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我這四肢都怕冷,感覺自己不能產生熱量,咋辦? 各位老少爺們兒,今兒咱們嘮個實用的養(yǎng)生法兒:睡前把生姜片貼腳底。 堅持7-15天,身體能有三大變化! 這法子簡單又省錢,關鍵是效果杠杠的,您聽我慢慢講。 一、生姜不只是炒菜料 咱們廚房里的老熟人——生姜,可不止是燉肉去腥的調料。 老祖宗用它治病養(yǎng)身都上千年了,中醫(yī)經典《傷寒論》里35個方子都用到它,治感冒、暖胃寒、止嘔吐,效果頂呱呱! 您想啊,淋雨后喝碗姜湯,身子立馬暖烘烘的,這就是生姜的本事。 它性子溫熱,像個小暖爐,能把身體里的寒氣趕出去。 二、貼腳底板有講究 新鮮生姜切成薄片,厚度跟硬幣差不多(2-3毫米),再備點透明膠帶或醫(yī)用敷貼,保鮮膜也行。 咋貼呢?睡前用足浴包,或者艾草泡泡腳,擦干后把姜片貼在腳心那個窩窩處——涌泉穴 涌泉穴:前腳掌三分之一凹陷處。 用膠帶或保鮮膜固定好,穿個寬松襪子睡覺。 注意:皮膚嫩的人,頭回別超2小時,適應了慢慢加到8小時。 要是發(fā)癢、火辣辣地疼、發(fā)紅起疙瘩,趕緊揭了。有糖尿病爛腳的可千萬別試! ![]() ■.好處一:烘干體內“濕氣” 您有沒有早上起床臉腫眼泡?舌頭胖大邊有牙印?上廁所大便粘馬桶? 這都是濕氣鬧的。濕氣就像陰雨天墻角滲的水,得趕緊排出去。 涌泉穴是腎經的起點,貼姜片就像給爐子添柴火,讓腎陽旺起來,把濕氣烤干。 濕氣類似于水,水往低處流,濕氣的特性也是向下走。 腳腫,腳氣癢、腿粗走不動道兒,也是濕氣在搗鬼。 先說腳腫腳癢,這病根兒在腎。 腎是管身體排水的,腎經上的涌泉穴(腳心窩窩)就像個排水口。拿4厘米石磨艾條,點著熏這個穴位,熱氣能把堵住的"水管"沖開,腫就消了,癢也止了。 再說腿沉走不動道兒,這叫"下注病"。 古時候窮人睡濕地,寒氣鉆進腎經,腿腫得像冬瓜。 現在富人吃降壓藥、活血藥,藥勁兒把濕氣逼到腿里,腫得皮繃繃發(fā)亮,跟熟豬蹄似的。 這時候別光吃利水藥,得用艾草熏涌泉、足三里(膝蓋下三指)、承山穴(小腿肚中間),每個穴位30分鐘以上,把寒氣濕氣烤干了,腿自然就輕便了。 ■.好處二:讓心腎"握手言和" 有些人晚上睡不著,白天哈欠連天,嘴里長潰瘍,膝蓋卻冷冰冰——這是"上熱下寒"。 心火在上面燒得旺,腎水在下面凍成冰,中間堵得嚴嚴實實。 貼姜片就像在心腎之間搭個橋,把下面的"冰"烤化點,往上送送,心火就不那么燥了。 再教您一招: 貼完姜片,把底部鏤空的全能艾灸罐綁在腳心,用艾草的熱力滲透生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搓熱手心揉揉頭頂的百會穴(頭頂正中間),三分鐘就管用,保管您睡得香。 頭頂的百會穴是主管精神的所在,腳心的涌泉穴把火氣降下去,頭頂的百會把腎經安撫入眠,睡眠嘎嘎好。 ![]() ■.好處三:給腳底裝"小太陽" 老話兒說"寒從腳下起",冬天腳冰涼的人,那是腎陽這個"暖氣片"不夠熱。 姜片貼腳底,就像劃了根火柴,把腳底的陽氣"噌"地點著了。 腳上有六條大經絡,腳暖了全身就熱乎。 宮寒痛經的姑娘、吃點涼的就拉肚子的朋友,貼姜片前用艾葉煮水泡腳15分鐘,效果翻倍! ![]() ■.孩子腳心的涌泉穴還是個"長個兒開關"! 這個穴位能刺激身體分泌長個子的東西,讓孩子躥得更高。 除了用1.8厘米的石磨艾條,溫溫的熏腳心,最簡單的法兒就是讓孩子多蹦跶! 跳繩、打籃球、跳皮筋都行。每次落地時,腳前掌"啪"地拍地,涌泉穴就像被按了開關,蹭蹭往外冒長個兒的勁兒。 您看那些打籃球的孩子,個個竄得跟竹竿似的,就是這個理兒! 要是孩子懶得動,您就拿根小木棍,輕輕敲他腳底板涌泉穴的位置。不過別使大勁,孩子疼得直咧嘴就壞事啦! ①甄選三年陳艾· 6小時恒溫熱灸· 全身各部位可用 ②6小時排濕養(yǎng)護,暖的剛剛好 ③戳??可直接進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