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祥子式的困獸,在命運的泥潭里掙扎著仰望星空。' ——《人民日報》在評價當代青年奮斗現狀時曾如此寫道。 當我們重讀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總會被他'三年攢錢買車'的執著震撼: 寒冬酷暑里跑腫的腳、汗透的褂子、被風沙磨出血泡的掌心...... 可這個用盡力氣奔跑的人,最終卻像被蛛網黏住的飛蛾,越是撲騰越深陷泥淖。 古語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祥子至死都沒明白,他像駱駝般負重前行的每一步,都踩在社會齒輪的凹槽里。 不是他不夠吃苦,而是三座無形大山早已將他釘死在底層: 認知的矮墻、系統的絞殺與人性的孤島。 這三重枷鎖,至今仍在叩問著每一個奮斗者的命運。 1 認知的矮墻——他活在'拉車思維'的閉環里 祥子是個實實在在、老實巴交的農村小伙。 他來到北平城后,就當了車夫,還立下目標,打算在三四年里買輛屬于自己的黃包車。 為了早點實現這個夢想,祥子干活特別賣力,而且還琢磨出一套自己的經驗: 多留點神,別老想著爭強好勝,這樣一般就不會出啥岔子。 就因為他踏實做事,從不亂要價,很快就找到了包月的活兒。 有了包月,收入倒是穩定了些,可祥子又開始擔心,要是被東家辭了,那不又得重新找活干? 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他一邊干著包月的活兒,一邊還抽空去拉散客。 可這一心兩用,遲早得出事。 時間長了,祥子心里又焦慮又愛瞎想,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 拉車的時候,不小心撞到行人,有時候還把車給撞壞了。 接二連三出這些狀況,祥子心里別提多煩悶了,沒過多久,竟然病倒了。 這也說明,遇事不能太著急,越急越容易亂了陣腳,最后陷入惡性循環。 得先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別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好在經過三年的努力,祥子終于買到了屬于自己的車。 他把這車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要,天天擦得干干凈凈,晚上睡覺都恨不得睡在車旁邊,就怕車出一點問題。 本以為好日子來了,可意外卻悄悄找上門。那時候兵荒馬亂的,到處都在傳打仗的消息。 祥子一開始還有所顧慮,可看到車錢比平時高出好幾倍,心里就動搖了。 結果呢,大家也能想到,祥子被大兵抓去當壯丁了,人和車都被帶走了。 三年的辛苦一下子全沒了,祥子崩潰得大哭: “憑啥呀?” 那時候,他心里又難受,又一點辦法都沒有。 老舍用白描筆法寫透了這個困局: '他不想別人,不管別人,他只想著自己的車。' 這種底層思維恰如蘇軾筆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祥子至死不知,真正的貧窮不是缺錢,而是困在'體力換溫飽'的思維繭房。 2 系統的絞殺——舊社會是張吃人的網 祥子這人啊,就認準一個理兒,覺得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日子肯定能一天天好起來。 后來他跟虎妞結了婚,虎妞跟他說,自己手頭有五百塊錢,能買好幾輛車,把車租出去,就算啥活兒不干,每天也能掙個一塊多,可比祥子累死累活拉車強多了。 可祥子壓根兒不樂意這么干,他就覺得靠自己拉車掙來的錢才踏實,從來不去想想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賺錢法子。 他不知道,自己這么拼命干活,其實根本沒啥抵抗風險的能力。 后來虎妞生孩子的時候難產了,接生婆讓祥子趕緊去請西洋醫生。 祥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路跑到醫院,醫生卻讓他先交三十塊錢。 祥子哪拿得出這么多錢啊,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虎妞死去。虎妞臨死前那叫一個后悔,心里直犯嘀咕,自己當初為啥非得死乞白賴嫁給這么個一根筋、不懂變通的人,結果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 很多底層人吶,為了躲開思考,什么苦都愿意吃。 像祥子,一心只想著靠拉車的苦力過上好日子,哪怕累得精疲力竭也在所不惜。 可他卻沒意識到,真正能讓人成長、改變命運的,是吃深度思考的苦,這才是高級的苦。 大多數人只想著用干體力活、出蠻力這種低級的苦來麻痹自己,一邊辛苦勞作,一邊自我感動,最后還滿心疑惑地質問上天,為啥自己這么拼命,日子還是過得這么艱難。 就拿祥子來說,虎妞提出用五百塊錢買車出租,坐收租金,這其實是個不錯的思考方向,能讓日子輕松些。 可祥子不愿意,他覺得靠力氣拉車賺錢才實在,不愿去思考其他可能更好的賺錢途徑。 結果呢,當生活的風險—— 比如虎妞難產,需要一大筆錢請西洋醫生時,他根本無力應對,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 說到底,不愿吃思考的苦,只埋頭于低級的苦,往往很難擺脫命運的困境。 3 人性的孤島——他始終是精神上的流亡者 在那個又爛又落后的舊社會,到處軍閥混戰,再加上祥子自己性格上有毛病,這三個因素湊一塊兒,把祥子的日子徹底毀了。 人不能光知道低頭干活,還得看看前面的路啊。 就說祥子第一次想靠自己買車,結果車沒了。 咋回事呢? 就因為他貪那兩塊錢車錢,明知道那地方有大兵,還想著說不定沒事兒,就出車了,結果倒了霉,車被國民黨軍隊搶走了。 第二次呢,他不懂怎么存錢,不把錢存銀行,偏要放在泥葫蘆罐里,結果被孫偵探騙得一干二凈。 第三次更慘,全怪他那倒霉的婚姻。 他娶了個自己不喜歡的女人,這婚姻完全是被逼的。 虎妞把祥子那股子積極向上的勁兒全給弄沒了,他對生活徹底絕望,最后自暴自棄,一步一步掉進了生活的深淵,再也爬不出來了。 老舍寫他'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落不進任何一片土地',這種孤立無援比貧窮更致命。 寫在最后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祥子的故事不該只是舊社會的悲歌。 當我們拆解這三重枷鎖,會發現真正的救贖不在個人拼命,而在打破認知壁壘、構建支持系統、推動社會改良。 《人民日報》曾呼吁:'要讓奮斗者聽見時代的回響。' 今天的'祥子'們需要的不只是勵志雞湯,而是職業教育打破信息差、工會組織抵御風險、醫療保障托住底線。 正如老舍在《離婚》中寫的那群小人物: 當老李們開始覺醒,當張大哥們學會團結,黑夜才會透出熹微的晨光。 重讀《駱駝祥子》,我們終于懂得: 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做悶頭拉車的駱駝,而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愿意為改變這片土地而耕耘。 畢竟,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歷史的進程,需要千萬雙手共同轉動齒輪。 ![]()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管理 社會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