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商周人。當年,他的父親周太王有意把王位傳給從小聰慧過人的孫子姬昌,而姬昌為泰伯三弟季歷所生,所以太王決定把王位先傳給小兒子季歷,爾后再傳其子姬昌。泰伯為避免同室操戈,更是為了成全父親的意愿,偕同二弟仲雍在父親生病期間,借口到附近山上采藥,離開了生于斯長于斯的周原岐山,奔波到遙遠的江南梅里(今無錫市新區梅村鎮)避居下來。那時,江南無錫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農業生產水平與中原地區相比極其落后,人們過著“半生為食,以棚為窩”的生活,文化上更是不值一提。 泰伯到梅村定居后,主動與土著居民結好,并和當地人一樣截短了頭發,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與周族劃清界限。他把中原地區的先進科學文化和農業生產經驗傳授給荊蠻部落。在傳播文化方面,泰伯和當地人一起采用“以石為紙、以炭為筆、以歌為教”的方法,教育孩子們寫字、讀書、唱歌,他把周族的詩歌和當地原有的蠻歌、土謠相融合,獨創了“吳歌”,此后又吸收越、楚、齊等地文化精髓,培育形成了具有水鄉特色、兼容并蓄、獨放異彩的“勾吳文化”,從而構成了中華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脈——吳文化。 無錫人迄今還奉泰伯為“田神”、“種田老祖”。據說,吳泰伯到了江南以后,在農業生產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實施稻、麥輪作,提高了糧食產量。在較短時間里,他教會了居民栽桑養蠶,飼養畜禽,江南處處呈現出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此間,他帶領當地居民興修水利,開挖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泰伯河。這條全長約22.5公里、寬約22米的河道竣工后,梅村一帶農業旱澇保收,連年豐收,水上運輸也日漸繁榮。直到今天,泰伯河仍在發揮保障兩岸農田灌溉和舟楫往來的雙重作用。在飲食起居上,吳泰伯引導當地人改“半生為食”為全熟為食,改“以棚為窩”為建村立巷,不僅增強了居民的體質,而且改善了居住條件,那時建立的江南第一村———荊村,江南第一巷——蠻巷,歷經數千年風雨洗禮,如今聲名遠揚,所有這些都為后來建立吳國開創了根基。因此,泰伯被古往今來眾多的史學家公認為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鼻祖。 泰伯三讓天下 在商朝末年的部落社會,按慣例王位都傳給長子,作為長子的泰伯是太王當然的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覺得父親已經萌生滅商的念頭,希望有賢能的子孫繼承他的事業,自己就干脆避讓。這是“三讓”中的首讓。吳泰伯到達江南后不久,父親周太王去世。他和居住在常熟的二弟仲雍回岐奔喪,其間,三弟和眾臣要求他繼承王位。泰伯堅決不從,料理完喪事后立即重返江南,王位仍由季歷繼承。季歷坐上王位后,花大力氣整肅朝政,討伐外賊,擴大領土,結果遭到商朝統治者的嫉恨,被暗害而死。泰伯又一次回岐山奔喪,群臣再次挽留要他繼位,泰伯依然不為所動,喪事結束后立馬返回,將王位傳給三弟之子姬昌,他就是后來顯赫一時的周文王,滅掉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800年之久的周朝。 泰伯三讓天下的崇高德行,為歷代朝野文人學士、騷人墨客所景仰。孔子在《論語》中云:“泰伯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引用孔子的原話大加稱贊,并特意把吳泰伯排列為吳氏世家位次之首。 泰伯三讓天下,不僅成全了父親的意愿,最終為三弟和侄子推翻商朝奠定了基礎,而且以自己崇高的德行,得到了土著居民的擁戴,在江南成立了勾吳國,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霸業。在泰伯的教化下,江南一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們喜氣洋洋,奔走相告,稱贊這是吳泰伯的功勞,越來越多的人相繼歸順他,等達到1000多戶規模時,大家一致擁立他做了君長,建立了一個號稱“勾吳”的蠻夷小國,江南第一個國家雛形形成。為了防御強敵入侵,吳泰伯親自動員和率領當地老百姓硬是靠肩挑人抬,就地取土,在梅村一帶構筑了一座周長為三里二百步(約1530米)、外廓三十余里(約1.5萬米)的土城。也就是后人所稱的“吳城”。城內建有住宅,鑿有水井,居民生產生活無憂。泰伯95歲過世后,由于他沒有子孫,他的二弟仲雍從常熟過來繼承了君位。周滅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泰伯為吳伯。 泰伯之死誕生“披麻戴孝” 泰伯墓是江南最古老、規模最宏大、最具影響力的名人墓葬之一,位于梅村風景秀麗的鴻山,占地3畝,整座墓依山而建,現存月牙池、欞星門、享堂、祭臺、四陵牌及塋域羅城。 據說,當年泰伯去世后,吳人哭聲震天。他們念及泰伯德行高尚,潔白無暇,紛紛上山采集白色鮮花敬獻到泰伯墓前,又因泰伯生前酷愛種麻,腰束絲麻以示哀悼。這一習俗沿襲至今。中國人流傳甚廣的晚輩子孫為去世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即源自于此。后人為了緬懷吳泰伯的豐功偉績,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桓帝派人把他的故居改建成廟,把他的墓地擴建成大型墓葬。 每逢農歷正月初九泰伯的誕辰之日和農歷三月初三、后來改為清明節的泰伯忌日,一些帝王將相和八方人士紛紛擁到泰伯廟、泰伯墓朝拜、祭吊。孔子在祭祀泰伯廟時手書的“至德名邦”四個大字被刻在石牌坊上,至今清晰可見。歷來人們習慣把山東的“孔廟”稱為北方第一府,而把無錫的“泰伯廟”稱之為南方第一家。 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對屢經戰火,破敗不堪的泰伯廟、泰伯墓進行大規模整修,恢復了往日的容貌。1982年,江蘇省政府把兩者同時列為重點文物嚴加保護。 唐代吳地詩人陸龜蒙在游過泰伯廟后,曾留詩一首: 古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濕中堂。 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吳氏家族 吳氏驕傲,吳家人頂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