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二月初二,“青龍”七星現身東方,恰在黃昏時能為人們所見,故此古人稱之為“龍抬頭”。相傳,龍有行云布雨、澤被大地的能力,會在秋天潛藏深淵,休養生息,在春日蘇醒抬頭,登天行雨。今日,龍出深淵,福佑四方,新的生機即將煥發,人們也當整理心情,奮發向前。二月二,大地復蘇,欣欣向榮,愿您抬起三種精神頭,祝您一年鴻運正當頭!萬物孕育生機,人也當效法天地,奮發圖強,搏一年精彩。北宋名臣范仲淹少時命途多舛,生于寒門,幼年失怙,隨母寄人籬下。在朱門繡戶間,這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嘗盡了世態炎涼,冷眼與譏誚始終與他如影隨形。他辭了生母,決心自立門戶,奮起讀書,在寺廟的青燈黃卷間,將滿庭嘲諷化作硯中墨,燃燭火夜讀,熬冷粥果腹。不自輕自賤,不自困自縛,在范仲淹這里,荒蕪是風景,苦難亦是動力。可官場如云,何曾風平浪靜?他為國施政卻屢遭掣肘,新政推行受阻,仕途浮沉不定,幾度被貶,幾番風雨。即便如此,他也還是憑著本事,笑到了最后,從寄人籬下的書童躍升為一國宰相,名傳千古。他的一生,是普通人逆風而行、愈挫愈勇的寫照,也是寒門學子自強不息、終成大器的傳奇。通往成功的路從來沒有所謂的捷徑,今日的懶惰和懈怠終有一天會反過來辜負你。你看那人人敬仰的神龍,只有熬過一冬的寒冷,才有一飛登天的力量。唯有強大自己,迎難而上,堅持別人不能的堅持,才能擁有別人沒有的擁有。
 飛龍在天,行到高處,若是得意忘形,早晚會有后悔的時候。人也是如此,一味高昂頭顱往前走,就看不到腳底下的路。兒時讀《三字經》,對書中有句話印象頗深:“昔仲尼,師項橐。”一日,年僅七歲的項橐前來拜訪孔子,語氣恭敬卻不失自信地說道:“世間何種水無魚?何種火無煙?何種樹無葉?何種花無枝?”“此話無理,水流必養魚,火燃必生煙,樹木若無葉如何存活?花開怎會無枝?”“非也非也,井水深藏,不育游魚;螢火微光,無煙繚繞;枯樹干裂,已無新葉;雪花漫天,從不依附枝頭。”愚者只知爭高低,持才傲物,智者卻懂得藏拙,謙卑自守。一個人再厲害,也有不如人之處;一個人再得意,總有無助之時。人生在世,抬頭做事,低頭做人,不張揚,不炫耀,方能順遂一生。
有舍有得,學會取舍 細細想來,剃頭不正如為樹木修剪枝丫,去掉多余的、無用的,才能迎來新生的、蓬勃的。如果把已有的攥得太緊,就沒有余力去擁抱更大的世界。人生,有了權衡利弊后的放棄,有了敢重新開始的勇氣,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有一個村子,每到柿子成熟的季節,村民們從不將柿子全部摘完,總是有意在枝頭留下一些。一是給過路的行人留一口甘甜,解一解旅途的疲憊,二是為那些飛鳥提供過冬的食物。行人因這份善意駐足歇息,或是在村中留宿、用餐,反倒帶動了村子的經濟。鳥兒因這份饋贈棲息于此,啄食蟲害,柿子樹越發茁壯,來年的收成反而更好。舍去一二,得來千萬,很多時候,看似失去的東西,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帶來驚喜。賈平凹說:“會活的人,其實都懂得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得名利浮華,一生也難消停;不舍得人生短暫,就要歷經世事磋磨。正因有著太多的“舍不得”,才讓我們格外珍視此刻所擁有的人與事;也正因有太多的“舍不得”,才讓我們在歲月的打磨中,慢慢學會了“舍得”。今日龍抬頭,男女老少都剃頭,舍去的是舊發,迎來的是新生。千百年來的節日,傳下來的不止有習俗,更有其背后的精神。龍抬頭,是告訴我們,要抬頭做事,低頭做人,回頭知取舍。今日二月二,點亮“推薦”,愿所有龍的傳人,都能傳承龍的精神,深諳龍的智慧,不忘初心,堅定前行!*作者:國文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