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為什么從來沒有讀到過,對于《內經》里的尺脈的正確解讀?! 當我閱讀《內經》時,我非常錯愕! 豈不知錯誤的認知,會使得后續所有的問題,都得不到正確的分析與處理么? 我們先把《內經》里的尺脈,是代表尺膚或尺澤脈,還是寸口的尺部脈,先放一邊,看看古人對“尺脈”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比較集中介紹尺脈含義的,是《素問·通評虛實論》篇。 文如其名,這一篇主要講“虛實”的判斷。 黃帝連問了岐伯幾個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尺脈究竟是衡量人體的什么層面的指標。 1、經脈與絡脈都實,會有什么表現? 岐伯說,經與絡皆實,那么“寸脈急而尺緩也”; 2、絡脈之氣不足,經脈之氣有余,會有什么表現? 岐伯說,“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者,脈口熱而尺寒也”; 3、經脈之氣不足,絡脈之氣實滿,會有什么表現? 岐伯說,“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 從以上三個問題,可以很明確地總結出,寸脈是診斷經脈之氣的,尺脈是診斷絡脈之氣的。 那什么是經脈?又,什么是絡脈呢? 以下是《素問》里對經脈與絡脈的相關描述: 《素問·皮部論》: “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于經; 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 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素問·調經論》: “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脈…”; 《素問·繆刺論》: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 可以看出,絡脈在淺表,經脈則更深。因而到了《靈樞》,就給出了確切的位置定義: 《靈樞·經脈》: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于內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那也就是說,寸脈診斷的是更深層的經脈,而尺脈診斷的是更淺表的絡脈。 一個偏里,一個在表。 于是你就能讀懂,為什么古人會說:“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素問·五運行大論》)。 因為陽氣閉塞于里,無法外達充行于絡脈,而陰氣(實則陰火)則充塞于一身之絡脈。陰陽之位逆反,升降出入廢止,也就必死無疑了。 接下來就要來檢驗了,這個對于尺脈的理解,是不是符合古人的本意。 那就要來看看,《素問》《靈樞》兩書里出現的尺脈,是不是都是對應絡脈的意思? 上面有提到“奇病”,“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素問·繆刺論》)。 說明“奇病”是指因邪氣無法進入大經,以致沒有出路,在絡脈中逐漸形成積滯,導致絡脈閉塞不通的一種疾病。 到了專門講“奇病”的《素問·奇病論》: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黃帝問岐伯,說有的人“尺脈數甚”,同時“筋急而見”,這是什么疾病?岐伯說這是“奇病”在筋。生這個病的人,必然腹部拘急。到了腹部皮膚顏色黑白交替不定時,則病情變得更為嚴重了。 既然是絡脈的問題,自然對應尺脈的異常。 在筋急之狀仍明顯可見的時候,尺脈會呈現“數甚”,這是因為絡脈之氣仍在奮力通行。 但當腹部皮膚顏色出現黑白不定時,則說明病情加重。這是因為隨著絡脈阻塞的愈發嚴重,或是側重于衛氣完全不得通行則發白,或是側重于瘀血完全凝滯而發黑。 無論是正氣不得通,還是邪氣塞至極,都無疑是絡脈病情愈發糟糕的一個外在表現。 到了此時,尺脈還會是“數甚“么? 不可能了,基于《“專題解”的第一期》內容來看,此時應該是呈現為“澀”了。 《素問·通評虛實論》確實也給出了尺脈應該為澀的判定。 對于經脈與絡脈皆實的,岐伯在說完“是寸脈急而尺緩也”之后,緊接著補充道: “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 如果整體脈象呈現為“滑”則還可治,如果脈象呈現為“澀”則難治了。這是因為盡管絡脈為邪氣充塞,滑脈表示正氣仍有力通行于絡脈中與邪氣抗衡。澀脈則表示邪氣幾乎完全閉塞,正氣幾乎完全不通,當然為“逆”。 黃帝問岐伯的另一個問題,也說明了絡脈瘀滯發展到最后,尺脈必澀。 黃帝問的是:“其形盡滿何如?” 在“專題解”《發怒》篇里有出現過“形”字,古人說發怒會導致“滿脈去形”。即血脈逆行(陰火線)的同時,形氣大傷(衛氣線)。 這里的“形盡滿”,不是衛氣順利暢行于體表絡脈的意思,而是陰火瘀滯充塞于體表絡脈的意思。 岐伯回答說,“形盡滿”的人,其“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 為什么“急大堅”呢?正氣欲通行外達而不得行了,因為絡脈已被完全充塞。 衛氣不得通行于絡脈,絡脈之氣滯澀,因而“尺澀而不應”。 岐伯表示,“形盡滿”的人,“從則生,逆則死”,若是出現了澀脈,即死。 如此看來,尺脈的虛實,完全對應著絡脈之氣的虛實么? 應該是的。 因為黃帝接下來又問岐伯:“何謂重chóng虛”,即什么是經脈與絡脈兩者皆虛? 岐伯說“脈氣上虛尺虛”,就是“重虛”的意思,“是謂重虛”。 寸脈虛,對應經脈之氣虛;尺脈虛,對應絡脈之氣虛。寸尺皆虛,自然說明經脈與絡脈之氣皆虛,是為里外兩重之虛。 岐伯接著解釋道,經脈之氣虛,表現為不能正常說話,說話無力,“言無常也”;絡脈之氣虛,表現為不能正常走路,走路無力,“行步恇然”。 經絡兩虛,仍是“滑則生,澀則死也”。 你看哈,古人的“虛實”是不是和后人的不同? 我在專題解的第一篇里就說過,虛實必然同時存在。因為虛指衛氣線之虛,實指陰火線之實。 上面的“經絡皆實”或“絡脈充塞”,也是“滑則從,澀則逆”;等到了“(經絡)重虛”,仍然還是“滑則生,澀則死”。 可見經絡疾病之死亡,終不離于:實的實到了極致,同時,虛的虛到了極致。 綜上可見,尺脈的虛實,對應絡脈之氣的虛實,或更精準地說,對應著衛氣外達通行于絡脈的能力之強弱。 那么,尺脈的寒熱呢? 還是《素問·通評虛實論》: “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者,脈口熱而尺寒也; 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 側重于衛氣不足,無力外達通行于絡脈,則尺脈寒。所以,岐伯表示:“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春夏的陽氣可以助力衛氣線,因而為從; 側重于陰火上占陽道,妄行敷布于絡脈,則尺脈熱。所以,岐伯表示:“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已經陽(陰火)并于陽(陽氣)了,若再逢天時之陽,則更為陰火線推波助瀾,因而春夏死。 這么看來,尺脈的寒熱,也是對應著絡脈之氣的虛實。寒,則衛氣通行不利,為虛;熱,則陰火上占絡脈,為實。 唯一的區別在于,發熱的陰火側重于無形之熱,上面絡滿絡實的陰火側重于有形之瘀滯。 總而言之,尺脈之虛實寒熱,代表了絡脈之氣的偏于虛實。 那就不妨再來檢驗下《內經》里的其他條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尺熱曰病溫”;陰火(無形之熱)上占絡脈,因而體表發熱,是為病溫;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衛氣不得順利外達通行于絡脈,因而尺不熱;滑,說明正氣有力抗衡,因而此外達不利,是因體表受風,導致的衛氣稽留; “(尺)脈澀曰痹”,絡脈充塞,陰火(瘀滯)閉塞,衛氣通行不利。絡脈之氣不行,則為痹證。 《素問·平人氣象論》: “尺脈緩澀,謂之解?。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后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尺脈緩澀”,衛氣無力外達通行于絡脈,也就成了東垣筆下的中氣下陷,因而四肢怠惰無力,是為“解?”; “尺澀脈滑”,衛氣線外達通行于絡脈不利,是為尺澀;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陰火迫津液出汗,是為“多汗”; “尺寒脈細”,尺寒是為絡脈之氣不足,脈細是為衛氣線的原動力不足,即《內經》與東垣筆下的“陰虛”。飲食入胃后,徑直下溜,因而“后泄”; “脈尺粗常熱者”,尺熱是為陰火(無形之熱)上占絡脈,脈粗說衛氣線的原動力充盛,是為上文提到的“陽(陰火)并于陽(陽氣)”,因而“熱中”。 《靈樞·論疾診尺》: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也;尺膚炬然,先熱后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參上面《素問·平人氣象論》。 《靈樞·論疾診尺》: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緊,人迎脈小甚,則少氣,悗有加,立死。” 人迎為胃脈,“尺炬然熱”,尺熱又胃脈盛,無疑是“陽并于陽”之熱中,應該取絡脈充盛處,放血瀉熱; “尺緊,人迎脈小甚”,說明絡脈之氣與胃脈之氣皆不足,整體少氣。若是出現了欲外達而不得行的煩躁之象,則為死征。 以上驗證,皆符合尺脈對應絡脈之氣。 《內經》里唯一看似不符合“尺脈對應絡脈”的,是《素問·脈要精微論》里的那句:“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 其實仍然可以視作是,尺主絡脈的延伸。 因為古人認為“絡脈系于腎”。 原文是《素問·奇病論》篇的“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 也許有人會說,這里的“胞絡”應該是指“胞宮”或“女子胞”,但你若以“胞”為關鍵詞搜索《素問》,會發現遠不止于女子胞的意思。 比如: 《素問·舉痛論》: “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對應于這段文字里的“胞絡絕”,另一篇《素問·痿論》用的是“上焦不通,榮衛不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悲哀太過,導致上焦不通,榮衛不散,因而內生郁熱。即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 那看來,所謂的“胞絡絕”,是意為絡脈之氣絕于內,而無法外達通行于體表絡脈。 又既然胞絡系于足少陰腎之脈,那么一旦該外達通行于絡脈的衛氣不得通行,絡脈即會出現逆行,也就是李東垣筆下的“下行乘于腎”以及“沖脈之逆”(沖脈與足少陰相并)。 你也可以理解為本號近期常說的:陰火本就是“陰線”的逆行,首先消耗“陰”或主封藏之“腎”。 但尺可侯腎,在《素問》《靈樞》里,只出現過這么一句,且只占一句的三分之一。 從“尺脈對應絡脈”,以及“陰火為衛氣不得通于絡脈導致的陰線之逆行”來看,所謂的“侯腎”,侯的還是絡脈之行的正常與否。 |
|