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1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漢字尋蹤 (197) 談談漢字的早期記寫載體 ——以“竹”成“書” 朱英貴 連續多篇談論了“竹”這個字,不由得讓人想到“竹”在早期漢字的記寫、識讀、成篇、成卷的文化活動中的歷史功績,那便是功不可沒的以“竹”成“書”。 漢字一經創造出來就必然會在社會中應用,漢字的應用總要有一種記寫的物質載體將其呈現出來,才能作為視覺符號供人們識記與交際,比如:早期契刻甲骨文的龜甲與獸骨,借助熔鑄工藝呈現金文的青銅器物,以及后世書寫與印刷文字的紙張等。 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絕大多數是借助于龜甲獸骨上面所刻寫的甲骨文和借助于青銅器物所熔鑄的金文,也就是說,龜甲和青銅就是漢字的兩種早期記寫載體。 但是,龜甲和青銅卻不會是漢字最早的記寫載體,因為它們得來不易,都十分珍貴,因此只能用于廟堂神圣事物的記錄。 漢字的早期記寫載體,一定還有比龜甲和青銅更早的更為易得而實用的呈現文字的材料,那就是使用時間最為古久的竹簡與木牘,寫在那上面的文字就被稱為簡牘文字,竹簡與木牘容易獲得,漢字也很容易書寫在這兩種材料上,所以更適合于民間社會的利用。也就是說,在甲骨文和金文用于神圣記錄的同時或者更早,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應該就是竹簡與木牘,但是由于它們容易腐爛和損壞,所以盡管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可能是呈現于竹簡和木牘之上的,但是后人卻看不到先秦時代甚至比殷商時代更早的簡牘文字的遺存了。 另有一種成說,叫簡帛文字:“簡”指的是竹簡和木牘(也稱木簡),“帛”指的是絹帛繒綢等絲織品。書于簡或者帛上的文字為官方與民間通用文字的常用載體。但是由于絲織品價格昂貴,而竹子和木材卻相對便宜,所以“帛書”也就只能用于十分珍貴的記錄場合了。 可以說,唯有竹簡和木牘這兩種材料價廉物美,因而被社會廣泛利用。相對來說,由于上古時代制做工具的限制,加工木牘沒有加工竹簡工序簡單,再加上南方又多竹,于是竹簡在南方便大受歡迎,而且在南方加工的竹簡也可以運到北方作為書寫材料。于是在造紙術被發明之前,可以說漢字的早期記寫載體一直是以竹簡為主,有文化的先賢一直都在以“竹”成“書”。 我國是最早用竹或最善于用竹的國家之一,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因為質輕而堅,取材容易,自古以來廣為應用。跟人的生活的關系極為密切。古人用竹制做各種有實用價值的器物和有藝術價值的竹編、竹雕等工藝品。對于竹的綜合利用,宋代蘇東坡說得妙:“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篾,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耶!” 那么,“竹”是怎樣變成“書”的呢? 首先是“殺青”。先得選擇品質上好的竹材破解成竹條,削平竹節,鋸齊兩端,再加以打磨。然后,再以火炙烤,削去竹黃,這一番先期準備工作謂之“殺青”。殺青是加工竹簡的必要程序,它可以去掉新竹所含的水分,適宜竹簡的長久保存。 其次是編簡成冊。單支竹簡做成后,一般情況下是先將竹簡編連成冊,然后再書寫文字,以免文字次序混亂,“冊”字的初文就像若干竹簡以兩道編繩連綴在一起的樣子。 竹簡的編綴技術也很講究,往往是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多數為兩道編繩,也有三道甚至更多的,編繩的多少與簡的長度有關。繩子一般編在簡的上下或上中下處,由于早期還沒有能夠在竹簡上鉆孔的工具,還要用刀削制出三角形的小契口,由簡上的小契口來固定編繩(以免滑脫),然后再用絲繩或麻繩將每一支簡編連在一起,這樣,編成冊的竹簡就不易散落。 然后才是書寫與刊刪。這是成書的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在竹簡上書寫文字了。竹簡的書寫工具以筆、墨、硯為主,輔以刀、鋸。如果不小心寫錯,就用刀削去表層(相當于今天的橡皮擦子的功用),這就是“刊”字或者“刪”字的構字理據。 最后是卷(juǎn)成卷(juàn)篇。將書寫好文字作品的簡編卷(juǎn)成一卷來保存,這便是“一卷”(讀作juàn)。古代的文章寫在竹簡上,把首尾完整的文章用繩子或皮條編在一起也叫“篇”,以后,文章有首有尾就叫“篇”。 除了“簡”、“篇”這樣的跟逐漸有關的竹字頭的字之外,以“竹”成“書”的過程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竹字頭的值得記憶的漢字。諸如: “等”字:齊簡(整頓齊整的竹簡)也。竹簡長短不一,把竹簡頓齊,稱之為“等”。“等”是個從“竹”從“侍”省的會意字,“寺”(“侍”字省去亻旁)表示在旁侍候之義,故唐以后“等”便有了“等待”的意思。 “箋”字:書簽也(為竹簡上的內容添加注釋的小竹片)。“箋”就是懸于卷冊一端或貼于封面的署名的小竹片。因為竹簡通常寫滿了字(一支竹簡可寫3O-40字),如要對正文作注或評議,只得另寫在一支小竹片上,這便是“箋”。 用竹簡記事寫書一直延續到東漢時代,由于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得紙張盛行于世,以“竹”成“書”的竹簡應用才算告一段落。但是竹簡和“竹”留在書海里的倩影卻永遠難以磨滅,《漢語大字典》里以“竹”為偏旁的字就有1300多個。“竹”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還對記錄歷史的文明進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就此打住,余論后續)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求知本末,探尋本源—漢字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