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起興、類比在初中階段,經(jīng)常提及,但是學(xué)生對此不易理解,不會區(qū)別,我今天把咱初中階段的這三種手法,分別舉例,易于理解,希望幫到需要的人。 八下《回延安》 一、比興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興,先說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事物,即觸景生情,托物起興,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1、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 運用比興手法,借樹梢、樹枝、樹根的密不可分來比喻“我”和延安親人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寫出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感情。 2、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 運用比興手法,以羊羔吃奶之事,引起“我”吃延安小米長大成人。表明延安母親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我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八下《〈詩經(jīng)〉兩首》 3、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雎鳩鳥相依相戀作比,興起淑女配君子的聯(lián)想。 4、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以采荇菜這一行為作比,興起主人公對淑女深切的思念與傾慕之情。 二、起興 一般在詩文開頭提及另一事物,再引出所吟詠的事物。 八下《回延安》 1、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先說山上的物產(chǎn),以引起下文說“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紅旗”和“書”是“我”當(dāng)年在延安的斗爭生活的寫照,表達(dá)詩人對延安歲月的懷念之情。 八下《蒹葭》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每一章前兩句均以景起興,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蕭索凄迷的氛圍,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 三、類比 基于兩種不同的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一方的特征,通過聯(lián)想、推論來對另一方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xué)修辭手法,也是一種說理方法。 七下《陋室銘》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類比有“吾”之陋室,說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發(fā)芬芳,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這是類比論證,用戰(zhàn)爭來類比治理國家。 八上《富貴不能淫》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妾婦之道”類比,指出公孫衍、張儀的本質(zhì):順從君意,沒有獨立的人格,稱不上大丈夫。 八下《雖有佳肴》 4、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 以“佳肴”喻“至道”,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說明“弗學(xué),不知其善”的道理。 九下《鄒忌諷齊王納諫》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 鄒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這三種情況來類比齊王身處的環(huán)境,由近及遠(yuǎn),由小到大,得出“其王之蔽甚矣”的結(jié)論,因而勸誡君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