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杰森·湯普森所著《埃及7000年》整理。 ![]() 前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5300—前2950) 巴達里文化:社會等級平等,塑像藝術,陶器 涅伽達文化: 一期:加工硬石,石制權杖頭,有明顯的儀式和地位象征意義。陶器有了裝飾,幾何,動植物,人物。 二期:演變為階級社會,冶金技術發展。 三期:受到外來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刺激(文字,船只,藝術習俗,泥磚建筑),政治單位擴大,沖突征服,完成相當程度的統一。 早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2950—前2613) ![]() 第一王朝 政治經濟中心從南轉移到北,孟菲斯成為政治中心,但南方的阿拜多斯仍是宗教中心。第一王朝時期國王的陵墓都在阿拜多斯。 國王實行人殉,國王Djer身邊約600名殉葬的仆從。 第二王朝 歷史模糊,和第一王朝之間可能存在動蕩的過渡期,經歷過一定的混亂時期。 第三王朝 史料更加模糊。第二位統治者,喬塞爾Djoser,在薩卡拉的階梯金字塔,由伊姆霍特普Imhotep設計,世界第一座偉大的石制建筑,有巨大的中央豎井,花崗巖墓室。 六個馬斯塔巴疊加在一起。 古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2613—前2160) ![]() 國王:法老,神的身份,在神和人類之間調停。分配和約束“瑪阿特Maat”,多種釋義,如“真理、秩序、正義”等,指埃及人做事的方式。 宮廷文化是古埃及藝術的推動力,古王國初期,埃及文化基本規模已經形成。如辨別度極高的人物畫像。 古埃及宗教信仰非常強調永恒的來世。一則原始時代的神話:奧西里斯被賽特殺碎尸,伊西斯組合,制作出第一具木乃伊,荷魯斯出生,打敗賽特,成為活人統治者,奧西里斯成為冥王。荷魯斯死后,他又成為奧西里斯,他的兒子成為下一個荷魯斯。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生、死、來世的過程。 永生需要堅固的精神棲息地以及保存好尸體,因此古埃及重視修建墳墓和制作木乃伊。這些事情耗費了國家相當多的資源,以至于一位埃及學者將其描述為古王國時期“最大且唯一的產業”。 第四王朝 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斯奈夫魯(約公元前2613—前2589年在位)至少建造了兩到三座座金字塔(一座為階梯金字塔,一座彎曲金字塔,一座紅色金字塔),由階梯金字塔向真正的金字塔過渡。他的繼任者胡夫(約公元前2589—前2566年在位)建大金字塔,后來兩位法老紛紛效仿,形成金字塔群。 金字塔不僅僅是法老的紀念性建筑,還是一個繁榮而持久的制度,隨著新金字塔的建立,宗教中心會獲得捐贈的神廟和土地,為維護王室崇拜。 對國王了解甚少,多基于傳說和假設,而非確鑿的事實。 第五王朝 國王是太陽神“拉”和一個祭司的妻子所生之子,所以該王朝多修建太陽神廟,金字塔規模越來越小,但工藝精湛。神廟崇拜制度短時期加強了王室權威,但隨時間推移,祭司集團逐漸壯大,祭司和政府官員對國王依賴越來越少。王室從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中退出,平民得以擔任要職, 第六王朝 開鑿河道,軍隊遠征,珀辟二世后期,王室財政因給神廟撥款而耗盡,土地資源被氣候摧毀。王國衰敗,古王國時期結束。 第一中間期(約公元前2160—前2004年) 一個混亂、處于無政府狀態以及哀鴻遍野的時期。南北王國敵對沖突。 中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2004—前1640年) ![]() 第一階段出現了一批精力充沛且能干的統治者,他們的雕塑更加真實,而非像古王國時期的理想化形象。其中孟圖霍特普二世是出名的埃及的復興者,不僅打敗北方王國,實現統一,還留給繼承者一個強大和平而繁榮的國家。 這一時期發展了行政管理系統,保持了中央政府和一定程度的內部穩定,軍事上也不斷遠征,取得成就。文學藝術和建筑也都有輝煌成就。 這一時期建筑特點是優雅、簡潔以及對稱,表現出驚人的創新精神。著名的新王國時期的哈特謝普蘇特神廟就受到中王國國王霍特普二世神廟的啟發(有著引人注目的大道和楔形坡道)。這一時期的金字塔未能保持原有形態,多淪為廢墟。 繪畫和雕塑無法和古王國相比,因為第一中間期的混亂削弱了中央政府對藝術生產的控制權。但同時也帶來了某種創新。此時期最精湛的工藝之一是珠寶工藝。 文學取得的成就是最為輝煌的,文學體裁變得日益復雜和多樣,小說出現了,更加廣泛的文學傳統得以建立。 和古埃及歷史上所有時期一樣,以上這些所有成就都極為偏向精英階層。 中王國末期總體而言是衰退的,中央政府最終的崩潰可能與遷都底比斯有關。 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640—前1550年) 西亞來的喜克索斯人利用埃及中央集權的缺失,在三角洲定居并逐漸控制了該地區。第二時期末期,一個本土的埃及王朝出現在底比斯地區,國王向喜克索斯人發動進攻并取得最終勝利。隨著埃及重新統一,新王國時期開始。 新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1550—前1069年) ![]() 早期的國王是真正的戰爭領袖,不僅重建了一個強大的、具有等級結構的中央政府,還使埃及第一次具有了軍事影響力。國王通常住在北方,可以更好地控制上、下埃及,孟菲斯一直是埃及的行政中心。南方的底比斯成為埃及的宗教首都。 在國內建造了阿蒙-拉神廟,最為壯觀的是底比斯東岸的卡爾納克神廟。 底比斯也是新王國時期國王的葬身之地。他們并非埋在金字塔中。而是埋在西部大山谷的巖窟墓里,這里就成了眾所周知的帝王谷。 新王國時期輝煌的藝術和紀念建筑存在大量遺跡,所以今人對古埃及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王國時期的考古發現。 初期的雅赫摩斯和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相繼開展大量軍事活動,確保國王的權力和財富。圖特摩斯二世與他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哈特謝普蘇特結婚,她比他的血統要高貴。兩人育有一個女兒,圖特摩斯二世還和后宮一人育有一子,并立他為王位繼承人,即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登上王位時,哈謝普蘇特(約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先是攝政,后在第七年,轉而成為執政的王后,即成了埃及女王。在她治下,埃及政權穩定,管理良好,國家繁榮,修建了許多紀念性建筑,包括卡納爾克神廟,第八塔門和四座方尖碑,以及她是第一位在帝王谷建造陵墓的國王。遺憾的是,她的結局如何并不被知曉。有關她的記錄遭到故意的抹去,她的統治很大程度上被遺忘,直到19世紀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公元前1458年左右,圖特摩斯三世開始獨自統治時期,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開展一系列戰役,成為古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他留給世人最難忘的建筑是卡爾納克神廟中庭后面的慶典神廟。 阿蒙霍普特三世(約公元前1390—前1352年在位)治下的埃及是一個遼闊的帝國,國家和平且空前繁盛。這使他有機會實施浩大的建筑工程。比如卡爾納克神廟的第三塔門,盧克索神廟的巨大柱廊,以及底比斯西岸的門農巨像,其實這兩座巨大的坐像并不是《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門農的雕像,而是阿蒙霍普特三世的雕像。 ![]() 阿蒙霍普特四世是個叛逆者,他摒棄了傳統的阿蒙-拉神,轉而用阿吞神來替代,阿吞神與其說是神靈,不如說是一種宇宙力量,即日輪本身。它以太陽的形式出現,太陽光自上而下射出,唯一神人同形之處在于太陽光線末端有一雙手。阿蒙霍普特四世不僅改名為埃赫那吞,還確立了排他性的宗教政策,而且還遷到底比斯和孟菲斯中間的一個地方,再造一座新城阿瑪爾納作為首都。新城市在藝術上的創新與宗教創新一樣令人吃驚,自然主義藝術被應用于王室。這場實驗結局不明。隨著埃赫那吞去世,幼王圖坦哈吞(約公元前1336—前1327年在位)登基,行政部門重返孟菲斯,底比斯再次成為宗教中心,阿瑪爾納連同阿吞神一并被拋棄。圖坦哈吞名字也改成圖坦卡蒙,一切恢復原貌。 圖坦卡蒙在他統治第十年意外死去,時年17歲,被埋在一個較小的墓穴中,死亡原因至今仍有不確定。但他之所以讓世人皆知,是因為從他墳墓中出土的黃金面具。 圖坦卡蒙沒有兒子,年邁的阿依繼位,但很快被殺,赫倫希布繼位,他的死標志著第十八王朝的結束,不過第十九王朝的國王們將其視為該王朝的創始人。 拉美西斯一世(約公元前1295—前1294年在位)曾是赫倫希布的維齊爾(宰相)。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一切規模都是巨大的,他的最著名的神廟是拉美西斯神廟,還有阿布·辛拜樂神廟,它有四座巨大的坐像。 我們無法得知第二十王朝是如何開啟的,該王朝的第二個國王拉美西斯三世(約公元前1184—前1153年在位)遇到包括宮廷政變等多方面問題。還遭遇了海民(由流離失所的人組成的大規模的移民群體)入侵,但都被解決,有時他被成為埃及最后一位偉大的法老。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名叫拉美西斯的國王,因此該王朝也被成為拉美西斯時代。關于每位國王的歷史細節很少,但埃及總體進入了一個不斷衰落的時代。拉美西斯十一世是最后一位在帝王谷修建陵墓的國王,但陵墓沒有完工,他也被埋葬在他處。 第三中間期(約公元前1069—前715年) 此時期埃及被分為兩個政治中心,一個在三角洲,另一個在上埃及。中埃及的領地隨兩個政權的盛衰搖擺不定。北方是國王,南方是阿蒙大祭司們的領地。政權也在不斷交替。 第二十二王朝的開國君主舍順克一世(約公元前945—前924年在位)是來自北方三角洲的利比亞人移民家庭。新王國末期,埃及軍隊幾乎都由利比亞人組成。他利用軍中實權登上王位,力圖恢復統一。并在所羅門去世后,對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而成的猶大王國和以色列國發起進攻并擊敗兩個國家,圍攻耶路撒冷。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恢復統治僅為曇花一現,舍順克一世去世后就迅速結束。 舍順克一世的兒子及繼承人奧索爾孔二世(約公元前924—前889年在位)繼續完成他父親的統一計劃,通過任命其子為阿蒙大祭司及其在北方的共治者來維持其對埃及南部的控制,在隨著其子舍順克二世(約公元前889—前874年)的去世,埃及政治分裂的趨勢再次出現。此后多個北部的地方統治者獨立為王。 埃及南邊的庫施王國抓住這一時機,鞏固了對下努比亞的控制,并向北進軍。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由努比亞國王組建,庫施人通過“阿蒙的高級女祭司”這一神職機構來實現對底比斯的控制。 二十五王朝的第二任君主皮耶(約公元前747—前716年在位),攻破了孟菲斯,迫使北方的統治者臣服。但他完成了加冕之后還是回到了南方,并在努比亞(今蘇丹北部)建造了一座金字塔。在接下來1000年里,其他國王紛紛效仿,造成努比亞金字塔的數量是埃及的兩倍。努比亞金字塔沒有埃及金字塔高,角度也明顯更陡峭。 后來北方的舍易斯人又開始奪權,皮耶的弟弟及繼任者夏巴卡(約公元前716—前702年在位)擊殺了北方的叛亂者。 現代年代學組織認為這一時間是晚期王朝的開端。(當然,也有人認為更早或更晚一些。) 晚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715—前332年) ![]() 這一時期以努比亞人的統治開始,而后接連歷經亞述人的統治、埃及本土王朝的建立、波斯人的征服、本土統治的重建,最后重新確立波斯人的控制。 夏爾巴戰勝舍易斯之后,沒有折返南方,而是在底比斯和孟菲斯進行統治。他們刻意訴諸過去,表示希望人們接受他們為正統的埃及法老。這一時期,人們效仿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典范,在宗教、文學、藝術和建筑方面的復古傾向加速發展。 公元前671年,亞述帝國第三次進攻埃及并占領孟菲斯,迫使第四任國王塔哈爾卡(約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位)逃往努比亞。后來亞述又在舍易斯的配合下,在兩次滅性的戰役中擊敗了塔哈爾卡的繼承者坦塔馬尼,迫使其離開埃及,并再也未能返回。 當亞述返回亞美不達米亞處理判亂時,舍易斯的統治者普薩美提克一世(公元前664—前610年在位)宣布獨立,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從此開始,記錄埃及歷史的時間不再是近似值而是確切的數值了。 普薩美提克一世開展靈活的制衡外交,來抵御外來侵略的威脅。他的兒子尼科二世(公元前610—前595年在位)征用希臘雇傭兵加強軍事力量,占領了巴勒斯坦,殺死了猶大國王約西亞,并在幼發拉底河畔建立了埃及得統治。下一任國王阿普里斯(約公元前589—前570年在位)繼續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開展軍事行動,一支外派的軍隊叛變,被派去的將軍阿瑪西斯也加入叛變并自封為王,推翻了阿普里斯的統治。 阿瑪西斯(公元前570—前526年在位)與希臘世界建立了更密切的外交關系,在埃及的希臘人越來越多。 在此期間,東方的居魯士大帝締造出強大的波斯帝國。公元前525年,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入侵埃及,擊敗阿瑪西斯的兒子普薩美提克(公元前526—前525年在位),控制埃及全境,開啟了第一波斯時期,即第二十七王朝。岡比西斯極度殘忍且富有破壞力,摧毀了諸多神廟。他的繼任者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6年在位)則更溫和,尊重當地宗教并鼓勵修復和興建神廟。他統治的最后一年,埃及還是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叛亂,叛亂被他的繼任者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86—前466年在位)殘酷鎮壓。他死后又發生了另一次叛亂,后來在希臘人的幫助下,直到公元前454年才平息。 在隨后相對太平的時期,希臘歷史學家和旅行者希羅多德走訪埃及,他的《歷史》第二卷講的正是埃及。 盡管波斯人統治不算嚴酷,但埃及人卻從未與之和解,在大流士二世(公元前424—前404年在位)統治初期,叛亂重起。舍易斯的阿米爾塔伊俄斯(公元前404—前399年在位)將波斯人趕出三角洲,使國家擺脫波斯人的統治,開啟第二十八王朝。但他被篡位者尼菲利提斯一世(公元前399—前393年在位)推翻,由此開啟第二十九王朝。后來尼菲利提斯二世又被第三十個王朝的第一個國王內克塔內布一世(公元前380—前362年在位)廢黜。在該王朝三位國王的統治下,國家繁榮昌盛。 公元前343年,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重新征服埃及,波斯人短暫恢復統治期間采取了極端的壓迫手段,掠奪寺廟,拆毀城墻。埃及人十分憎恨波斯人的統治,不斷發動叛亂。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 (公元前332年) ![]() 因埃及人十分憎恨波斯人統治,所以當亞歷山大大帝到達埃及時,人們把他當做救世主夾道歡迎。沙漠里還傳有神諭,承認他是阿蒙之子,是埃及的合法法老。亞歷山大大帝還下令在羅哈克提斯鎮建造一座新城,即亞歷山大城,建城靈感源于他的一個夢,也基于實際需要。在埃及停留了短暫的幾個月后,亞歷山大大帝離開埃及,去征服龐大的波斯帝國及其他地區。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06—前30年) ![]()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去世。他的將軍們試圖控制新帝國或掌控其中的部分地區。埃及落入了托勒密之手,他與亞歷山大大帝是少年時期的好友,還曾陪同他訪問過埃及。他于公元前306年自稱埃及國王。 該王朝的前三位國王都是能干、精力充沛的人。都通過貿易或戰爭擴大埃及的影響力,同時也開拓在地中海和敘利亞地區的領土。他們還試圖在財富、慶典、文化和物質成就方面超過馬其頓和敘利亞。亞歷山大城迅速發展,城中遍布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賽馬場劇院等公共建筑。被描述為“文明世界的第一座城市”,成為希臘世界的主要文化中心。在前三位國王的統治下,托勒密王朝享受了一個多世紀的穩定、發展和鞏固,它的先進性愈發突顯,成為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一大強國。 托勒密王朝支持埃及傳統宗教機構的發展,托勒密一世一開始就封亞歷山大為神,而他自己也被公認成神,他和妻子作為活神仙被人們供奉。該王朝還引入一位新的神,塞拉匹斯,他的名字代表了神圣的阿匹斯公牛和奧西里斯的結合,但也融入了宙斯、哈迪斯、狄奧尼索斯等希臘神的元素。塞拉匹斯崇拜得到廣泛傳播。 托勒密王朝的人口以埃及本地人為主,同時包括人口相對較少的享有特權的埃及人。該王朝一個顯著特點是兩種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分離,統治者自始至終都是純粹的馬其頓人,希臘語是政府專用語。埃及也建立了許多新的希臘城鎮。不過在希臘化的外表下,埃及文化和社會仍然保持著活力。古老的埃及貴族也從未被摧毀,許多人繼續擔任著地方要職。 隨著時間推移,國內發生許多叛亂,一些叛亂中出現了法老的裝束,這表達出人們對埃及人統治埃及人的光榮歷史的渴望。外部的塞琉古國和羅馬對王朝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隨著托勒密六世登基(公元前180年),托勒密王朝進入了尤其混亂且卑鄙的階段。一度朝臣奪政,左右統治,令托勒密六世、克利奧帕特拉二世(六世的妹妹與妻子)、托勒密八世(他們的弟弟)聯合統治。公元前168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進攻占領了塞浦路斯和埃及北部,當他準備進攻亞歷山大城時,羅馬介入干涉。 此時羅馬已擊敗馬其頓,成為地中海的主要大國。羅馬使團來到埃及,不僅讓安條克四世退兵。還迫使他將塞浦路斯還給埃及。后來托勒密王朝晚期可以說既是羅馬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埃及歷史的一部分。 公元前1世紀80年代,托勒密十世亞歷山大一世將埃及抵押給羅馬,以換取爭奪王位時亟須的財政支持。 托勒密十二世為保住國王身份,向羅馬政客大肆行賄,還給龐培送去一頂金冠,并補貼其羅馬軍事行動的高昂費用。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此時的埃及可以說是自治的而非獨立的國家。 托勒密十三世和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成為共治者,兩人爭奪王權。羅馬權力失衡,龐培和愷撒爆發內斗,龐培慘敗后逃往埃及,被托勒密十三世殺害,并把人頭獻給追趕至埃及的愷撒大帝。愷撒大帝買亞歷山大城安頓下來并親自仲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與她哥哥之間的王權爭端。在此期間,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征服了愷撒。 當愷撒不打算盡快離開埃及的意圖表現地愈加明顯時,亞歷山大城的居民和埃及軍隊對其產生敵意,并將他的船弄沉,后來羅馬援軍到達,他開始發動進攻,托勒密十三世被殺。凱撒讓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成為女王,讓她還未成年的弟弟托勒密十四世以名義上的國王與她共治。 公元前47年,愷撒離開埃及進行新的征服,此時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懷孕并于次年誕下一子,即托勒密十五世愷撒,俗稱愷撒里昂。 公元前45年,愷撒戰勝最后一個敵人后返回羅馬,無可爭議地成為羅馬世界的主宰。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來到羅馬并住在愷撒的別墅里。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被刺,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回到亞歷山大城,殺死了托勒密十四世,讓愷撒里昂成為她的共治者。 ![]() 愷撒派和刺殺愷撒的勢力爆發內戰,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站在前者這邊。愷撒派獲勝后,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召喚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到塔爾蘇西相見,他同樣被她征服了。 屋大維趁安東尼征戰帕提亞無暇他顧時,消滅了三巨頭之一的李必達。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失去了第三方維護權力的平衡。安東尼也回絕了屋大維的妹妹屋大維婭并離婚,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結婚。羅馬人開始相信安東尼被迷惑,而且會將首都從羅馬遷至亞歷山大。公眾輿論被煽動時,屋大維向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宣戰,迫使安東尼對他和羅馬開戰。結果是安東尼軍隊失敗,他受了很重的傷,死在了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懷里。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無法左右屋大維,下定決心不去羅馬舉行的勝利慶典,于公元前30年8月10日自殺。17歲的愷撒里昂被屋大維下令逮捕并殺害。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和安東尼的孩子被帶到羅馬并由屋大維婭撫養。 托勒密王朝由此終結。 羅馬統治時期 (公元前30年—公元395年) 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 拜占庭統治時期 (公元395年—5世紀40年代) 埃及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聽命于君士坦丁堡。 阿拉伯伊斯蘭倭馬王朝統治時期 (公元5世紀40年代—969年) ![]() 公元5世紀40年代,阿巴斯大帝吞并埃及。 706年,哈里發頒布法令,用阿拉伯語取代希臘語。 哈倫·拉希德之子、阿巴斯王朝哈里發馬蒙于832年到訪埃及。據《天方夜譚》中的傳說,馬蒙為了尋找寶藏,在大金字塔北面開鑿出一個缺口(該缺口如今是游客入口)。 公元969—1171年,北非伊斯蘭法蒂瑪王朝統治埃及。 公元1171—1250年,薩拉丁建立阿尤布王朝統治埃及。 公元1250—1517年,馬穆魯克王朝統治埃及。 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 (公元1517年—1914年) ![]() 公元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征服埃及。 公元1798—1801年,公元1798-1801年,拿破侖率軍侵入埃及,羽而歸;與此同時,羅塞達石碑等文物流入英國;維旺·德農領導一批法國科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嘗試繪制埃及古代和現代地圖。 ![]() 公元1805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委任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為鞏固自己的權力,開始在轄區內推動歐洲式的工業化。 公元1849年,穆罕默德·阿里去世,他的兒子和孫子先后接任埃及總督。 公元1858年,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薩義德·帕夏授命法國學者奧古斯特·馬利耶特調查埃及境內的文物古跡 公元19世紀60年代以后,大批歐美資本涌入埃及棉紡和制糖工業,與此同時,西方游客人數激增,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蒸汽輪船開始用于以埃及為目的地的包辦式旅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家制定了首張種族等級表,這份等級表為殖民主義和奴隸制提供了“合法”依據;小說、繪畫和通俗文化開始以文化生產的方式打造西方語境中的“古埃及”形象,比如酒淸月光的尼羅河、絕世美女埃及艷后等。 ![]() 公元1867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從薩義德的兒子伊斯梅爾開始,正式授予埃及最高長官“總督”稱號 公元1869年,法國人參股投資的蘇伊士運河通航,威爾第創作歌劇《阿依達》以示慶賀。 公元1875年,埃及發生經濟危機,英國政府趁機收購了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手中的運河股份。 公元1882年,英國軍隊進駐埃及,鎮壓由烏拉比·帕夏將軍領導的起義;埃及探索學會成立,這是一個由英國政府資助,對象為埃及的考古團體,在英國控制埃及的40年當中,探索學會滲透進了埃及的每個角落,成千上萬的文物和收藏品由此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收藏者手中。 公元1902年,意大利人主持設計的位于開羅市中心的埃及博物館成立,大量文物從位于吉薩的王宮轉移到這座博物館。 埃及獨立 公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制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英國宣布埃及為獨立的蘇丹制國家。 公元1919年,埃及爆發由華夫脫黨11領導的革命,脫離英國獨立。 公元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但同時保留對埃及外交事務的控制權,原蘇丹艾哈邁德·福阿德被擁立為埃及國王福阿德一世;圖坦卡門王陵墓被發現,發掘者霍華德·卡特與埃及文物部就文物歸屬權問題發生爭議,這些文物最終全部留在埃及。 公元20世紀20-30年代,黑人文藝復興運動將注意力集中到古埃及,開始強調非洲在人類文學藝術史中的貢獻。 公元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推翻法魯克國王統治,建立埃及共和國,英國殖民占領徹底結束,即所謂的“7月23日革命”。 公元1956年,納賽爾將軍就任埃及第二任總統,宜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經過短期軍事對峙,英國和法國軍隊撤出埃及領土。 公元1970-1981年,薩達特總統執政時期,圖坦卡蒙王寶藏先后在歐美大城市巡展。 公元1981-2011年,穆巴拉克總統執政時期,終結于2011年1月25日的國內政變。 遺忘者手記丨小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