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個人助手到知識庫 從手機、PC的AI助手到個人AI知識庫,AI企業很清楚Chat類聊天工具更多時候只是滿足用戶情緒價值,很難讓用戶產生黏性、忠誠度乃至付費充值,只有讓AI產品實現生產力價值,才能完成流量變現的閉環,于是乎,各種AI工具開始以個人助手的名義涌向個人用戶手機、PC,這樣的結果就是筆者往往開啟一個網頁,就發現屏幕右側懸浮著Kimi、豆包等助手等候提問或者幫忙解讀網頁內容。 ![]() AI助手的模式多少提升了用戶工作和學習效率,但這類AI助手生成的內容,往往還需要用戶自行用第三方軟件編輯、整理,整個操作流程多少有些復雜,于是乎,類似工作臺的個人知識庫產品開始浮出水面。 以當下最火爆的ima.copilot(簡稱ima)為例,其將AI筆記、AI搜索、AI閱讀、文圖等功能融合進一個平臺,用戶可以將論文、PDF、word文檔、小紅書筆記、微信公眾號等內容上傳到知識庫中,并以此作為ima回答問題的來源,這些過去常在收藏夾吃灰文章的價值就能被反復利用起來,ima更能成為用戶獨一無二的“第二大腦(個人知識庫)”。 02 外觀設計 極簡風格,易于上手 ima目前提供Mac/Win/微信小程序三個版本,用戶可根據個人需要選擇相應版本使用,筆者這里使用的是Win版的ima。完成下載安裝后,第一次啟動ima多少讓筆者有些驚訝,極簡的UI設計風格給筆者感覺眼前一亮。 ![]() “四個按鈕與一個搜索框”——便是ima的首界面,細看之下,ima分為“搜索、知識庫、筆記”三個功能模塊,這里建議大家在啟動好ima后,第一時間點擊搜索框右側的下拉菜單,將使用的大模型由默認的騰訊混元切換到DeepSeek,對于抱怨DeepSeek官網繁忙的用戶而言,這絕對是曲線體驗DeepSeek R1的好機會。 03 搜索新體驗 打通微信生態很誘人 騰訊似乎從未掩飾過其對搜索領域的野心,相較多次改版的微信搜索,這一次騰訊似乎在ima上找到了進入搜索領域的最佳方式。 ima推出時,騰訊就宣稱ima搜索得出的答案,除開全網信源,還打通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生態,從而讓整個公眾號世界里的優質知識,都可為用戶所用。能為用戶提供好答案和高質量的問題相關信息,有效提升信息獲取效率。 筆者嘗試在ima搜索框中輸入“請幫忙收集并整理《哪吒2》導演餃子的成長史,并以個人傳記的形式生成一篇報道文章”,在一番展示深度思考過程后,ima順利地實現了文章內容的生成。 ![]() 從生成效果來看,邏輯和語句相當清晰,顯然,當遇到DeepSeek服務器忙的時候,這絕對是曲線使用的方式,畢竟ima搜索功能也是全免費的。不同于其他AI大模型,在生成內容的底部,除提供內容復制按鈕外,ima還提供了“記筆記”按鈕,相當于對平臺內部功能做了打通。 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DeepSeek R1模式下,ima是以全網內容為檢索對象,再根據檢索到的內容進行信息整理和生成,前面提到的打通微信公眾號內部,則需要切換到混元模式下。這里我們以“蝦仁怎么炒好吃”為題,分別在DeepSeek R1和混元模式下完成搜索,從搜索結果來看,后者顯然是對微信內部公眾號資源進行了打通。 ![]() 兩者生成內容結果并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混元模式下,用戶可以直接點擊信源,ima會在窗口中直接打開公眾號鏈接并呈現內容,這時,ima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款極簡風格的瀏覽器,不過在頂部地址欄右側,有一個“加入知識庫”和“問問ima”的選項按鈕,前者類似網頁“搜藏”按鈕,不過是將內容搜藏到ima個人知識庫中。而“問問ima”則類似前面提到的AI個人助手,可針對當前網頁內容進行提問。 這里本身默認是混元模型,但用戶也可以在“問問ima”底部搜索框中手動將大模型切換為DeepSeek,而且同樣可以直接在內容的基礎上新建筆記。 ![]() 從某種意義上講,ima的搜索功能其實就是AI搜索的落地,但其不僅打通的騰訊內部的公眾號內容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筆記實現了搜藏、筆記等功能完成了ima內部知識庫的打通和融合,這點顯然是其他AI搜索或者AI助手無法實現的,也讓騰訊憑借生態的優勢成功激活AI軟件生產力。 04 搭建個人知識庫 讓ima成為你的影子 同一個內容,不同的人會有個人的想法,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不同的思維習慣和知識積累,也會給出“千人千面”的答案,定位于打工人“第二大腦”的ima其實通過個人知識庫的搭建,其實也給了用戶個人打造專屬大模型的機會。 用戶在日常瀏覽互聯網內容時候,可以將各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日常做的筆記統統添加到個人知識庫中,這個過程相當于在投喂ima,讓其在生成答案時能依據這一專屬知識庫。目前,知識庫支持本地文檔、網頁、筆記類型,據了解其未來會在內容類型和導入方式上進一步迭代(如圖6)。 ![]() 個人知識庫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多少有些“大雜燴”的感覺,這時,用戶不妨在知識庫界面選擇“創建共享知識庫”,然后對日常收集的各種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完成新的知識庫搭建。 構建完成這些知識庫之后,用戶再次使用ima搜索時,既可以在知識庫中直接“基于知識庫”搜索,也可以在搜索界面在“基于全網”和“基于知識庫”中進行靈活切換。相較于全網搜索,基于知識庫的搜索在信息源廣度上或許不如全網,但其卻加入了筆者個人對問題的理解,尤其是知識庫接入用戶筆記類內容后,其將在個性化回答上具有明顯優勢。 05 筆記功能:稍顯克制 ima的筆記本功能顯然不是單純地將用戶日常頭腦風暴或思維靈感進行記錄,而是以類似輕辦公工具的形式,在ima平臺內部整合了一個輕辦公平臺,這也是筆記、智能寫作功能的主要頁面。 這一頁面,用戶的使用場景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一個是負責記錄閱讀或者搜索過程中得到的答案,一個是文字工作者日常工作經常用到的輔助寫作。 讓筆者非常驚喜的是在ima筆記界面,用戶同樣可以調出“問一問ima”助手,只需在對話框中輸入“檢查這篇文章的錯別字”這樣的指令,ima不僅給出了錯別字的修改意見,更對于行文語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的思路絕對能成為用戶日常辦公學習的一大助力(如圖7)。 ![]() 除查找錯別字外,用戶還可以直接用ima擴寫或改寫文章內容,讓整個文章的表述更為準確、清晰,這樣的設計多少有些搶WPS飯碗的味道了,同時,騰訊自己也有“騰訊文檔”這樣的輕辦公平臺,ima這明顯在功能上有些“重疊”。 當然,ima多少還是有些克制,畢竟沒有直接將PPT制作等功能加入進去,否則眾多輕辦公應用該感到緊張了。 06 點評 生態協同成為ima最大優勢 |
|
來自: 獨角戲jlahw6jw > 《A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