋英宗事體不同”了。 ![]() 當然,此時的楊廷和還沒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當王瓚對議禮方案提出異議時,不能正視自己的失誤繼而彌補的楊廷和,就蠻橫粗暴的把老王趕出京城,還公然說出“異論者即奸邪當斬”的話,這言行舉止,都足見楊廷和自以為一切盡在運籌帷幄中的意氣風發和不容置疑。 但小皇帝會如他所料那般就范嗎? 下回再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