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以打破大學生精神內耗困局?答案在于建立從“思想狂奔”到“身體突圍”的認知實踐路徑。大學生被困在思想的迷宮中,遭遇自由的詛咒與選擇的悖論,因而需要用行動重構認知的坐標系,在有限性中觸摸生命的實感,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當代大學生常被描述為“清醒的迷茫者”——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敏銳的自我覺察,卻陷入無盡的精神內耗:在考研與就業間反復權衡,在社交與獨處中自我懷疑,在理想與現實里患得患失。這種內耗的本質,是思想過度活躍而行動嚴重滯后的撕裂狀態。當思維如脫韁野馬般奔騰,而雙腳仍困在原地時,生命便成了一座自我消耗的迷宮。如何走出這座迷宮?答案或許不在“如何想”,而在“如何做”。 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揭示:人的思維并非獨立于身體存在,行動本身會重塑認知。一個為職業方向焦慮的學生,與其在寢室糾結“是否適合互聯網行業”,不如先投遞十份實習簡歷。在面試反饋與工作體驗中,真實的職業圖景將逐漸浮現。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所言:“生命只能倒著被理解,卻必須正著被經歷?!?nbsp; 將宏大目標分解為可立即執行的微小步驟。計劃考研者不必糾結“能否考上985”,而是從今天開始每天精讀一篇英語真題;渴望社交者無需擔憂“是否會被群體接納”,只需主動發起一次小組討論。這些具體行動如同錨點,將飄蕩的思緒拉回現實大地。日本禪宗中的“掃除道”哲學正是此理:通過專注清掃一片落葉、整理一張書桌,在具體勞作中安頓心神。 現代社會賦予大學生前所未有的選擇自由,卻也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哲學家薩特曾說:“人是被詛咒的自由。”當考研、考公、創業、留學等選項并列眼前時,每一種選擇都意味著對另一種可能性的否定。這種“選擇焦慮”的背后,是完美主義對現實的抗拒——渴望找到一條絕對正確的道路,卻忽視了人生本就是在試錯中展開的歷程。 更深的困境來自數字時代的認知過載。社交媒體中他人的“完美人生”不斷制造比較焦慮,知識付費課程里的“成功學”暗示著“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當大腦被碎片化信息填塞,思維便陷入空轉:反復分析利弊,卻始終無法邁出第一步。這恰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卻在抵達山頂前永遠循環。 德國詩人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信》中寫道:“耐心對待心中所有未解之謎,試著去愛問題本身?!睖p少內耗的關鍵,在于承認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就像航海者無需看清整條航線,只需確定下一個燈塔的方位。選擇讀研可能錯過職場機遇,投身創業可能遭遇失敗,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的選擇,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生命敘事。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提出“綿延”概念:時間不是機械的刻度,而是意識流動的體驗。當學生焦慮“25歲前必須成功”時,實則是被社會時鐘異化了生命節奏。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手持蓮花而不執繩索,恰喻示著真正的自由來自對過程的專注:在圖書館逐字批注論文的深夜,在實驗室重復第三十七次實驗的清晨,這些“此刻”的深耕,遠比焦慮“未來”更有重量。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提出的“鈍感力”,恰是治愈過度敏感的良藥。關閉朋友圈對比焦慮,拒絕參與內卷話題的聒噪,在他人追逐“熱點”“風口”時保持自己的生長節律。這并非逃避,而是如莊子筆下的大樹,“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彷徨乎無為其側”,在喧囂中守住內心的曠野。 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中賦予推石上山者新的意義:“登上頂峰的斗爭本身足以充實人的心靈?!睂Ξ敶髮W生而言,減少精神內耗的終極答案,或許就藏在這樣一個悖論中:當我們停止追問“哪條路絕對正確”,轉而專注于“如何走好已選的路”,思想的迷霧便會自然消散。 人生如棋,真正的棋手從不執著于預判所有變化,而是在落子間見招拆招。那些在實驗室記錄數據的筆尖,在實習公司敲擊鍵盤的聲響,在志愿活動中流淌的汗水,終將匯聚成沖破內耗桎梏的力量。畢竟,生命的價值從不在于“想明白了什么”,而在于“活出了什么”——正如河流從不糾結該流向何方,它只是流動,便成就了江河湖海的模樣。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